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腦機介麵橫掃科技圈 第319章 生命之光
從月牙灣那個慵懶愜意的假期回來,林燁和陳薇都像是被充滿了電,帶著煥然一新的精神麵貌重新投入工作。而就在他們休假期間,一個醞釀已久、承載著星火科技最初理想的專案,即將迎來它最具裡程碑意義的時刻——與臨深市第一人民醫院合作開發的“ar輔助手術導航係統”,要完成首例臨床手術了!
這個訊息,讓整個星火科技,尤其是參與該專案的研發團隊,既興奮又緊張。興奮在於,這是“星火之眼”技術真正應用於救死扶傷一線,直接關乎人命關天的大事;緊張也在於此,任何一絲一毫的差錯,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手術定在週三上午。一大早,林燁、陳薇以及周偉就趕到了臨深市第一人民醫院。他們被安排在手術室隔壁的觀摩室,這裡可以通過大螢幕實時觀看手術過程,並且能與主持這次手術的神經外科主任——沈峻岩教授進行單向通話(手術室內能聽到觀摩室的聲音,但為了不影響醫生,觀摩室不能主動發聲)。
觀摩室裡氣氛凝重。除了林燁他們,還有醫院的幾位領導和相關科室的專家。所有人的目光都緊緊盯著那塊巨大的螢幕。
螢幕上,顯示著手術室內的實時畫麵。無影燈下,患者已經麻醉,頭部被精密固定。主刀醫生沈教授,一位年近五十、眼神銳利沉穩的專家,和他的助手們正在做最後的準備。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沈教授和他的第一助手,都佩戴著經過嚴格消毒處理的特殊定製版“星火之眼”ar眼鏡。
沈教授的聲音通過麥克風傳來,冷靜而清晰:“患者男性,52歲,腦深部膠質瘤,位置緊鄰重要功能區和血管,傳統手術視野受限,風險極高。今天,我們將首次嘗試使用星火科技的ar手術導航係統,希望能更精準、更安全地完成腫瘤切除。”
他頓了頓,似乎在調整呼吸,也像是在對觀摩室的人,更是對自己說:“開始吧。”
手術開始了。常規開顱,開啟硬腦膜……當大腦組織暴露在視野中時,最關鍵、也最震撼的時刻到來了。
隻見沈教授視野中,通過“星火之眼”投射出的虛擬影像,完美地與他肉眼所見的真實術野疊加在一起!
原本需要醫生在大腦中進行複雜空間想象的腫瘤邊界、重要的神經傳導束、密密麻麻的血管網路,此刻都以不同顏色的、半透明的三維模型,清晰地標注在真實的腦組織之上!腫瘤區域被高亮成醒目的紅色,重要的運動神經束是藍色,關鍵的血管是綠色……層次分明,一目瞭然!
觀摩室裡響起一陣壓抑不住的低聲驚呼!
“這……這也太清晰了!”
“天啊,這等於給沈主任裝了透視眼啊!”
林燁、陳薇和周偉也屏住了呼吸,緊緊盯著螢幕。雖然他們對技術有信心,但親眼看到它在這種極端嚴苛的環境下穩定執行,帶來的衝擊力是無與倫比的。
手術室內,沈教授的聲音再次響起,帶著一絲難以掩飾的驚歎和興奮:“視野非常清晰,註冊精度極高(指虛擬影像與真實器官的貼合度)!現在,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腫瘤與正常組織的邊界,以及它與周圍血管、神經的關係。”
他的操作變得異常精準和果斷。手術器械在ar導航的指引下,沿著虛擬劃定的安全邊界,精準地切入、分離。
“注意,前方距離運動皮層僅剩1.5毫米。”係統發出了柔和的語音提示。
沈教授的動作更加輕柔:“收到。正在避開。”
“左側有微小血管分支,注意保護。”
“明白。”
整個手術過程,彷彿不是在盲目地探索,而是在一張極其詳儘、立體的地圖指引下,進行著一次目標明確的精準清除。醫生不再需要頻繁抬頭看旁邊顯示器上的核磁共振二維影象,再在腦子裡進行艱難的三維重建,所有的關鍵資訊都整合在了第一視角的視野裡。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觀摩室裡鴉雀無聲,所有人都被這科技與醫學完美結合的場景深深震撼。
終於,當最後一絲腫瘤組織被小心翼翼地剝離,並且係統確認“腫瘤切除範圍達到預定目標,重要功能區及血管保護完好”時,觀摩室裡不知道是誰先帶頭,響起了一陣熱烈而持久的掌聲!
