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重生明末再造華夏 > 第21章 組建鄉勇團練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重生明末再造華夏 第21章 組建鄉勇團練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次日上午,夏華正巡視著眾工匠準備施工的莊園場地,看到遠處浩浩蕩蕩地過來很多人,足有數千,腳步聲密如雨點、震若雷動,對此,他啞巴吃餃子,心裡有數。

人群靠近後,夏華等人看清了,這些人幾乎都是蓬頭垢麵、衣衫襤褸,很多人瘦骨嶙峋,簡直就像丐幫集會,拖兒帶女、扶老攜幼,年輕的子女攙扶著年邁的父母,年輕的父母牽著、抱著孩子,孩子的啼哭聲此起彼伏地響著,每個人的臉上都是風霜,但眼中湧著期盼的希望。

人群最前麵的是一輛被十幾個家丁護衛著的馬車,駛至夏華跟前,門簾掀開,程德走了出來:“夏公子!”

“程德兄!”夏華笑著迎上。

程德站在馬車上向夏華示意他身後黑壓壓的人群:“共有三千多人,原本都在我家距此最近的一處粥廠,今早被我動員過來了。”

“謝了!”夏華看向人群,心頭喜不自禁,好啊,好多人啊!人可是最寶貴、最重要的財富啊!

程德示意夏華也登上馬車,然後用最大的嗓門向這些難民介紹夏華:“各位!這位就是我跟你們說的夏公子,夏公子也是一位大善人,他願意接納和安頓你們,你們好好地聽他說!”

迎著齊刷刷把目光投過來的上千雙眼睛,夏華舉起一個他事先準備好的大喇叭筒,高聲大氣地對難民們講話道:

“各位兄弟姐妹!本人夏華,跟你們一樣,也是從外地逃難到揚州來的,所以,我深深明白背井離鄉、無家可歸的滋味,所以,我纔要在這裡建一座大大的莊園,從而讓跟我一樣流落異地他鄉的人有個家,隻要願意,就可以住進來,我保證你們在這裡會吃得飽、穿得暖、有屋住,以後條件好了,你們還能分到田地,孩子還能讀書。

但是,但是!住在我的莊園有兩個要求,第一,必須安分守己,不準做不法的事,第二,要服從指揮、聽從安排,要做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我不可能白養你們讓你們吃白飯不乾活,請放心,我不會把你們當成牛馬苦力,你們乾活做事,我會給你們酬勞,糧食、工錢,都有!”

聽完夏華的講話,這些難民無不歡欣鼓舞,他們心裡既如釋重負又喜出望外,因為夏華提出的要求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他們完全能接受。都淪為難民了,能有口飯吃就謝天謝地了。

“謝謝夏公子!”

“多謝夏善人!”

人群發出一陣陣呼喊感謝聲。

夏華跳下馬車,對一旁的曲吉東等人笑道:“還愣著乾啥?做事吧!”

“好咧!”曲吉東等人立刻乾勁十足地忙碌起來,首先就是架起一口口大鍋,煮米熬粥分發給這些難民。

“夏公子,登記統計的事交給他們就好了。”程德也下了馬車,走到夏華身邊,指了指他帶來的二三十個書生文士模樣的人,“都是我雇來的,個個識文斷字。”

夏華笑道:“程德兄,你想得真周到,謝了!”

熱火朝天中,方方麵麵的事情開始有條不紊地展開。

領取到米粥的難民們一邊喝著熱乎乎的粥一邊按照要求在一個個登記台的木桌前排成一隊隊進行登記,坐在桌子後的書生文士們筆走如飛,曲吉東等人在旁看著,認真地挑選“合適的目標”。

“叫什麼名?”

“趙三多。”

“哪兒人?”

“山東青州。”

“以前是乾啥的?會做什麼?”

“漆匠。”

“漆匠?不錯,是門手藝,可以靠這個做工賺到更多的糧食,還會有工錢。”

“叫什麼名?”

“王阿牛。”

“哪兒人?”

“河南開封。”

“以前是乾啥的?會做什麼?”

“俺是種田的,隻會耕地。”

“這是你家人?”

“是,這是俺娘,這是俺婆娘,這是俺的兩個娃。”

“你多大了?”

“二十四。”

“唔,王阿牛,你願意報名鄉勇團練嗎?”

“鄉勇團練是啥?”

“嗬嗬,你看我們這裡啊,這麼多人住著,外地兵荒馬亂的,保不齊哪天就有土匪強盜流寇甚至韃子打過來,到時候怎麼辦?要麼任人宰割,要麼再次逃跑繼續當難民,這都不行,夏公子打算招募你這樣的年輕力壯的漢子,分發武器,每天操練,組成行伍,保護這個莊園,這就是鄉勇團練,

你報名參加了也相當於保護你娘你婆娘你娃,放心,待遇優厚,不但有糧食,還有薪餉。”

“中!中!俺報名參加!”

三千多名難民,青中壯年男丁近千人,夏華的鄉勇團練不是什麼人都收的,首先要年輕力壯、身體健康,其次要有家人。有家人,這樣的人纔有“軟肋”,不易背叛,也纔有勇氣來源,敢於上陣殺敵。如果是孑然一身的光棍一條,就算年輕力壯、身體健康甚至還會武功、強悍能打,夏華的鄉勇團練也不收,這種人,無牽無掛,難以控製,隻能安排去當工人乾活。

經過反覆挑選,夏華的團練有了第一批鄉勇,四百多人。

“夏公子好!”

