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腦機介麵橫掃科技圈 第352章 瓶頸
次日上午九點,星火科技頂層小會議室。
林燁推開磨砂玻璃門時,裡麵已經坐了好幾個人。周偉和王皓並肩坐在投影儀左側,麵前攤著幾份列印出來的報告,兩人臉色都有些凝重。靠窗的位置,硬體部門負責人正低頭劃著平板,時不時和旁邊演算法團隊的負責人低聲交流。
“都到了?”林燁走到主位,把茶杯放下,沒多寒暄,“直接開始吧。”
周偉與王皓對視一眼,王皓輕咳一聲,將投影接上。螢幕上跳出一份標題為《關於當前能源係統對下一代產品製約的分析報告》的ppt。
“林總,各位,”王皓的聲音比平時低沉,“我們長話短說。基於過去三個月的實測資料和未來半年產品規劃的功耗模擬,現有的高密度鋰電池體係,已經無法支撐下一代腦環與ar眼鏡——尤其是我們內部代號‘視界2.0’的消費級版本——的效能需求。”
他切換下一頁,一條陡峭上升的紅色曲線出現在眾人眼前。
“這是‘視界2.0’在滿載情況下的預估功耗曲線。如果沿用現有的6000mah電池,在高強度ar渲染、實時腦波互動與5g資料傳輸同時開啟的情況下,滿電狀態下的續航……”王皓頓了頓,吐出兩個殘酷的字眼:“不超過兩小時。”
會議室裡響起一陣細微的抽氣聲。
“兩小時?”硬體負責人忍不住插話,“這連一部電影都看不完,使用者會罵孃的。”
“罵娘都是輕的,”演算法團隊的負責人苦笑,“我們現在主推的‘沉浸式辦公’場景,一場跨國會議就要一個多小時。要是中間沒電,就不是體驗問題,是事故了。”
林燁沒說話,手指無意識地敲著桌麵,目光始終定在那條刺眼的紅線上。
周偉接過話頭,語氣同樣沉重:“我們不是沒有嘗試優化。王皓的團隊已經把‘玄武3.0’的低功耗模式壓榨到了極致,我的演算法團隊也做了大量精簡,甚至砍掉了一些非核心的互動特效。但大家要明白,我們追求的是更強的效能、更逼真的ar效果、更低的延遲。這就好比……”他尋找著一個恰當的比喻,“好比我們想造一輛能跑五百公裡每小時的跑車,卻隻能給它裝一個摩托車的油箱。你再怎麼省油,也改變不了它跑不遠的事實。”
他切換下一頁,展示了當前主流鋰電池技術的能量密度發展曲線圖,那條線已經趨於平緩,幾乎看不到明顯的上升空間。
“瓶頸不在設計,不在演算法,甚至不完全在晶片。”周偉指著那條平坦的曲線,語氣斬釘截鐵,“瓶頸在這裡——電池技術本身,已經摸到物理天花板了。”
“物理天花板”五個字像一塊巨石,沉甸甸地壓在每個人心頭。會議室裡一時寂靜無聲。
林燁終於開口,聲音不大,卻清晰地傳到每個人耳朵裡:“所以,你們的結論是?”
王皓深吸一口氣,與周偉一同看向林燁,語氣是技術工作者特有的冷靜與殘酷:“林總,我們的結論很明確:如果不能在能源基礎上取得突破性進展,那麼‘視界2.0’計劃,乃至我們構想的更未來的‘腦機深度融合’裝置,都將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要麼大幅閹割效能向續航妥協,要麼就隻能頂著‘續航殘疾’的罵名發布一個半成品。”
他停頓了一下,補充道:“而且,這不僅僅是消費級產品的問題。工業、醫療等b端領域,對裝置續航和穩定性的要求更為苛刻。能源問題,已經成為卡住星火科技未來發展的最大瓶頸,沒有之一。”
空氣彷彿凝固了。
硬體負責人喃喃道:“難道……我們真的要被一塊電池給憋死?”
