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重生:我的腦機介麵橫掃科技圈 > 第29章 雙線作戰:供應鏈的錘煉與晶片的等待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重生:我的腦機介麵橫掃科技圈 第29章 雙線作戰:供應鏈的錘煉與晶片的等待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簡陋的生產線在磕磕絆絆中逐漸步入正軌,雖然日產量依舊徘徊在二三十個指環的水平,但至少流程通了,質量穩了。維持這條線的日常運轉,本身就成了一個新的課題。

周偉全身心撲在了生產管理上,帶著趙剛和孫婷,像嗬護幼苗一樣小心翼翼地維護著產線的節奏。而林燁和吳坤,則自然而然地開始了分工,將精力投向更前端和更未來的領域。

吳坤的主要精力,轉向了物料采購和供應鏈管理。

以前在櫃台,采購就是缺什麼了,臨時跑去電子城深處找老陳買一點,量小價高,談不上任何策略。現在,他們是有“廠”的人了,哪怕再小,也需要穩定、經濟、有一定批量的元器件供應。這活兒,自然而然落在了人脈更廣、更擅長和人打交道的吳坤身上。

吳坤很快就發現,這活兒遠比他想象中複雜和磨人。

他先是試圖找老陳談批量采購,希望拿到更優惠的價格。老陳先是驚訝於吳坤的“鳥槍換炮”,然後搓著手,報出了一個“友情價”——比零售價低了不到百分之五。

“坤哥,不是我不幫你,你這量……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我這邊從上家拿貨也得有量啊……”老陳一臉為難。

吳坤悻悻而歸。他意識到,繞過這些二三級分銷商,直接找到更上遊的代理商甚至原廠,纔是出路。

他開始翻找以前積攢的名片,打電話,發郵件,自我介紹是“星火科技有限公司”的采購經理。對方一聽詢價量(每月幾千顆晶片,幾萬顆電阻電容),熱情立刻減半,往往敷衍幾句就沒了下文。

好不容易有一兩家願意接洽的本地代理商,吳坤興衝衝地跑去對方辦公室談。對方穿著西裝襯衫,辦公室裡飄著咖啡香,看著吳坤遞過來的、皺巴巴的手寫物料清單,眼神中難免流露出一絲輕視。

價格、賬期、最小起訂量、交期……每一個環節都是博弈。對方要求現款現貨,最多賬期七天。而吳坤希望能月結三十天,以緩解現金流壓力。雙方拉鋸戰似的來回磋商。

“吳經理,不是我們不相信貴司,你們是新公司,我們也有風控流程……”對方經理禮貌而堅定。

吳坤磨破了嘴皮子,最後也隻能爭取到“十五天賬期,但首次合作必須現款”的條件。他咬著牙簽了合同,心裡算著又一筆即將支出的款項,壓力山大。

除了價格和賬期,供應穩定性更是讓他提心吊膽。有一次,一種關鍵的藍芽模組,代理商突然通知說原廠產能緊張,要延遲兩周交貨。吳坤當時就急了,產線眼看就要斷糧!他像瘋了一樣四處打電話,求爺爺告奶奶,最後不得不以高出百分之二十的價格從另一家現貨商那裡緊急調了一點貨救急,心疼得直抽抽。

經曆了這次教訓,吳坤開始有意識地開發備選供應商,即使價格稍高一點,也要確保關鍵物料不止一個來源。他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各種聯係方式和報價,哪個代理商態度好,哪個交期準,哪個價格水分大,他心裡漸漸有了一本賬。

他每天奔波於各大代理商的辦公室、貨運市場以及自己的小廠房之間,計算著庫存天數,盯著物流資訊,和對方采購經理鬥智鬥勇。他人瘦了一圈,但眼神裡卻多了幾分過去沒有的精明和韌性。他不再是那個隻知道在華光電子城倒買倒賣的攤主吳坤,而是開始真正像一個公司的“供應鏈負責人”了。

與此同時,林燁則繼續優化演算法,並遠端關注“玄武-0.1”驗證晶片的流片進度。

生產線的事務交給周偉,物料供應交給吳坤,林燁獲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能夠重新將主要精力聚焦回技術本身。

他並沒有滿足於neuroinput

v1.5的表現。使用者反饋和資料記錄中,依然有可以優化的空間。他繼續微調著濾波引數,嘗試更高效的特征提取方法,甚至在【超維記憶庫】的邊緣,探索著能否加入極簡易的上下文預測功能,以進一步降低誤識彆率。

但更多的時候,他的心思飄向了遠方,飄向了那片正在經曆光刻、蝕刻、離子注入等複雜工藝的矽晶圓。

“玄武-0.1”驗證晶片的流片,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按照代工廠之前估計的3-4個月週期,現在應該正處於晶圓製造的中期。

這是一種奇特的感受。他設計的電路,正在一個他從未去過的地方,被精密的機器刻寫在矽片上。那二十二萬巨資,以及無數個不眠之夜的心血,都凝聚在那片小小的、尚未完成的晶圓上。

他偶爾會登入代工廠提供的客戶入口網站,檢視專案狀態。頁麵上通常隻有冷冰冰的幾個字:“生產中(in

fabrication)”,附帶一個大概的進度百分比,更新緩慢。

每一次登入,都帶著期待和焦慮。他明知不可能這麼快有結果,卻還是忍不住去看。他擔心光罩是否有缺陷,擔心工藝波動導致引數漂移,擔心那些他在模擬中無法完全模擬的現實因素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這種等待,漫長而煎熬。就像種下了一顆極其昂貴的種子,需要耐心等待數月,才能知道它是否能夠發芽,甚至不知道結出的會是什麼果實。

他隻能通過不斷優化演算法、思考“玄武”後續完整架構的設計,來排遣這份焦慮。技術的世界是他能夠掌控的,而製造的未知,則充滿了敬畏。

於是,在這間簡陋的廠房裡,形成了奇特的景象:

一頭是吳坤在現實世界裡,為了一分一厘的單價、一天的賬期、一顆晶片的準時到達而奔波勞碌,錘煉著公司的供應鏈筋骨。

另一頭是林燁在虛擬的技術世界裡,持續優化著演算法,並心係遠方那片關係著未來命運的矽晶圓。

兩人一實一虛,一近一遠,共同支撐著“星火”在自主發展的道路上,艱難卻堅定地前行著。他們都知道,無論是供應鏈的穩定,還是晶片的成功,都是“星火”能否活下去、能否長大的關鍵命脈。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