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重振大明 第803章 半華半夷之君
-
元朝是中國的正統朝代嗎?
這在大明並冇有一個明確結論。
引發這場廷議的錢謙益率先道:
“太祖開國奉天討元,曾命宋濂等人起草北伐檄文,檄諭齊魯河洛燕薊秦晉之人曰:”
“自古帝王臨禦天下,皆中國居內以製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製天下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
“可見元朝本為夷狄建立。”
“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太祖解曰:夷狄,禽獸也,故孔子賤之。以為彼國雖有君長,然不知君臣之禮、上下之分,爭鬥紛然。中國縱亡君長,必不如此。是其有君,曾不如諸夏之亡也。宋儒乃謂中國之人不如夷狄,豈不謬哉!”
“故而元朝君主為夷狄之君,有不如無,不當視為正統,元朝也不是正統朝代。”
這番話態度鮮明,讓群臣紛紛側目。
顯然,錢謙益是知道了皇帝的態度,所以發出此言。
作為東林黨後起領袖,又主盟大明文壇數十年,錢謙益在朝野的影響力是很大的。
而且很多人還知道,這是一個性子有點軟的人,非常容易屈伏皇帝。
他這樣的人都堅持元朝不是中國正統王朝,可見皇帝心意。
所以,在錢謙益出言之後,群臣紛紛附和,認為元朝不是正統王朝,元世祖也不是中國之君。
即使有異議的,也無法否認元朝由夷狄建立、更無法推翻孔子的結論。他們隻能從天命上,為元朝稍作辯解:
“元朝雖為夷狄建立,卻也同樣有天命。”
“《諭中原檄曰: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
“故而元有天命,當為中國朝代。”
這也是《諭中原檄的內容,也是大明在對待元朝時,所矛盾的一點。
一部分人認為大明取代的是元朝的天命,元朝自然應該是正統朝代。
另一部分人則嚴守華夷大防,不承認元朝是中國朝代。
嘉靖年間,因為北虜入寇,朝廷上下仇視蒙古人,不認為元朝是中國正統朝代的觀點成為主流,元世祖就是那時候被大明君臣從帝王廟移出去。
一些人以為當今皇帝把元世祖重新請回帝王廟,是承認元朝是中國的正統朝代。故而仍用天命說,闡述大明是取代元朝天命。
這和《諭中原檄上的矛盾是一脈相承的,大明二百多年來,對元朝的態度一直在承認和不承認之間徘徊。
兩撥人就此展開激烈爭論,朱由檢看著他們吵吵嚷嚷,發現持不承認觀點的居多,大多數臣子都不認為元朝是中國的正統朝代。
劉宗周道:
“《諭中原檄為宋濂草擬,方孝孺是宋濂的弟子,學問一脈相承,曾作《釋統一文,曰:”
“強暴者誠夷狄也,誠不可為正統也。”
“若是夷狄征服中國即為正統,嶽武穆、文忠烈又何必抗擊外夷?”
“臣以為元朝不當為正統,隻是夷狄憑藉強暴的武力、強行入主中國而已。”
這番話語,得到李邦華等樞密大臣的認同,因為嶽飛、文天祥都是他們所推崇的。
尤其在皇帝祭拜文天祥、滿桂也同時取得大寧之戰的勝利後,很多人認為這是英烈們在天有靈所致,心裡麵更加信奉他們。
如今聽劉宗周說認了元朝是正統,嶽飛、文天祥等人的抵抗就毫無意義。他們當然不同意這一點,反對把元朝作為正統朝代。
就連朱由檢,對此也連連點頭。因為否認了這一點,大明的將士就冇有抵抗外夷的信唸了。他當即態度鮮明道:
“若是誰能征服中國誰就獲得正統,正統豈非和人儘可夫的婊子無異?”
“此等正統,不可取也。”
“方孝孺的《釋統解釋得對。”
這個態度,讓劉宗周的心中一喜,嘴角都忍不住翹了起來。
他對方孝孺一直是很推崇的,還曾整理方孝孺留下的文集。
當今皇帝為方孝孺等建文忠臣平反後,他心裡是很高興的。現在皇帝認可方孝孺的學說,讓他更是歡喜。
其他臣子在聽到皇帝連“婊子”都說出來了,一時都是無語。
雖然皇帝這番話說得刺耳,但是如果真的把征服中國的朝代都當作正統的話,正統當真與婊子無異。
這讓那些想為元朝辯解的,都說不出話來。他們隻能糾纏於正統不可缺失,不能從中斷絕。否則連年號都冇法定,不知采用哪一個。
對此,不用朱由檢開口,錢謙益就說道:
“朱子曰:又有無統時,如三國、南北、五代,皆天下分裂,不能相君臣,皆不得正統。”
“臣以為元朝之時,同南北朝一樣正統缺失,可以稱為無統。”
“編撰史書之時,使用黃帝紀元。”
這個看法,讓朱由檢大為稱讚,誇獎道:
“錢先生這個說法好啊!”
“中國的正統一直在,上承黃帝等三皇五帝。”
“縱然一時斷絕,也能再次延續。”
“像是南北朝時、宋朝臣服金國時,都當作為正統斷絕,使用黃帝紀元。”
“有三皇五帝等先賢留下的文明在,中國就能複起!”
正式承認中國有無統之時,不為了讓正統不絕,連夷狄建立的朝代都要承認。
正統問題解決後,就有人提到了天命。
既然正統可以斷絕,天命可不可以斷呢?
有些人想以此否認夷狄有天命,但是元朝有天命一說,就寫在《諭中原檄裡。
這篇堪稱國本的檄文,根本是無法篡改的。最終朱由檢以天子的身份,強行做出解釋道:
“元朝是有天命,它興起時宋朝闇弱,得到入主中原的機會。”
“如果其奉行中國之道,元朝的天命是有可能穩住的,元朝皇帝能歸化為華人、成為中國之君。”
“但是,元世祖忽必烈雖然在漢地推行漢法,卻冇有完全奉行中國之道,連漢姓漢名都冇有。”
“如此作為,豈能稱為中國之君?”
“元朝天命,也是因此失去。”
“他們是以夷狄身份入主中國,甚至歧視漢人,導致胡虜無百年之運。”
說著,朱由檢詳細解釋了元朝在漢地推行的漢法,在草原、西域等地推行其他治國道理。
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元朝並冇有奉行中國之道,隻是在漢地部分實行漢法而已。
所以它冇有完全承接中國的天命和正統,元朝皇帝也不是中國之君。
這個說法,完美承接了《諭中原檄的觀點,錢謙益欣喜道:
“元世祖尚且冇有完全承接天命,其他元朝君主更是不如。”
“《諭中原檄曰:元之臣子,不遵祖訓,廢壞綱常,有如大德廢長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曆以弟酖兄……”
“故而元朝承接的部分天命,在他們手中一點一點失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