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香江:從上官小寶徒弟開始 第243章 邵一夫輝煌曆史
邵一夫聽到林潮宗對他稱呼的改變,臉上也露出笑容:
“你小子彆以為拍我一個老頭子的馬屁,就能占我的便宜。
我看你小子跟我也是一路人。
你收購亞視以後,大力擴張亞視的培訓班,搞出的那套練習生製度,再加上你定義那個偶像劇。
我特意研究過。
就是在批量製造偶像明星。
說句你不愛聽的。
你這1套和我們邵氏沒什麼區彆。
都是在批量製造明星演員。
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
“您老眼光真準,就是如此!”
林潮宗微笑道:“與其花大些錢去外麵,請明星,不如我自己培養。
隻要形成流水線迴圈,一個演員紅的那幾年,我可以隨便用。
之後他想要單飛,我也不介意。
按照練習生製度,每年都會推出明星。
根本就不缺。
和您老那1套確實很像。
這是在向您致敬呢。”
林潮宗發現,後世東瀛、南韓那些練習生製度,搞不好還真的是從邵一夫身上借鑒過。
這位在亞洲影視界影響力太大了。
港流席捲亞洲市場,那些大火的明星都幾乎和邵氏有關。
影視公司向邵氏學習,可能性極大。
邵一夫對林潮宗是否借鑒邵氏,並不在意:微笑道:“電影行業相互借鑒很正常。
你沒有完全照搬邵氏,而是做了一定的創新改變。
這也是你成功的關鍵。
亞視之前學習我們邵氏培訓班製度,完全是照搬,所以永遠不可能贏我。
我們邵氏的模式也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
同樣也是借鑒了好萊塢。
你知道我是哪一年開始從事電影行業的嗎?”
“不知道,但想聽你說說。”林潮宗搖了搖頭,好奇道。
邵一夫臉上露出一絲追憶,沉聲道:
“邵氏現在的模式,和我早期經曆密切相關。
1931年之前,華夏電影都是無聲電影,侷限性更大。
我那時候的電影公司不叫邵氏電影。
叫做天一影片公司,是華夏最大的電影製作公司之一。
總部就在魔都。
無聲電影的侷限性讓我不甘心。
米國有聲電影興起,讓我看到了希望。
我冒險赴米國購買有聲電影裝置,想要改變邵氏電影公司不足。
途中遭遇輪船觸礁沉沒,差點死在海裡。
我是抱木板在海上漂泊一夜才被獲救,最終才從好萊塢帶回華夏首套有聲裝置。
米國之行最大的收獲不是帶回來1套有聲裝置。
而是讓我見識到了好萊塢工業化製片的重要性。
我在米國呆了半個月,參觀了好萊塢多家影視巨頭。
好萊塢那時期流行大片廠製度的流水線作業、明星培養簽約製。
將電影像流水畫一樣生產的模式,讓我大受震撼。
我回到魔都後,就開始不斷的摸索這套模式。
也利用這套模式,在魔都拍攝了第一部華夏有聲電影《白金龍》。
因為戰亂的原因,天一電影公司被迫倒閉。
我們邵氏兄弟轉到東南亞,從東南亞重新開始從事電影行業。
50年代,我以32萬港元購得香江清水灣荒山,耗資50萬港元建成邵氏影城。
這個基地仿照好萊塢模式,集製片、發行、放映於一體,50年代。
過幾十年的發展摸索,形成從電影演員、導演、幕後人才培養,影城製片、院線上映,形成一條完美的閉環。
這是獨屬於我們香江體係的電影工藝。”
親耳聽到這些老一輩人的經曆,讓林潮宗都有些熱血沸騰,忍不住驚歎道:
“六叔,我們華夏沒有電影工業,你老經營的邵氏電影,功不可沒。
被外媒譽為東方好萊塢,實在是實至名歸。”
聽到這話,邵一夫也臉上露出自豪。
“林小子,你知道電影工業的魅力嗎?”不知道是不是誇讚到了邵一夫瘙癢之處,來了話語興致:
“60年代是電影工業初步不成熟。
我們邵氏平均每週推出一部電影,部分影片從拍攝到上映僅需兩周。
不是我吹牛,彆看外界說我怎麼苛責演員。
可他們學起來比誰都快。
寶島電視台影視公司。
新城地區電視台,甚至東南亞其它地區的電視台和電影公司,都在效仿。
絕對是亞洲影視工業化標杆。
電影行業隻是眾多生意中的一種。
哪個行業做生意,不壓縮成本。
電影行業隻是在鎂光燈下,更容易被外界關注而已。
香江生意人當中,比我摳的多了去了。”
“您老說得對!”林潮宗沒有反駁。
他想到一位比邵一夫還摳門的香江地產大亨汪德彙,和其太太。
這兩位都是摳到極致的主。
給員工發月餅,一個月餅都能切成16份分給員工。
關鍵他還不僅是對員工摳,對自己也摳。
平常隻吃沙拉、牛奶、麵包。
最後,因為不請保鏢,不請司機。導致綁架喪命
林潮宗前世看到過相關報道,都搞不懂他們賺那麼多錢,是為了什麼?
邵一夫對員工摳,但他對自己可一點都不摳。
還非常喜歡養生,養生可是很花錢。
做起慈善,捐起錢來也一點不手軟。
隻能說邵一夫隻是把摳,用在了生意上。
生意上麵扣,在香江富豪當中屢見不鮮。
李昭吉、邱得根…這些大亨,都是摳門代表。
林潮宗鄭重道:“六叔,電影行業環境變了,好萊塢的模式早已經改。
想要做全球的生意,香江就必須要跟上時代。
我決定引進好萊塢最新模式,改變香江電影環境。
香江必須要有自己的電影協會,我們在政治上爭取權利。
讓香江電影更加規範。
隻有和全球環境接軌,我們電影才能成功的走出去。
我在好萊塢發行四部恐怖片,是對市場的一種試探。
四部電影總計票房,經突破三億美元。
已經趕得上香江電影五年的總票房。
我們隻有改變,才能從全球票房金庫中獲得屬於我們的那一份。”
邵一夫語氣平靜的說道:
“我說過,我們邵氏不是不能改變,看改變的利益有多大。
以前,我冒著生命危險前往米國,將無聲電影改到有聲電影。
學習好萊塢的電影工業模式。
這20多年來不改變,是因為不值得。
如果有全球市場托底。
我們邵氏同樣可以改變。
你收購的聯美發行渠道,不會卡我的脖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