沒有人回答他。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主位上的林燁。
林燁身體微微後靠,椅背發出輕微的吱呀聲。他的目光從螢幕上那令人絕望的曲線,緩緩掃過在場每一張凝重而帶著些許不甘的臉。他看到了技術極限的冰冷,也看到了團隊成員眼中那簇尚未熄滅的火苗。
幾分鐘的沉默後,林燁忽然輕輕笑了一聲。這笑聲在凝重的氣氛裡顯得有些突兀,卻奇異地驅散了幾分壓抑。
“摸到天花板了?”他重複著周偉的話,手指停止敲擊,穩穩地按在桌麵上,“好啊,那就說明,我們走的路是對的,已經快走到彆人沒走過的地步了。”
他站起身,走到投影幕布前,指著那條平坦的電池技術曲線:“既然現有的路已經走到了頭,那我們就……”他的手指猛地向上方空白處一劃,劃出一條陡峭的、彷彿要衝破幕布的虛擬軌跡,“換一條路,造一個新的天花板!”
他的眼神銳利如刀,聲音裡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決斷:“我們不能,也絕不會,被一塊電池限製住想象力,更不會向效能妥協!星火從華光電子城那個小櫃台走到今天,靠的不是在彆人畫好的圈子裡打轉,而是靠打破常規,敢做彆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
他看向周偉和王皓:“報告我收到了,結論很清楚,問題也很明確。那麼從現在開始,能源技術攻關,將作為星火科技的最高優先順序戰略專案。成立專項組,我親自牽頭。”
“林總,您的意思是……”周偉似乎意識到了什麼,眼神微變。
“我的意思是,”林燁環視眾人,一字一句地說道,“是時候跳出鋰電池這個框架了。我們要尋找、或者說,去創造下一代能源解決方案。不管是固態電池、氫能源,還是其他什麼我們甚至還沒命名的技術路線,隻要有可能,我們就去試,就去投入!”
會議室裡的氣氛瞬間變了。之前的凝重被一種混合著驚愕、興奮與挑戰的情緒所取代。
王皓忍不住提醒:“林總,這些前沿方向,投入巨大,週期漫長,而且……失敗率極高。”
“我知道。”林燁點頭,語氣平靜卻蘊含著強大的力量,“但星火存在的意義,不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嗎?當初我們做腦環,做ar眼鏡,誰不說我們是異想天開?現在呢?”
他走回座位,端起已經微涼的茶杯,一飲而儘:“散會。周偉,王皓,你們留一下。半小時後,我要看到初步的技術路線蒐集和團隊組建方案。”
其他人陸續離開,每個人的腳步似乎都比進來時更加急促有力。
當會議室裡隻剩下三人時,林燁看向自己最得力的兩位技術乾將,語氣緩和了些,卻依舊堅定:“壓力很大,我知道。但這一關,我們必須過。這不隻是為了下一款產品,是為了星火未來十年的生命力。”
周偉重重點頭:“明白。我立刻組織人手,梳理全球範圍內的前沿能源技術論文和專利。”
王皓也深吸一口氣,介麵道:“晶片架構這邊,我會提前著手設計能夠適配多種潛在新能源方案的、更具彈性的電源管理模組。”
“很好。”林燁看著他們,眼神中充滿了信任,“去準備吧。記住,從現在起,我們的戰場,不止在晶片和演算法,更在材料學和電化學的實驗室裡。”
周偉和王皓離開後,林燁獨自在會議室裡站了一會兒。窗外,陽光正好,這座名為臨深的城市依舊車水馬龍,喧囂而充滿活力。
他低頭,看了一眼自己手腕上那枚需要每日一充的腦環。
“新的心臟……”他低聲自語,嘴角勾起一抹近乎挑戰的弧度,“看來,是得給你找一顆更強勁的了。”
他拿起內部電話,接通了陳薇的線路。
“薇薇,”他說,聲音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心,“準備一下,我們需要調整未來兩個季度的研發預算分配。另外,通過龍騰和所有獵頭渠道,在全球範圍內,給我挖人——頂尖的電化學專家、材料科學家,不計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