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腦機介麵橫掃科技圈 第44章 尋找“普羅米修斯”:意誌與技術的共鳴
“普羅米修斯計劃”的硬體原型在磕磕絆絆中逐步成型。一個舊的摩托車頭盔被拆空了內襯,多個灰白色的乾電極eeg模組如同奇怪的補丁被精心定位貼上在內側,連線著密密麻麻的導線,彙集到一個比指環核心板大得多的、布滿了晶片和介麵的主機板上,一根usb線纜連線出來用於供電和資料傳輸。它看起來粗糙、笨重,甚至有些怪異,彷彿某種來自低預算科幻片的道具。
但林燁和周偉看著這個醜醜的頭盔,眼神卻充滿了期待。硬體隻是載體,真正的靈魂在於內部執行的、正在被瘋狂優化的演算法。
然而,另一個關鍵要素——誌願者——卻遲遲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
吳坤那邊反饋來的訊息並不樂觀。他聯係了殘聯和一些康複機構,確實有一些重度殘疾人士,但要麼是認知溝通存在障礙,要麼是家屬顧慮重重,不願意讓孩子或親人去一個嘈雜的公開場合“冒險”,尤其還是嘗試一種聽起來就很不靠譜的“黑科技”。
時間一天天過去,展會日期日益臨近。找不到合適的誌願者,再震撼的技術演示也無從談起。
林燁意識到,這件事必須他親自出馬。他讓吳坤要來了幾個最符合條件(年輕、認知清晰、有溝通意願)的潛在誌願者聯係方式,決定逐一上門拜訪。
第一個家庭,在一間昏暗的舊房子裡。患者是一位因車禍導致高位截癱的中年男人,眼神渾濁,充滿了絕望和漠然,對林燁的介紹毫無反應,他的老母親隻是不停地抹眼淚。林燁默默地離開了。
第二個家庭,患者是一位患有漸凍症的女士,病情已發展到後期,僅能通過眼球追蹤儀進行極其緩慢的交流。她的丈夫很耐心,但表示妻子的精力無法支撐展會那種高強度環境。林燁理解地告辭。
希望一次次落空。就在林燁幾乎要考慮修改演示方案,降低對誌願者要求時,他來到了第三家。
這是一家位於市郊的康複醫院裡的單人病房。房間乾淨整潔,窗戶開著,陽光灑進來,窗台上放著幾盆綠植。一個看起來二十七八歲的年輕男人躺在病床上,身體被各種支架和軟枕固定著,一動不動,隻有一雙眼睛清澈而明亮,正專注地看著窗外一棵樹的樹梢。他的床頭櫃上,放著一檯安裝了特殊眼動儀的老舊膝上型電腦,螢幕亮著,似乎是某個程式碼編輯器的界麵。
他叫陳浩。吳坤提供的資料顯示,他曾是一名優秀的程式設計師,兩年前因一場意外墜落導致頸椎粉碎性骨折,c4及以上節段嚴重損傷,全身癱瘓,僅能依靠僅存的頸部部分活動和眼球轉動與外界交流。
陪同的護士小聲介紹:“小陳很堅強的,一直在用眼動儀學習呢。”
林燁的心猛地一動。他輕輕敲了敲門。
陳浩的眼球緩緩轉動,視線從窗外移到了林燁身上,帶著一絲詢問。
林燁走上前,沒有過多的寒暄,直接表明瞭身份和來意:“你好,陳浩。我是星火科技的林燁。我們正在研發一種基於腦電訊號的新型互動裝置,它可能……可能幫助像你一樣的人,更直接地與計算機交流。我們希望能邀請你,在下個月的電子展上,嘗試用它來進行一次現場演示。”
林燁說得非常謹慎,沒有任何誇大其詞,甚至強調了“嘗試”和“可能”。
陳浩靜靜地聽著,眼神沒有任何波動,既沒有表現出興奮,也沒有立刻拒絕。
林燁拿出膝上型電腦,開啟了一段他們內部測試的、極其初步的視訊。視訊裡,周偉戴著那頂粗糙的頭盔,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和校準後,能夠勉強通過“想象左手運動”和“想象右手運動”來控製螢幕上的遊標左右移動,選擇字母,拚出簡單的單詞“hello”。過程緩慢且錯誤率不低,但確實實現了。
播放完視訊,病房裡陷入了沉默。
良久,陳浩的眼球緩緩移動,看向床邊的眼動儀。電腦螢幕上,遊標艱難地移動,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拚出了一句話,通過語音合成器播放出來,是冰冷的電子音:
【你們的技術,基於哪種正規化?p300還是運動想象?訊雜比如何保證?】
林燁心中一震!行家!他立刻明白,眼前這位絕不是一個普通的患者,而是一個懂技術、能切中要害的人!
他立刻收斂了所有可能的憐憫或同情心態,以一種純粹技術交流的語氣回答:“目前主要嘗試運動想象正規化,結合了自研的深度濾波和特征提取演算法來對抗噪聲。但我們認為p300作為備用方案也有價值。坦白說,訊雜比依然是最大挑戰,尤其是在展會那種嘈雜環境。”
又是一段沉默。遊標再次移動。
【為什麼找我?】
“因為我們需要最極致的案例來驗證技術的邊界。也因為,如果你能成功,你就能告訴全世界,即使身體被徹底禁錮,思想依然擁有力量。”林燁的回答坦誠而有力。
【有風險嗎?】
“有。可能失敗,可能讓你在眾人麵前感到挫敗。裝置粗糙,長時間佩戴可能不適。但我們承諾會儘最大努力保障你的安全和舒適,並尊重你的任何決定。”
陳浩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然後又緩緩移回林燁身上。
遊標移動,拚出的句子很短:
【我參加。】
沒有猶豫,沒有討價還價,就像一個程式設計師接受了另一個程式設計師發出的除錯挑戰。
林燁深吸一口氣,鄭重地點了點頭:“謝謝!我們會做好萬全準備。”
找到了!終於找到了最合適的“普羅米修斯”!
帶著這份沉甸甸的承諾,林燁和周偉回到了廠房,投入了更加瘋狂的演算法優化中。
陳浩的情況比實驗室條件複雜無數倍。他的腦電訊號更微弱,背景噪聲(來自醫療裝置、自身肌肉無法控製的微弱電活動等)更複雜。林燁不得不再次壓榨【超維記憶庫】的極限,引入更複雜的自適應濾波和深度學習特征提取模型,拚命地提升著訊號處理的效率和準確性。
頭盔被一次次調整,電極位置一次次優化,演算法引數一遍遍除錯。林燁和周偉幾乎住在了廠房裡。
他們知道,他們優化的不僅僅是一段程式碼,更是在為一條被禁錮的生命,搭建一座通往外部世界的、極其脆弱的橋梁。
這座橋梁,必須在兩周後的展會上,承受住萬眾矚目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