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香江:從上官小寶徒弟開始 第58章 送給禮就能上市
馬維聰彙報道:“林生,請放心,10家店,我們已經通過中介全部尋找到合適位置。
分部在香江中環、銅鑼灣、尖沙咀、旺角…等人流密集區域。
就是在濠江,我們也找了一家門店。
正在抓緊時間裝修。
月底之前一定能完工。”
林潮宗聽到進度後,滿意的點了點頭,說道:“專賣店開店的數量,需要持續增加,要覆蓋香江市場最少要20到25家!”
“好的,林生!那我現在就去處理。”馬維聰說完,就轉身離去。
馬維聰走後,林潮宗陷入沉思。
周邊衍生品的開發,不能一直依靠代工廠。
一些核心產品必須自己來開發,才能利益最大化。
“黃國棟找的上市公司,不知道找到了沒有?”林潮宗想到這裡,在辦公室也坐不住。
出了辦公室徑直趕往中環恒生證券部。
……
林潮宗和黃國棟現在關係不錯,見到他後,也沒有客氣,直接開口就問:
“黃經理,最近我看報紙上說,佳寧集團股價似乎上漲不少?
我上次帶來的資金已經全部買入了嗎?”
黃國棟微笑道:“林生,您上次投入1000萬港元成本,8倍槓桿配資額度。
我們以均價6.4港元,買入佳寧股票1200萬股,總計7680萬港元。
操作完成後,市場總股數提升的2610萬股,每股均價5.92港元。
持倉成本1.545億港元,賬戶餘額416萬港元。
佳寧集團最近傳出風聲,說佳寧大廈已經找好買家。
市場傳聞,佳寧集團一旦完成收購。少說也能賺數億港元。
最近股價因此上漲不少,最新股價達到6.85港元。
您的持倉,每股營收已經接近1港元。”
“似乎不錯,黃經理操盤,就是讓人放心,這段時間辛苦了!”林潮宗感謝道。
“林生,客氣了!”黃國棟微笑道:“您這次過來是準備增加持倉成本嗎?”
“幾次增加持倉成本,已經掏空了我的老底。
現在我兜裡比你還乾淨。”林潮宗搖了搖頭,說道:
“這次來找你是想問一下上市公司的事情?”
“林生,您稍等!”
黃國棟聞言,轉身走到辦公桌前,找出一份資料,交給林潮宗,說道:
“林生,這段時間我們一共收集了三家合適的目標。
市值在3000萬到5000萬之間。
並且負債率也不超過60%。
大股東也有套現想法。
您可以看看哪一家合適?”
林潮宗聽到有合適的目標,臉上露出欣喜,伸手接過檔案翻看起來。
半小時後,林潮宗放下檔案,看向黃國棟,疑惑道:
“黃經理,我發現這百樂門、伊美服飾、五洲電子三家公司,都是在71、72年上市。
上市時期的主業是餐飲、服裝製造、電子製造。
資料上顯示,這三家上市公司,除了百樂門,還保留有酒樓業務,還是處於虧損狀態。
另外兩家公司怎麼沒有關於他們主業的介紹?
反而介紹他們旗下持有的物業資料最多!”
黃國棟聽後,解釋道:“林生,香江的上市公司不能從名字去猜測他們主業。
特彆是70年代初上市的那些公司。
他們在上市初期主業或許是對的,但是他們很快都會轉變主業。”
“這是為什麼?”林潮宗一臉懵逼。
黃國棟苦笑道:“這和70年代初華人連續成立三家交易所有關。
70年代以前,香江隻有香江交易所,那是屬於英資企業地盤。
華人企業想要上市,條件非常的苛刻。
所以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短短兩三年的時間裡,我們華人先後成立了遠東交易所,九龍交易所、金銀交易所。
香江不大,確有四家交易所,要是按照以前的標準,哪裡去尋找那麼多達到標準的公司上市。
所以為了爭奪市場,四家交易所就隻能不斷的降低上市門檻。
門檻的降低,造就了70年代初香江的牛市。
但同樣也帶來了亂象。
很多企業連最低門檻標準都沒達到。
但隻要願意給交易所的一些人物送點新股,他們就能幫你包裝,輕輕鬆鬆把公司上市。
這種情況到72年達到頂部,一年的時間裡,上市的公司就超過100家。
讓香江上市公司數量,直接擴大了一倍。
林生,這些上市公司質量如何,可想而知!”
林潮宗聞言笑了笑,一年上市上百家公司,這裡麵濫竽充數的有多少?
他不用猜也知道。
後市國內那麼大的市場,一年能找出上百家符合標準上市條件的公司,恐怕都不容易。
更何況一個小小的香江。
林潮宗看向黃國棟,問道:
“黃經理,你彆告訴我這三家公司,也是當時濫竽充數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