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荒年女縣令,帶家國走向繁榮 第766章 餘九思來同安縣了
這次的聖旨中,銀錢賞賜隻是點心小菜,隻有升官纔是實打實的主菜。
但若乾仆婦......
沈箏雙手虛虛撐地,沉默了。
她是不需要人照顧,可她聽餘時章說了,上京那座府宅,稱之為“府宅”都是往小了說。
那可是伯爵的宅邸!能住下一個大家族的超級大彆墅區。
就算她不想要仆從,可她就一個人,兩條腿,兩隻手,哪裡能打掃得過來?
且房子沒人氣,要不了多久就會荒廢,雜草叢生。
又是一筆大開支......
沈箏光是想著,便覺肉疼不已。
聖旨唸完後,她還是高呼“謝主隆恩”,將其接過起身,起身後,她還是多看了餘九思一眼。
嗯.....
一看便是餘家人,儘管從武,但這氣質錯不了。
二人目光交錯,微微頷首,算互相問了好。
工部檢校拾遺!
百姓們爬起來後一頭霧水。
工部他們知道,六部之一嘛,梁複梁大人不就出自工部嗎?
可......
“檢校拾遺”,是個啥官職?皇帝陛下是要他們大人去撿什麼東西嗎?
那他們大人接了聖旨,是不是就要去工部當官,就不管他們同安縣了?
百姓們又好奇又不捨,一雙眼巴巴地看向沈箏。
沈箏也還有些懵,正在低聲問餘時章:“伯爺,這是幾品官?”
“正六品。”餘時章顧不上看自家孫子,嘖嘖稱奇:“你人還在地方上,陛下便讓你直接跳了兩階......”
正六品!
沈箏還以為頂多是個從六品官職,結果陛下一來就給她整了個大的。
餘時章還在說:“正六品,往後你到了府衙,除了正青這個知府外,便不用對其他府官自稱‘下官’了。雖說在京官行列中還不太夠看,但陛下將你掛在了工部,工部那老家夥很是護短,本伯也能省點心了。”
升官了。
沈箏看著手中明黃聖旨,逐漸接受了這一事實,絲絲喜悅從她胸腔中緩緩滲了出來。
地方官和京官的差距,本就不是一星半點,陛下此舉,是硬生生將她塞入了京官行列。
那是不是說明,有些事兒,她更加能敞開手腳乾了?
百姓們雖是不捨,但也知道這是個好訊息,沈箏變成工部大人的訊息,跟長了腿兒似得,逐漸往下河村外蔓延。
巴樂湛站在一旁,激動地直抹淚。
他就知道,自己沒看錯人!
餘九思身著銀色盔甲,馬尾發被河風吹成絲絲縷縷,又纏繞難分。
他暗中呼了口氣,行走間甲冑清脆作響,最後站立到餘時章麵前,“孫兒餘九思,見過祖父,祖父近來......身子可還好?”
“臭小子。”餘時章上下看了他好幾眼,眼角終於有了笑意,“參軍這些日子,你給祖父寫過幾封信?本伯一把年紀,還得拉下老臉,去探聽你在軍中的訊息,你說說,那像話嗎!”
他看著餘九思挺拔的身姿,緩緩歎了口氣,眼角有了淚光,“罷了,沒缺胳膊少腿就好。”
薛邁站在一旁,險些控製不住自己的下巴。
他聽到了什麼?
整日跟他混在軍營的頭兒,是、是永寧伯的孫子?親孫子?
永寧伯姓什麼來著?
——餘。
頭兒......也姓餘。
薛邁雙眼瞪得溜圓,猛地看向餘正青。
這位柳陽知府,也姓餘!
想著想著,薛邁突然回想起他們回上京的那段日子。
頭兒隔三差五就說,要回家看看,祖母還在家中。
但每次他想跟著去之時,都會被頭兒攆回軍營......
合著頭兒是怕他看見“永寧伯府”幾個大字?!
可他壓根兒不咋認識這幾個字啊!
他薛邁什麼都不知道,就傻嗬嗬地跟著頭兒來了柳陽府,傻嗬嗬地踩了人家地,傻嗬嗬地跪著聽完了聖旨。
最後,傻嗬嗬地留下來補地。
造孽啊!
......
離開碼頭之時,沈箏又特意吩咐了許主簿。
“石灰礦那邊,加快點進度,趁碼頭熱鬨起來之前,多派些人去采礦,不然等到後頭百姓騰不出手。”
許主簿應下,沈箏看了看四周,又低聲道:“明日你若得空,便親自跑一趟柳陽府吧,去鹽鐵司尋方祈正,問他討點兒......”
沈箏擋住嘴,用更低的聲音道:“鐵礦、精鐵、還有磨下來的鐵粉、炭灰粉,都討些來。本官再給你寫一文書,你將文書交予他,他應當不會不願。”
朝官問鹽鐵司討要鐵礦,本是一件極不得了的大事兒,許主簿卻麵色不變。
“大人放心,屬下明日定當將東西帶回來。”
沈箏是乘餘正青的馬車回的縣衙,餘九思則坐上了餘時章的馬車,祖孫倆敘舊。
車廂內,餘正青掀開車簾,看著前車問道沈箏,“本官兒子,你覺得如何?”
今日之事不可謂不少,沈箏還在愣神整理思緒,猝不及防被問,回神答道:“挺好的,餘將軍從武,器宇軒昂,一看以後便是個大將軍。”
對這一回答,餘正青顯然不太滿意,“就沒了?”
沈箏狐疑地看他一眼,“劍眉星目,隨了您,氣質硬朗中又帶了一絲溫潤,隨了伯母,總之就是好、很好、非常好。”
——這樣可以了嗎?
沈箏用眼神問道。
她與餘九思本就還不熟,硬要拉點關係的話......
昌南府與興寧府一役,他們算得上半個戰友,然後對方還是餘時章與餘正青的晚輩,算起來與她同輩。
“.....”餘正青感覺自己對牛彈琴,“罷了,府試的訊息下來了,這些老學究,今年都要玩兒出花來了。”
一聽有府試的訊息,沈箏立刻來了精神,坐直身板問道:“日子定了?幾時?”
“這月二十八。”餘正青擰眉斥道:“臨到頭半個月的功夫,他們當真是做得出來,不知會有多少學子怨聲載道,待本官此次回京,定當參上他們一本!簡直是不分輕重緩急!”
雖說秀才這一功名,在他們當官的眼中算不得大,但多少學子日夜孜孜不倦,就為了考試那兩日?
用俗話來說,便是“不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