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腦機介麵橫掃科技圈 第367章 數字煉金術
不行!這個配比絕對有問題!
研究院會議室裡,崔明遠罕見地拍了桌子。坐在他對麵的李晶麵不改色,隻是輕輕推了推眼鏡。
崔博士,這是我們用‘材料大腦’模擬了八千多種配比後篩選出的最優解。李晶的聲音一如既往的平靜,模擬顯示,這種鑭係元素摻雜的方案,氫離子遷移率能提升三倍。
紙上談兵!崔明遠氣得臉色發紅,你們搞演算法的懂什麼材料合成?鑭係元素活性太高,在高溫下會直接破壞晶格結構!這是材料學的基本常識!
會議桌上的氣氛劍拔弩張。一邊是以崔明遠為首的材料學家,另一邊是李晶帶領的演算法團隊。兩個團隊的第一次正式碰撞,就迸出了火藥味。
崔博士,林燁適時介入,既然各執一詞,何不實際驗證一下?
驗證?崔明遠指著螢幕上的分子結構圖,用這種配比,不僅會浪費珍貴的實驗原料,更可能損壞我們好不容易除錯好的裝置!
李晶開啟膝上型電腦:我們可以先用小劑量試製。如果模擬準確,隻需要原來十分之一的樣品量就能驗證效果。
你...崔明遠還要反駁,被林燁用眼神製止了。
這樣吧,林燁做出決斷,李晶團隊提供三種最有潛力的配比方案,崔博士團隊各製備一克樣品進行初步測試。無論結果如何,這都是跨學科合作的重要嘗試。
散會後,崔明遠氣衝衝地回到實驗室。
簡直是胡鬨!他對王磊抱怨道,讓一群寫程式碼的來指導材料合成?他們連高溫爐怎麼開都不知道!
王磊小心翼翼地勸道:崔博士,也許可以試試?聽說李晶博士的團隊之前用ai演算法優化過晶片設計,效果很不錯...
晶片是晶片,材料是材料!崔明遠沒好氣地說,材料合成是一門藝術,需要經驗和直覺,不是冷冰冰的演算法能替代的!
話雖這麼說,但在林燁的堅持下,實驗還是如期進行。
第一天,測試第一種配比。結果正如崔明遠所料——樣品在800度時就發生了嚴重的相分離,變成了一堆毫無用處的粉末。
看吧!崔明遠幾乎要說出我早就說過,但看到李晶團隊年輕研究員們失落的表情,還是把話嚥了回去。
第二天,測試第二種配比。出人意料的是,這次樣品居然成功保持了結構穩定,雖然效能提升不明顯,但至少證明這種配比是可行的。
巧合罷了。崔明遠嘴上這麼說,但眼神已經不那麼堅定了。
第三天,測試最後一種配比。當電化學測試結果出來時,整個實驗室都轟動了。
氫離子電導率...提升了280%!王磊看著螢幕上的資料,聲音都在發抖,而且熱穩定性比現有材料提高了50度!
崔明遠一把搶過檢測報告,反複核對著資料:這...這怎麼可能...
李晶不知何時出現在實驗室門口:崔博士,現在可以談談合作了嗎?
接下來的場景頗具戲劇性——剛才還針鋒相對的兩個團隊,現在正擠在一起分析實驗資料。
我們開發的‘材料大腦’模型,本質上是一個多物理場模擬器。李晶在白板上畫著示意圖,它能夠同時計算原子間的相互作用、電子結構、熱力學和動力學過程...
等等,崔明遠打斷她,你是說,這個模型能預測材料在不同溫度下的相變行為?
不僅如此,李晶調出一個模擬界麵,它還能優化合成路徑。比如,我們可以通過模擬找到最佳的開溫速率,避免晶格缺陷的產生。
崔明遠盯著螢幕上的模擬結果,眼神越來越亮:如果這個模型真的這麼準確...那我們至少能省去一半的試錯實驗!
這正是我們合作的意義。林燁笑著說,材料專家提供領域知識,演算法團隊提供計算能力,這纔是現代科研該有的樣子。
從那天起,研究院的工作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每天早上,兩個團隊都會開聯合晨會。材料團隊彙報實驗進展和遇到的問題,演算法團隊則根據這些反饋優化模型。
我們發現摻雜濃度超過5%時,材料會出現明顯的效能衰減。王磊在晨會上提出新問題。
李晶立即在電腦上調整引數:讓模型重點模擬4%-6%濃度區間的效能變化...有了!模擬顯示在5.2%時會出現晶格畸變,建議避開這個濃度點。
更令人驚喜的是,ai模型開始展現出人類難以企及的創造力。
一次聯合討論中,模型突然推薦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元素組合方案。
鈧元素?崔明遠看著推薦方案,眉頭緊鎖,這在氫離子導體中從來沒人用過。
但是模擬顯示,李晶解釋道,鈧的離子半徑和電負性特征,可能恰好能在晶格中創造出理想的氫離子傳輸通道。
經過一番激烈討論,團隊決定嘗試這個大膽的方案。結果令人震驚——新材料的效能直接重新整理了之前的記錄!
太不可思議了...崔明遠看著檢測報告,喃喃自語,這個方案確實違背了傳統認知,但效果出奇的好。
李晶難得地露出笑容:這就是ai的價值——它沒有人性的桎梏,敢於嘗試人類不敢想的方向。
一個月後,研究院的研發效率發生了質的飛躍。原本需要三個月才能完成的配方優化,現在隻需要兩周;實驗失敗率從原來的80%降低到30%;更重要的是一種全新的研發正規化正在形成。
現在做實驗的感覺完全不同了。王磊感慨道,以前像在迷宮裡亂撞,現在有了ai這個‘導航’,每次實驗都目標明確。
崔明遠的態度也發生了一百八十度轉變。現在他每天都要往演算法團隊辦公室跑好幾趟,甚至開始學習一些基礎的機器學習知識。
老崔啊,你這是要被演算法團隊同化了?一次午餐時,吳坤打趣道。
你懂什麼,崔明遠一本正經地說,這是現代材料研究的必由之路。不過...他話鋒一轉,再厲害的ai也替代不了實驗驗證。理論預測和實際合成之間,永遠隔著最後一道鴻溝。
所以才需要你們這些老師傅嘛!林燁笑著舉起飲料杯,為傳統經驗和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乾杯!
餐廳裡響起一片歡聲笑語。在這輕鬆的氛圍中,沒有人意識到,這種跨學科合作模式,即將為星火帶來一個改變遊戲規則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