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腦機介麵橫掃科技圈 第28章 秩序的萌芽:流程與標準的建立
生產線的基礎硬體和人員初步到位,但廠房裡的景象卻遠稱不上“生產”,更像是一場混亂的、低效的忙碌。
趙剛焊完一塊主機板,不知道下一步該送到哪裡,拿著板子四處問。
孫婷貼裝元件時,發現某種電容快用完了,卻不知道應該向誰彙報、如何申領。
測試工位上堆了幾塊板子,分不清哪些是測過的,哪些是待測的,哪些是有問題的。
周偉像個救火隊員,一會兒跑去指導焊接,一會兒跑去除錯測試程式,一會兒又要去找不知道被誰拿走的鑷子,忙得團團轉,效率卻極其低下。
吳坤看著這亂象,又開始嘟囔:“這……這比在櫃台後麵還亂套啊!人多手雜,光聽見忙活,沒見出活兒啊!”
林燁冷靜地觀察著這一切。他深知,沒有流程和標準,人越多,裝置越多,反而會越混亂。規模化生產,不僅僅是將人和裝置堆砌在一起,更是用一套可靠的係統將其有機地整合起來。
他再次把自己關進了那間用隔板勉強隔出來的、隻有幾平米的“辦公室”裡。這一次,他思考的不是技術演算法,而是管理。
他沒有mba的學曆,也沒有大廠的生產管理經驗。但他擁有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從【超維記憶庫】中汲取的、關於精益生產、質量管理的基礎概念。
他拿起筆,在一遝a4紙上開始勾畫。
首先,是生產管理流程。
他設計了一個極其簡單的線性流水作業單,伴隨每一批主機板一起流動。作業單上印著簡單的工序:貼裝
->
焊接
->
測試
->
組裝
->
終檢。每完成一道工序,操作員需要在對應位置簽上自己名字的縮寫和日期。
他規定了物料領取製度:每天開工前,由周偉根據生產計劃,從物料暫存區將當天所需的元器件配發到每個焊接工位,並記錄在《物料領用表》上。工位之間不允許私自傳遞物料。
他建立了不良品隔離區:測試不過的主機板,立刻被貼上紅色標簽,放入一個專門的塑料筐內,等待周偉或林燁進行故障分析,嚴禁混入良品或隨意丟棄。
他還設計了一個《生產日報表》,要求周偉每天下班前記錄當日投入主機板數量、產出良品數量、不良品數量及主要原因、工時消耗等基礎資料。
這些流程簡陋得甚至有些可笑,在很多成熟工廠看來隻是幼兒園水平。但對於從零開始的“星火”來說,卻是從混沌走向秩序的第一步。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質檢標準。
光有流程不行,必須明確每一個環節做到什麼程度纔算合格。林燁為關鍵工序製定了視覺化的、可操作的質量標準。
他列印出放大特寫的標準焊點照片(圓潤、光滑、有光澤)和不良焊點照片(虛焊、連錫、冷焊、焊盤翹起),貼在每個焊接工位的正前方,要求操作員隨時對照自檢。
他編寫了詳細的測試程式操作指引,規定了每一步點哪裡、看什麼數值、如何判斷通過\\/不通過。要求測試員必須將測試結果記錄在作業單上。
對於最終組裝好的指環,他規定了外觀檢驗標準:外殼無劃傷、無毛刺;按鍵手感清晰;指示燈工作正常;logo印刷清晰無殘缺。
他甚至要求周偉每天隨機從產線上抽取3-5個成品,進行額外的高強度老化測試(連續執行數小時),以監控產品的長期穩定性。
標準製定好後,林燁召集了所有人,包括吳坤,開了一次簡短但嚴肅的會。
他將列印好的流程圖和質檢標準貼在牆上,一條一條地講解,語氣不容置疑:“從今天起,我們的生產,必須按照這個來。每一步該做什麼,做到什麼標準,清清楚楚。誰出了問題,根據作業單上的簽名,一查就知道。”
“質量是‘星火’的生命線。任何一個不良品流到客戶手裡,都是在砸我們自己的招牌。所以,質檢標準,必須嚴格執行,沒有例外。”
周偉聽得格外認真,他感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但也更有章可循了。趙剛和孫婷也感受到了氣氛的變化,不再是漫無目的地乾活。
起初的推行並不順利。習慣了隨意性的工人們總覺得麻煩,作業單忘了簽,物料領取嫌繁瑣,自檢也不夠認真。
周偉在這個過程中展現出了難得的耐心和嚴格。他不停地巡視,提醒,糾正。林燁則毫不留情地批評了幾次因粗心導致批量焊接不良的事故,並要求責任人返工所有
affected
板子。
慢慢的,混亂開始消退。
工位變得整潔,物料擺放有序。板子沿著設定的流程流動,雖然緩慢,但不再停滯和混亂。不良品被及時剔除,避免了後續工序的浪費。
產能,在這種秩序的建立中,得到了初步的、但卻實實在在的提升。
雖然每天產量可能隻從最初的幾個,緩慢提升到了十幾個,但更重要的是,產出變得穩定和可控了。周偉也能從繁重的救火工作中解脫出來,更多地關注整體效率和品質趨勢。
吳坤看著日報表上雖然緩慢但確實在爬升的良品數字,看著倉庫裡逐漸堆積起來的、包裝好的成品,終於不再抱怨,甚至偶爾會露出一點欣慰的笑容。
這套簡陋的流程和標準,就像一副粗糙的骨架,雖然簡單,卻終於支撐起了“星火”的生產身體,讓它告彆了完全依賴個人經驗和手藝的作坊模式,向著真正意義上的“工廠”,邁出了蹣跚卻至關重要的一步。
林燁知道,這還遠遠不夠。但這萌芽的秩序,讓他看到了在有限條件下,依靠管理和係統提升效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