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重振大明 第786章 君君臣臣民民
-
朱由檢特意留下劉宗周,自然不止是詢問國會的進展。
他要讓劉宗周為剛剛製定的“君臣民共治天下”背書,作出權威解釋。
劉宗周之所以成為重製禮樂的負責人,也是因為這點。
君臣二人對此,可謂心知肚明。
朱由檢在安排了國會專門委員會的設置後,詢問劉宗周道: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此言何解?”
劉宗周著有《論語學案,對此當然熟悉,解釋道:
“政有大綱,君臣父子是也!”
“君儘君道,臣儘臣道;父儘父道,子儘子道。而政無餘藴矣!”
“雖然,君仁則臣忠,父慈則子孝,故曰: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遠近莫敢不一於正,而無邪氣奸於其間者,此‘正’之說也。”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含蓄無限道理,九經三重從此出。”
朱由檢點頭稱善,讚許道:
“君儘君道,臣儘臣道;父儘父道,子儘子道。這句話很有道理。”
“做君主的,自然要有君主的樣子,臣子也是如此。”
“就如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有文化一般。”
“《大明禮法公約,一定要體現這一點,確定君臣父子的權力和責任,確保權利和義務相統一。”
這個說法,劉宗周很是讚同,並且完全理解。
因為皇帝之前為《大明禮法公約製定的篇章,就是大明朝廷機構、大明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以及法律製定和修改章程,如今不過是再一次強調而已。
他說道:
“臣和諸位同僚製定的禮法草案,就是按此製定。”
“對於上位者來說,享有權力的同時,就要承擔責任。”
“對於下位者來說,履行義務的同時,享有相應權利。”
“無論地位高低,都不能隨意逾越。”
朱由檢聽到這番話,心情很是歡喜。因為劉宗周為權責統一、權利和義務相統一,作出了理論解釋。
他很是欣喜地稱讚道:
“先生學究古今,當真是一代儒宗。”
“君主和大臣的權責統一,那就是‘君君臣臣’。”
“這民眾的權利和義務相統一,是否能稱為‘民民’?”
“朕將‘君君臣臣’擴展為‘君君臣臣民民’,先生以為然否?”
這番話語,在劉宗周的腦海中猛然一震,明白了皇帝為何留下自己,和自己探討君君臣臣。
顯然,皇帝的目的就是加上“民民”這兩個字,為“君臣民共治天下”,找到理論來源。
同時確定君、臣、民的權力和責任,防止有人越界。
而這種對儒家經典的修改,非得有大儒背書不可,否則天下人不會認同這點。
他仔細思考著“君君臣臣民民”這兩個字,認為可以把“民民”加上去。
但是這樣一來,原本作為“君臣民共治天下”理論來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那就能被皇帝拋棄了。
這是劉宗周不願看到的,所以他向皇帝道:
“楊學士將社稷解釋為社稷之臣,認為‘民為貴,臣次之,君為輕’。”
“臣雖不完全讚同,卻也覺得有其道理。”
“不知陛下認為,這個解釋然否?”
朱由檢聽得出劉宗周的目的,知道自己若是承認這句話,以後麵對國會和朝廷,那就處於弱勢。在君臣民這個權力三角中,處於最低地位。
這是他不願看到的,而且他還認為,很多臣子也不一定願意看到這一點。他向劉宗周道:
“楊卿這樣解釋,確實有其道理。”
“但也有偏頗之處,應當正本清源。”
“否則有民眾跳出來說‘民貴臣次君輕’,不服大臣甚至君主的管製,那又該怎麼辦?”
這下劉宗周冇話說了,因為他先前就說“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這和君臣民的順序是一樣的。如果認同皇帝說的這番話,就應該認同“君君臣臣民民”。
但這又是他不願的,一時間矛盾起來。
朱由檢看他陷入沉思,繼續道:
“君臣民的關係,應當從兩個方麵解釋。”
“先生可曾聽說過集體和個人?”
這種新名詞新概念,劉宗周自然是不知道的。他雖然能明白字義,卻不知道皇帝說的是哪一點。
而且他還知道,當今皇帝有很多奇思妙想,這也是他最缺失的一點。
所以他在重製禮樂上,纔不介意配合皇帝,而非像建文君臣那樣,頑固地想要恢複周禮。
躬身行了一禮,劉宗周向皇帝道:
“請陛下賜教!”
“臣洗耳恭聽講解。”
朱由檢斟酌著話語,用自己學過的辯證法,向劉宗周解釋道:
“以集體而論,‘民為貴,臣次之,君為輕’是對的。”
“朕即使身為皇帝,也會尊重朝廷大臣決議,無論廷推廷議廷鞫,都有更高效力。”
“將來國會建立後,它的效力會更高,在大事集議上,高於朝廷大臣決議。”
這句話語,決定了國會的地位,那就是最高權力機關,高於朝廷和皇帝。
劉宗周作為籌辦國會的負責人,對此非常激動,當即就下拜道:
“陛下有此見解,當真萬民之福。”
“臣為天下賀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