“夏公子好!”

“夏善人好!”

接連不斷的問好聲中,夏華頻頻微笑點頭地巡視著他的正式開工建設的軍事基地,人多力量大,有了這麼多難民的加入,勞動力完全不是問題了,工匠們需要的小工雜工數量管夠。夏華注意到,越來越多的難民的臉上出現了笑容,先前,他們的臉上基本上隻有悲傷、惶恐、迷茫、呆滯、麻木,現在,他們看到了希望,心裡有了盼頭,自然大不一樣了。

不僅如此,難民們知道自己現在蓋的房子就是自己以後住的,乾起活來自然愈發有勁頭。

夏華的莊園冇有農業,隻有手工業,難民們除了報名參加鄉勇團練的,能乾活的都乾活,包括婦女和大一點的孩子,根據夏華和工匠們的規劃,莊園的外牆環繞整個莊園,內牆則把莊園分為“內園”和“外園”兩部分,內園是夏華團隊核心人員、重要人員及其家眷親屬的居住區,也是以後的“工業區”,外園是給難民普通人居住的。

除了居住用的房舍,莊園裡還要鋪設道路,建立集體食堂、醫館、書塾學堂、公共廁所、各類倉庫、糧倉、武庫、馬廄、牛棚、草料場、養殖場、練武操場、垃圾場、工坊等,還要挖掘排水溝渠和看似畫蛇添足實則有備無患的水井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切都井井有條。

夕陽西沉,夜幕降臨。

已化為大型工地的莊園場地仍跟白天裡一樣如火如荼,遍地篝火熊熊,火光映空,這些火堆一是給睡覺的難民取暖的,二是照明的,大批的工匠和難民工人正在連夜乾著活,因為夏華招募的工匠是分為晝夜兩班的,難民工人們也被分為晝夜乾活的兩批,從而讓整個工程夜以繼日地進行,以此縮短工期。

雖然這麼做要花更多的錢,但時間更寶貴。

夏華的住處,夏華和曲吉東、翁永祥、楊寧幾人商議著團練鄉勇的武器裝備問題。

他們本就是軍人出身,在這件事上自然是胸有成竹、輕車熟路。

這是一件重大而嚴肅的事,也是一門大學問。

明朝在戰爭史上是個承上啟下的時代,正處於冷熱兵器的交替期,在明朝,曆史悠久的冷兵器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了,同時,新生的熱兵器開始嶄露頭角、發展勢頭迅猛。在冷熱兵器之間如何掌握平衡、取長補短,是個很重大的課題。一味發展熱兵器、完全拋棄冷兵器,那是還冇學會走就想著跑,重視冷兵器、輕視熱兵器,又是抱殘守缺。

這個時代,冷兵器就像一匹成年的狼,熱兵器就像一頭幼年的虎,狼正處於戰鬥力巔峰狀態,虎還冇長大,在很多時候打不過狼,但它一旦長大,必會取代狼成為百獸之王。

夏華的團練目前還做不到全麵普及火器,自己做,暫時冇那條件,買,跟誰買?南京的南明朝廷肯定不會賣,那些軍閥也許會賣,但從他們那裡肯定買不到好貨。

路要一步一步走,飯要一口一口吃,夏華的團練眼下先要搞好冷兵器。

冷兵器裡,刀槍是近身作戰的,弓弩是遠程攻擊的,無疑,遠程攻擊肯定優於近身作戰,但是,製作一把強弓起碼需要兩年,訓練一個合格的弓箭手起碼需要三年,這太慢了,與其慢慢製作強弓、訓練弓箭手,還不如等以後有條件了製造火槍、訓練火槍手。

與弓相比,弩的上手易用程度、精準性、殺傷力超過弓,但製作成本比弓高得多,射速也不如弓,弩的射速一般隻有弓的三四分之一,戰場上用弩不如用弓。

弓弩隻有少數人使用,組建不了弓弩手部隊,夏華的團練隻能在近戰冷兵器上狠下功夫。

近戰冷兵器種類非常多,俗話說“十八般兵器”,實際遠不止十八種,但是,後世網上有句話說得好,“兵器越怪,死得越快”,這句話是完全正確的,那些五花八門、奇形怪狀、腦洞大開的冷兵器絕大部分冇有實戰價值。冷兵器跟火器一樣,都講究製式化,裝備的種類越多,越拉低軍隊的戰鬥力。

大明軍神戚公繼光所著的《練兵實紀》道:“馬上惟利輕捷鋒芒,他如斧、鉞、錘、撾、大刀、鉤鐮之類,膽大藝精能獨馬出入陣中者間或有之,不可以教隊兵,不可堂堂當大敵也”,又道:“又有飛標、毒弩、槍、刀、戈、戟等名不一,皆可俾素習精熟者間或用之,不可以齊大隊,為堂堂陣也”。

戚公的這幾句話總結得非常清楚,那些極有個性、或很拉風或很酷的兵器都不適合普及裝備給士兵們,一來華而不實,二來想要用好這些“非主流”兵器,必須是“膽大藝精”者,可世上哪有那麼多天生神力的奇人異士?裝備這些怪兵器的軍人要麼是軍官將領,要麼就是百裡挑一的精銳、軍中的特種兵,不能把他們的個性化裝備跟普及全軍的製式裝備同日而語。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