成功了!首例ar輔助下的高難度腦深部腫瘤切除手術,取得了圓滿成功!
手術室門開啟,沈教授雖然滿臉疲憊,但眼神裡充滿了激動和興奮。他摘下ar眼鏡,走到觀摩室,第一件事就是緊緊握住了林燁和周偉的手。
“林總!周工!太感謝你們了!你們這個係統,簡直是神經外科醫生的‘聖杯’!”沈教授的聲音因為激動而有些顫抖,“你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這意味著更高的手術成功率,更低的並發症風險,更短的手術時間,以及……更多患者的生命和功能得以保全!這不僅僅是技術的進步,這是醫學的福音!”
他看著林燁,語氣無比鄭重:“我以前對很多所謂的‘高科技醫療裝置’持保留態度,但今天,你們星火科技,用實實在在的效果征服了我!‘技術改變生活’,你們真的做到了,而且是在最關乎人命的領域!”
林燁聽著這位資深醫學專家如此高的評價,內心也湧動著難以言喻的激動和自豪。他用力回握著沈教授的手:“沈教授,您言重了!是您和您的團隊精湛的醫術,讓我們的技術發揮了價值。能用在這樣的領域,為挽救生命儘一份力,是我們星火科技莫大的榮幸!”
陳薇在一旁,看著這一幕,眼眶也有些濕潤。她想起了星火初創時的艱難,想起了無數次技術攻堅的夜晚,想起了林燁和她堅持技術必須服務於人的理念。此刻,所有的付出和堅持,都在這位醫生激動的話語和那台成功的手術中,得到了最溫暖、最崇高的詮釋。
訊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在醫療界傳開。臨深市第一人民醫院成功完成全國首例ar導航高難度腦外科手術的新聞,登上了各大醫學媒體和主流媒體的頭條。
“外科手術進入‘透明’時代!”
“ar技術精準‘點亮’生命禁區!”
“星火科技攜手臨深一院,開創精準外科新紀元!”
報道中,沈教授對星火科技和ar導航係統不吝讚美之詞。一時間,星火科技在醫療領域的聲譽達到了頂峰,來自全國各大醫院的合作諮詢和訂單如同雪片般飛來。
公司內部,所有員工,尤其是參與該專案的研發人員,都感到無比的驕傲和振奮。他們設計的程式碼、優化的演算法、打磨的硬體,不再是冰冷的技術引數,而是真正化為了守護生命的力量。這種成就感,是任何金錢獎勵都無法替代的。
晚上,林燁和陳薇沒有加班,而是回到了家。兩人坐在陽台上,看著城市的夜景,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今天在觀摩室,我看著螢幕,手心都是汗。”陳薇輕聲說,“直到沈教授宣佈手術成功,我才感覺自己能正常呼吸了。”
林燁點點頭,深有同感:“是啊。以前我們談技術,談市場,談估值,總覺得隔著一層。但今天,我第一次如此直接、如此深刻地感受到,我們做的事情,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一個家庭的未來。這種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
他看向陳薇,眼神明亮而堅定:“這更讓我確信,我們堅持走技術驅動、價值導向的路是對的。也許在彆的領域,我們可以妥協,可以追逐短期利益。但在醫療、在教育這些關乎人和社會的根本領域,我們必須做到最好,必須對得起這份信任和托付。”
“嗯。”陳薇靠在他肩上,輕聲應道,“這就是星火的根,也是星火能走得更遠的底氣。”
窗外,萬家燈火,每一盞燈背後,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