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重振大明 第801章 建虜後金定位
-
“民族主義要麼都有,要麼都冇有。”
“最壞的情況是彆人有民族主義而你冇有。”
“必須要用好這柄雙刃劍啊!”
對於民族主義的危害,朱由檢認識得很清楚。
但是他更知道,自己在這點上冇有選擇的餘地。
太祖以驅逐胡虜為口號建立大明且不說,如今大明最大的敵人建虜在遼東奉行的,其實就是民族主義中最惡劣的種族主義。這些人以夷變夏,把遼東數百萬漢人,儘數殘殺奴役。
如果他不祭出民族主義,大明還會有人以為建虜隻是叛亂、打到京城也隻是改朝換代而已——
曆史上,大明很多士紳就是這個看法,他們在建虜打到南京時,毫不猶豫地拋棄南明皇帝。
朱由檢此時推行民族主義,就是為了打破某些人的僥倖心理。讓他們知道同建虜合作就是與虎謀皮,永遠不可能獲得平等的地位。
不過某些人的思想是很難扭轉的,所以他必須製定嚴格的法案,讓人們知道投靠建虜是什麼下場,做漢奸會遺臭萬年。
國會和錦衣衛很快按照他的授意,擬定了《懲治漢奸法案草案,在報紙上公佈出去。
一時間,民間對此議論紛紛,人們開始知道什麼是漢奸,什麼是華人。
並且知道建虜是叛離大明自立的敵國,是大明的敵人:
“努爾哈赤曾說:天佑我而不佑中國。”
“可見他在內心,已不把自己視為中國之人。”
“韓子曰: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努爾哈赤用夷禮,那就完全是外夷,他不僅是叛出大明的龍虎將軍,還是外麵的敵人。”
“他建立的後金是大明的敵國,投靠後金的漢人皆為叛逆。”
“對漢奸人人得而誅之,親屬流放海外。”
看著報紙上的文章,京城的人一時議論紛紛。
對建虜這兩個字他們耳朵裡已經能聽出繭子了,都知道是大明的敵人。
但是這個敵人是什麼性質,很多人卻冇有概念。
有些人認為就是羈縻衛所反叛,隻是鬨大了而已。
有些人則認為是敵國,不亞於蒙古的大敵。
如今朝廷則明確,建虜不但是叛逆、在建立後金和大明不斷交戰後,更是敵國之一。
對這樣的敵國,大明要動用一切力量消滅之。平定建虜的功勞,按滅國之功對待。
反而是一直被視為北虜的蒙古人,在俺答汗、林丹汗先後接受封貢後,如今已成為大明的藩屬。大明和北元的戰爭早已結束,蒙古不再是敵國之一。
這個定義,讓很多武將認識到:
如果想要立功,那就去遼東打女真人。
草原上的戰鬥即使勝利了,也遠不如打建虜立下的功績。
被大寧之戰刺激到的大明軍中將領,紛紛有了去遼東的心思:
他們自忖帶著京營的新軍,必不弱於滿桂。
已經被確定派去支援遼東的曹文詔,得到很多人豔羨。甚至他的上司楊嘉謨,都想和他換一換。
不過朱由檢是不會答應這個請求的,因為大寧之戰後,他已經確定建虜被消滅隻是早晚而已。如此一來自然更需要求穩,防止京城出現變故,天下因此生亂。
所以京營的新軍,最重要的任務仍是守衛京城,他不會把自己掌握的軍隊,一古腦兒地派出去——
那種賭國運的辦法隻適合小國、或者走投無路的人。如今的大明遠冇到那個地步,更需要的是求穩。
所以他仍舊決定明年的遼東大戰京營隻出一萬軍,並且要從地方調兵,補充調出的兵力。
——
翰林院,正在按照皇帝的命令修訂《三國演義的陳子龍,看到有關雙重國籍的規定後,一時來了興趣:
“雙重國籍,就意味著有兩個效忠對象。”
“大明承認雙重國籍的前提,是另一國承認入籍的大明公民、仍舊要首先效忠大明皇帝。”
“如果漢末的人有這個認識就好了,可惜很多人首先效忠的是主君。”
這就是皇帝和他談論三國曆史時,提過的雙重君主製,或者說二重君主觀。
漢末許多亂象,就是因為很多士人首先效忠自己的主公,其次纔是皇帝。
就連王佐之才荀彧,也被這種觀念困擾,在曹操想要稱公時,選擇服毒自儘。
陳子龍一時心有所感,揮毫寫就了一篇文章,發表在《明報之上,支援大明臣民首先效忠大明皇帝。
一時間,二重君主這一說,開始廣為人知。
尤其是那些在藩國任職的士人,對此深有體會。他們紛紛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擁護陳子龍的觀點,說明自己即使在藩國任職,仍舊首先是大明臣民。
朱由檢看他的文章如此有效果,對此很是誇讚。在得知陳子龍已經修訂了《三國演義的許多章節後,支援他在報紙上連載,讓讀者們觀看,把仍舊存在的錯漏挑出來。
陳子龍對皇帝的吩咐當然聽從,趁著人們對漢末的事情感興趣,把自己修訂的《三國演義發表出去。
這部流傳不衰的著作,果然有其魅力。《明報的發行量再次增長,很多人都在討論《三國演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淘儘英雄。”
“這首《臨江仙好啊!作為《三國演義的開篇正合適。”
“聽說皇上對楊慎的詞很喜歡,還讓他在瀘州城隍廟從祀。”
“你這都是老黃曆了,楊慎因為在雲南的教化功績,被雲南官民請求,被封為永昌府城隍。”
“人家現在是正兒八經的府城隍,比州城隍還要高一級。”
……
看著修訂版《三國演義的開篇詞,人們議論紛紛。
說實話,大明在詞的創作上,實在乏善可陳。楊慎的《臨江仙已是其中翹楚,極受人們稱讚。
雖然詞中說的是秦漢而非三國,但是因為《三國演義的精彩內容多在漢末,詞中意境又極為適合三國故事,被人們認為作為《三國演義的開篇詞很合適。
可以說,《三國演義連載的第一天,就受到人們好評,做到了先聲奪人。
然後在下一期報紙上,人們看到“劉玄德怒鞭督郵”,討論更加熱烈:
“怒鞭督郵的不是張飛嗎?怎麼變成了劉備?”
“陳翰林怎麼寫的,怎麼能夠亂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