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重生:我的腦機介麵橫掃科技圈 > 第16章 精益求精:腦波糾錯與v1.5的誕生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重生:我的腦機介麵橫掃科技圈 第16章 精益求精:腦波糾錯與v1.5的誕生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尋找合適代工廠的事情由吳坤主要負責,他靠著多年在電子城摸爬滾打的人脈,四處打聽比較。而林燁則一頭紮回了他的技術世界。

產能和仿冒品是迫在眉睫的危機,但林燁深知,真正能讓他們走得更遠的,永遠是技術本身那無可替代的壁壘和魅力。

他讓周偉有意地收集了一些早期使用者的使用反饋。這些反饋大多集中在驚歎和讚揚上,但也有一些細心的使用者,或者那些對精度要求極高的科技愛好者,提出了一些尖銳的問題:

“有時候走神一下,或者旁邊突然有人說話,打出來的字就全亂了。”

“長時間使用後,感覺識彆率會慢慢下降,需要重新校準似的。”

“是不是我腦子想的不夠‘標準’?為什麼有時候很簡單的詞也會認錯?”

這些看似零散的抱怨,在林燁聽來卻是極其寶貴的一手資料。他一遍遍地回放著那些演示和測試時的資料記錄,用【超維記憶庫】裡學到的資料分析方法,仔細剖析著每一次識彆錯誤背後的訊號特征。

很快,他發現了規律。

很多非受迫性錯誤(非硬體乾擾或使用者操作失誤)發生前,采集到的腦電訊號都會出現一些特征性的模式變化:例如,當使用者注意力渙散、開始胡思亂想時,a波(alpha波,與放鬆、閉眼狀態相關)的功率會顯著增強;而當使用者緊張、焦慮或者受到突然驚嚇時,則會出現高幅度的β波或γ波爆發,甚至肌電偽跡(肌肉緊張產生的電訊號)。

這些異常的腦電活動,嚴重乾擾了原本用於識彆意唸的特定模式,導致演算法“讀”出了錯誤的資訊。

問題的根源找到了:當前的演算法是“被動”接收訊號並識彆,無法“主動”感知和適應使用者實時的精神狀態變化。

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不僅要識彆“想什麼”,還要判斷使用者“處於何種思考狀態”。

林燁的意識再次沉入那片浩瀚的資訊宇宙。這一次,他搜尋的目標更加專精:

【實時腦電訊號質量評估】

【注意力狀態機器學習分類】

【自適應濾波與動態糾錯演算法】

海量的論文和演算法模型在他意識中流淌、碰撞、分解、重組。神經科學、訊號處理、機器學習三個領域的知識需要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頭痛欲裂的感覺再次襲來,甚至比以往更加劇烈。這種涉及生理訊號深層解讀的演算法,其複雜程度遠超之前的簡單識彆。

“小偉,”林燁揉著太陽穴,聲音有些沙啞,“我們需要建立一個簡單的‘注意力狀態’標注資料集。”

周偉立刻湊過來:“怎麼做,燁哥?”

“我來模擬不同狀態。”林燁戴上指環,連線上電腦,“我先是集中精神想一個詞,然後故意走神,你再突然拍一下桌子嚇我。我們把不同狀態下的訊號特征標記出來,用來訓練一個新的分類器。”

接下來的幾天,櫃台裡出現了詭異的景象:林燁時而凝神屏息,時而眼神渙散,時而又被周偉突然的拍桌聲嚇得一哆嗦……周偉則緊張地記錄著電腦螢幕上訊號的變化,打上標簽。

有了這些標注資料,林燁開始構建一個新的、極其輕量級的“注意力狀態監測”模組。這個模組並行於原有的識彆網路,專門負責實時分析腦電訊號的頻譜特征和統計特性,判斷使用者當前的注意力集中度、是否受到突發乾擾等。

然後,他設計了動態糾錯機製:

高置信度模式:當監測模組判斷使用者注意力高度集中、訊號質量良好時,識彆結果直接輸出。

低置信度模式:當監測到注意力分散(如a波增強),演算法會自動降低輸出結果的置信度權重,甚至可以結合語言模型(簡單的詞庫聯想)進行結果修正,或者直接忽略這段低質量訊號期間的識彆結果。

異常乾擾模式:當監測到突發強乾擾(如巨大的β\\/γ波爆發,通常是驚嚇導致),演算法會立刻暫停識彆,並通過指環的震動馬達給予使用者一個輕微的觸覺反饋,提示“訊號受到乾擾,請保持穩定”。

這一切優化,都必須建立在輕量化的基礎上,不能顯著增加指環主控晶片的計算負擔和功耗。

林燁彷彿在走鋼絲,在演算法效能和資源消耗之間尋找著最精妙的平衡點。

不知又經曆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和無數次演算法調參。

新一代的演算法韌體終於編譯完成。林燁將其命名為——neuroinput

v1.5。這一次,他沒有著急進行大規模硬體更新,而是先在一台測試手機上更新了app,並升級了一個指環的韌體。

測試開始。

周偉再次扮演“乾擾者”的角色。這一次,當林燁集中精神輸入時,周偉在一旁說話、播放音樂、甚至突然製造響聲。

效果立竿見影!

在v1.0版本下,這些乾擾足以讓輸入變得錯亂不堪。而現在,v1.5版本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大多數情況下,識彆結果依然保持準確。偶爾出現乾擾時,要麼識彆出的錯誤字元會被自動修正(例如將明顯的無意義字元修正為可能的相關詞),要麼指環會輕輕震動一下,螢幕提示“訊號不穩定”,結果不予顯示。待乾擾過去,識彆迅速恢複正常。

“太厲害了!燁哥!”周偉看著幾乎不受影響的輸入流,驚歎道,“這就像……就像給演算法裝上了眼睛和大腦,它能自己判斷什麼時候該信,什麼時候不該信了!”

林燁長長地籲了一口氣,疲憊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雖然v1.5還遠未達到完美,比如糾錯有時會顯得過於保守,震動提示的頻率還需要優化,但它的方向無疑是正確的。

腦波糾錯——這個聽起來就充滿未來感的功能,被他成功地、以一種極其精簡的方式實現了出來。

新一代的演算法,不僅提升了核心的識彆率,更極大地增強了在複雜真實環境下的魯棒性。

這一個小小的升級,所帶來的體驗提升,將是質的飛躍。它讓“神經輸入”從一種需要使用者小心翼翼配合的“脆弱”技術,向一種真正可靠、實用的工具,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林燁看著螢幕上穩定輸出的文字,知道他們手中的武器,又一次變得更強了。而這,正是應對一切挑戰的最終底氣。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