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腦機介麵橫掃科技圈 第13章 產能地獄與第一桶金
吳坤帶來的不僅僅是狂喜,更是一座沉甸甸、壓得人喘不過氣的訂單大山。
那張寫滿了客戶資訊和需求數量的潦草紙條,像是一張審判書,擺在了林燁和周偉麵前。個人訂單三十七套,展銷公司二十套,網咖五套,茶館三套……林林總總加起來,六十五套!
按照2288元的單價計算,這批訂單的總金額達到了驚人的十四萬八千多元!而這,還隻是吳坤粗略統計的、已經付了定金或明確表示要貨的。後續聞風而來的諮詢電話,幾乎打爆了吳坤和林燁那台破舊的諾基亞。
巨大的財富彷彿觸手可及,但中間卻隔著一道名為“產能”的天塹。
林燁的櫃台,本質上還是一個手工作坊。所有的生產流程:元件焊接、指環組裝、韌體燒錄、手機刷機、配對測試、包裝……全部依賴於林燁和周偉的兩雙手。
之前生產十套,已經讓他們不眠不休地忙了三天。現在是六十五套!而且要求的交付時間極其緊迫,尤其是那家展銷公司,半個月後就要用。
“燁哥……這……做得完嗎?”周偉看著那串天文數字,聲音都有些發顫,那是興奮,更是恐懼。
林燁沒有立刻回答。他走到櫃台角落,看著那些堆疊起來的新元器件和空手機盒,眉頭緊鎖。他大腦飛速運轉,計算著每道工序需要的時間。
焊接一套指環主機板:即使周偉現在熟練了,也要近一個小時。
組裝除錯一個完整指環:半小時。
一台手機刷入定製係統並安裝演示程式:十五分鐘。
配對測試和最終包裝:十五分鐘。
一套產品下來,淨工時就要接近兩小時。這還不包括物料準備、故障返工、吃飯休息的時間。
兩個人,一天工作十六小時,理論上最多能產出八套。六十五套,需要八天多。但這隻是理論值,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這種高強度的手工作業,效率和出錯率都會隨著疲勞而急劇下降。
根本不可能按時完成!
“接不了。”林燁的聲音冷靜得近乎冷酷,他拿起吳坤那張紙條,在上麵劃了一條線,“告訴坤哥,現有的訂單我們儘全力做。從今天起,暫停接受一切新訂單。什麼時候恢複,等通知。”
“啊?全……全推了?”周偉覺得心都在滴血,那可都是錢啊!
“貪多嚼不爛。如果為了趕工導致品控下降,或者延期交付毀了口碑,那纔是真正的損失。”林燁語氣堅決,“現在,我們要做的是優化流程,儘可能快地交付現有訂單。”
他立刻行動起來,將狹小的櫃台重新規劃。一個區域專門負責元件預處理和焊接(周偉主導),一個區域負責刷機和軟體除錯(林燁主導),一個區域負責最終組裝和測試(兩人共同完成)。
他們嘗試像微型流水線一樣工作。周偉焊好一批主機板,就交給林燁。林燁燒錄韌體的同時,周偉開始焊接下一批。林燁刷好一批手機,就和周偉一起進行組裝配對。
效率確實有了一些提升,但提升有限。極度重複和精細的手工作業極其消耗心神和視力。焊錫產生的煙霧讓空氣變得汙濁,即使開著風扇也無濟於事。
很快,兩人的眼睛都布滿了血絲,手指因為長時間持握烙鐵和鑷子而變得僵硬痠痛。腰痠背痛更是常態。
吳坤幾乎每天都要跑來七八趟,每次都是搓著手,欲言又止。看著兩人疲憊不堪的樣子和進展緩慢的進度,他急得嘴角都起了燎泡,卻又不敢像催普通小工那樣催促。他深知現在得罪不起林燁這根唯一的搖錢樹。
“兄弟……慢慢來,慢工出細活……質量第一,質量第一……”他每次都是乾巴巴地安慰幾句,然後放下一些買來的紅牛和盒飯,又愁眉苦臉地離開,去應付那些催貨催得越來越急的客戶。
產能地獄!這是真正的產能地獄!
每一套產品的產出,都伴隨著汗水、疲憊和巨大的時間成本。那十四萬多的訂單金額,不再隻是紙麵上的財富,更是沉甸甸的壓力,壓得兩人幾乎直不起腰。
在經曆了整整兩周如同煉獄般的煎熬後,林燁和周偉幾乎虛脫地癱倒在櫃台裡。
他們的眼前,是終於打包好的、整整五十套“星火neuroinput
1.0”套裝。另外十五套,實在無法按時完成,隻能由吳坤出麵,向客戶道歉並辦理了退款或延期。
這五十套產品,是兩人用幾乎不眠不休的瘋狂工作換來的。期間燒毀了不止一塊晶片,焊壞了好幾個主機板,甚至因為極度疲勞,林燁在刷機時誤操作導致一台手機變磚。
但最終,他們還是完成了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吳坤幾乎是含著熱淚把這五十套寶貝搬走的。他第一時間將貨款收齊,然後嚴格按照新的分成協議,進行結算。
扣除:
·
五十台“雷霆一號”手機成本
·
五十套指環的元器件采購成本(新一代元件成本更高)
·
周偉的工錢和獎金
·
額外的電費、耗材費等一係列雜費
最終,林燁個人分得的利潤,竟然高達十萬人民幣!
當林燁看著手機簡訊上提示的銀行賬戶餘額變動,那一長串的零時,即便以他重生的心性,呼吸也不由得為之一滯。
十萬!
這是他重生以來,依靠自己的技術和汗水,賺到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這不再是吳坤給的幾千塊定金,也不是小打小鬨的體驗費,而是實打實的、通過交付產品獲得的巨額利潤!
巨大的成就感混合著極度的疲憊,如同潮水般衝擊著他的神經。
周偉也分到了一筆對於學生來說堪稱钜款的報酬,他拿著錢,手都在發抖,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櫃台裡陷入了短暫的沉默,隻有兩人粗重的呼吸聲。
這筆錢,證明瞭技術的價值,證明瞭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但也同時昭示著一個血淋淋的現實:依靠當前的手工作坊模式,他們已經觸控到了產能的天花板。如果想要獲取更大的成功,變革,迫在眉睫。
林燁握緊了手機,感受著那串數字帶來的沉重分量,目光緩緩掃過一片狼藉、如同戰後廢墟般的櫃台。
這第一桶金,既是過去階段的終點,更是通往下一個階段的,最至關重要的敲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