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山賊,朕懷孕了 第780章 這就是惹我的代價
趙乾那句帶著疲憊與無奈的傳旨出口,禦書房內緊繃的氣氛似乎為之一緩,卻又立刻被更深的憂慮所取代。
誰都明白,剝奪趙驍軍職、押回受審,不過是給國內洶湧民意一個暫時的交代,是棄車保帥的無奈之舉。
遣使質詢大華,更是表明瞭他趙乾的姿態,主要在挽回些許顏麵,卻根本改變不了慶軍慘敗、被北恒畫冊釘在恥辱柱上的事實。
“陛下聖明!”丞相等人連忙躬身,心中卻各懷心思。
聖明?這不過是眼下最不壞的選擇罷了。
就在這時,一名內侍連滾爬爬地闖入,聲音帶著驚恐:“陛......陛下!不好了!宮門外聚集的百姓越來越多,情緒激動,他們......他們高喊著要陛下給陣亡將士一個說法,還要......還要朝廷立刻退兵!”
“什麼?!”趙乾猛地站起身,臉色更加難看。
他沒想到民憤會激化到如此地步!那北恒的畫冊,威力竟恐怖如斯!
“反了!都反了!”趙乾又驚又怒,“調集禁軍!給朕驅散!膽敢衝擊宮門者,以謀逆論處,格殺勿論!”
“陛下,不可啊!”老丞相連忙勸阻,聲音急切,“此時若再行鎮壓,恐徹底激化民變,一發不可收拾!當務之急,是安撫!”
“安撫?如何安撫?!”趙乾幾乎是吼出來的,“五萬大軍沒了!難道要朕下罪己詔嗎?!”
禦書房內再次陷入死寂。
罪己詔?
那無異於承認朝廷決策失誤,那趙乾這個皇帝還當不當了?
兵部尚書沉吟片刻,硬著頭皮道:“陛下,或可先行安撫,並承諾嚴懲趙驍,厚恤陣亡將士家屬,
並......並對外宣稱,我軍雖一時受挫,但也不是無用功,如今已探明北恒虛實,後續將調整策略,必雪前恥......
同時,暗中加緊排查,揪出散播畫冊之人,或許......或許能尋到北恒細作的蛛絲馬跡。”
趙乾知道,這已經是眼下能想到的、唯一能暫時穩定局麵的法子。
一邊高壓維穩,一邊懷柔安撫,一邊尋找替罪羊和轉移矛盾的物件。
趙乾跌坐回龍椅,無力地揮了揮手:“就......就按愛卿所言去辦吧。
務必......務必安撫好百姓悠悠之口。”
“臣等遵旨!”
當慶國朝廷手忙腳亂地開始滅火時,那精美的畫冊所帶來的影響,早已如同病毒般在慶國境內擴散。
茶館酒肆中,人們交頭接耳,不再隻是悲痛於將士的傷亡,更多了幾分對大華的怨懟和對朝廷決策的質疑。
“我就說嘛,大華一直在利用我們?他們自己打不過北恒,就拿我們慶國兒郎當盾牌!這下你們相信了吧,陛下這是上當了啊。”
“是啊,朝廷當初就不該摻和這渾水!現在好了,人死了,還被畫成畫冊嘲笑!”
“聽說那北恒侯顧飛,不但火器厲害,這攻心的手段更是歹毒!你看看這紙,這畫工,大華和我們慶國誰能做得出來?”
“唉,這仗,怕是要輸了......”
悲觀、懷疑、怨憤的情緒在民間發酵。
原本就對出兵持懷疑態度的官員和士紳,此刻更是找到了依據,開始在私下或公開場合表達對朝廷戰略的不滿。
征兵、籌糧等事務,無形中遇到了更大的阻力。
大概又過了三四天時間。
遠在大華軍營的趙驍,在接到剝奪軍職、押送回國的旨意時,幾乎癱軟在地。
他知道,自己完了。
即便能留下性命,仕途也徹底終結,甚至可能累及家族。
他對李虎的怨恨,對北恒的恐懼,在此刻達到了。
慶國派往大華的使者,帶著一份措辭嚴厲卻又底氣不足的質詢國書,心情複雜地上路了。
他們知道,這次出使,與其說是問罪,不如說是去探聽虛實,看看大華還有沒有能力,或者說,還值不值得慶國繼續投入。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北恒,此刻的神闕城卻顯得格外平靜。
顧飛站在城頭,聽著葉秋彙報來自金陵和汴州關於畫冊引發的軒然大波,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效果比預想的還要好李劍和趙乾,現在恐怕是焦頭爛額了吧,哼,讓你們沒事惹我.......惹我的代價都是你們承擔不起的。”
古月兒依偎在他身邊,輕聲道:“夫君此計,確是殺人誅心,如今聯軍內部猜忌已生,兩國國內動蕩,短期內,他們應無力組織起有效的進攻了,即便大華再想利用其他幾個附屬國,那幾個附屬國也會要好好的想一想的。”
“嗯。”顧飛點了點頭,“這確實給我們爭取了寶貴的時間,英雄紀念碑即將落成,新一批的物資和訓練好的新兵也在路上,接下來,該考慮我們何時主動出擊了。”
匆匆又是兩日已過。
大華軍營。
神闕城久攻不下,損兵折將,加之北恒畫冊攻心,聯軍士氣低迷,慶國態度曖昧。
大華元帥李虎知道若是繼續強攻神闕無異於以卵擊石自取滅亡,必須尋找到破局之策。
這一日,他召集麾下核心將領與幕僚以及從金陵城急匆匆趕過來的一些將領,於中軍大帳內商議對策。
帳內氣氛凝重。
李虎看了看眾人,麵色複雜的道:“神闕城武器太厲害了,又加上顧飛此人狡詐無比,若繼續強攻的話,徒耗兵力沒有任何意義。
如今陛下催促很緊,在加上國內流言四起,我等必須儘快開啟局麵,諸位,可有好的方法來破解本帥的燃眉之急?”
一名身形消瘦的幕僚上前一步,拱手道:“元帥,既然神闕難下,何不效仿古人圍魏救趙之策?
我軍可主力佯攻神闕,牽製顧飛主力,同時派遣一支精銳偏師,繞過神闕險峻,直撲北恒腹地!”
他走到懸掛的地圖前,手指點向神闕城側後方偏東邊的兩個點:“請看,此處是永和城,乃北恒連線後方的重要樞紐,但此時兵力應該相對薄弱;
而這裡,原屬昌國的南耳城,城防遠不如神闕,且昌國新附不久,民心未定。
若我軍能出其不意,攻克此二城之一,不僅能切斷神闕部分補給,更能震動北恒後方,逼迫顧飛分兵來援,屆時神闕壓力大減,我軍或可覓得戰機!”
此議一出,帳內頓時響起一陣低語。
不少將領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光芒。
是啊,何必非要在這座鋼鐵堡壘上撞得頭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