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太子掌心書 第157章 番外七:江南春·運河日夜
番外七:江南春·運河日夜
禦舟沿著大運河南下,船身是用江南產的楠木打造,船頭雕著暗紋的水波紋,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春水初漲,河水裹挾著岸邊的青草氣息,順著船舷輕輕拍打,發出
“嘩啦嘩啦”
的聲響。
兩岸的景色如同展開的畫卷,稻田阡陌縱橫,綠油油的禾苗在風中搖曳。偶爾能看到農人彎腰插秧,腰間係著的鬥笠隨著動作輕輕晃動,遠處還傳來幾聲清脆的牛哞。
白日裡,蘇宸常抱著蘇庭站在船頭的開闊處。他褪去了龍袍,隻穿一身月白色的常服,少了幾分帝王的威嚴,多了幾分尋常父親的溫和。
他指著運河中往來穿梭的商船,耐心地給蘇庭講解:“庭兒你看,那艘掛著‘張記’旗號的船,是從蘇州來的,船上裝的是絲綢;旁邊那艘吃水較深的,是從揚州來的,運的是稻米。”
蘇庭趴在蘇宸的肩頭,小腦袋轉來轉去,好奇地盯著那些商船:“父皇,這些船要去哪裡呀?”
“有的去京城,有的去山東、河北,”
蘇宸的手指順著商船行駛的方向移動,“以前漕運積弊重,這些船從江南到京城,要被沿途的官吏層層盤剝
——
過一個關卡,就要交一次‘過路費’,有時候運一百石米,到京城隻剩下七十石。百姓買米貴,賣糧的農人卻賺不到錢。”
他頓了頓,目光轉向身旁靜立的林硯,語氣裡多了幾分讚許:“後來你林先生厘定了漕運章程,取消了那些苛捐雜稅,還讓商船協助朝廷運糧,給他們減免部分賦稅。如今你看,運河上的船多了,米價也比去年低了兩成,京裡的百姓買米時,都在念新政的好。”
林硯站在一旁,聽到蘇宸的話,嘴角微微揚起。他走到蘇庭身邊,指著岸邊那片剛種上的稻田:“殿下你看,那片稻田裡種的是改良後的雙季稻。去年在江南試種時,畝產比舊稻多了一石;今年已有十餘個州縣推廣了,等到秋收,百姓就能多收不少糧食。”
他還特意蹲下身子,撿起一片落在船頭的稻葉,遞給蘇庭,“你摸摸,這稻葉的邊緣是軟的,舊稻的葉子要硬一些,還容易劃傷手。”
蘇庭接過稻葉,小心翼翼地用指尖碰了碰,果然覺得軟軟的。他把稻葉夾進隨身的小冊子裡,像是珍藏了一件寶貝,認真地說:“我要把這個帶回去,告訴太傅,林先生的新政真的能讓百姓多收糧食。”
船艙內的佈置簡潔卻舒適,蘇庭的小案幾上放著他的畫冊,上麵已經畫了好幾幅沿途的景色
——
有展翅的白鷺,有岸邊的柳樹,還有運河上的商船。晚間,舟中靜謐,隻聞水流潺潺與槳櫓
“欸乃”
之聲,偶爾能聽到遠處漁舟上飄來的漁歌,輕悠悠的,像是在訴說著江南的故事。
蘇宸在專設的船艙書房裡處理奏章,案上堆著由快馬沿驛站接力送來的文書
——
有關於西北邊關的軍報,也有關於京城新政推行的進展。他批閱時,偶爾會擡頭看向窗外,正好能看到林硯在隔壁的船艙裡忙碌:林硯正和天策府格物司的陳主事討論新式織機,桌上攤著幾張圖紙,上麵畫著改良後的織機結構。
“將軍您看,”
陳主事指著圖紙上的一個部件,“把原來的單綜改成雙綜,織布的速度能快三成,還能織出更細的雲紋。隻是江南的老織工習慣了舊織機,怕是要花些時間教他們。”
林硯點點頭,拿起筆在圖紙上圈了一處:“這裡可以加個小把手,方便織工調整力度,老織工用著能順手些。等咱們到了杭州,先找幾家願意試的織戶,給他們補貼些銀子,讓他們放心學。”
蘇宸看著林硯認真的側臉,指尖在奏章上頓了頓。他放下朱筆,起身走到隔壁船艙,正好看到林硯俯身修改圖紙,發絲垂落在紙頁上,擋住了部分字跡。蘇宸走上前,自然而然地替他拂開,指尖輕輕蹭過林硯的耳尖,帶著一絲溫熱:“彆太累了,明日還要看運河的水閘。”
林硯擡頭,看到蘇宸眼中的關切,心中一暖:“快改完了,你先去歇著吧。”
行至一處河段時,岸邊突然傳來一陣喧嘩。蘇宸和林硯連忙走到船頭,隻見沿岸擠滿了百姓,有老有少,手裡拿著香燭、米糕,還有人舉著寫有
“感恩”
的木牌,見到禦舟駛來,紛紛跪下,高呼
“萬歲”“林將軍萬福”。人群延綿數裡,聲音響亮卻不雜亂,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真摯的感激。
蘇庭被這宏大的場麵震撼了,他扒著船舷,睜大了眼睛,小聲問林硯:“先生,他們為什麼要拜我們呀?”
林硯還沒開口,旁邊一個老婦人的聲音就傳了過來。她手裡舉著一塊剛蒸好的米糕,想遞上船來,眼裡含著淚:“林將軍,俺們是去年黃河水患時被救的!若不是您推行‘以工代賑’,讓俺們修河堤換糧食,俺們一家早就餓死了!”
原來這裡是去年黃河水患的重災區,林硯當年提出
“以工代賑”——
讓災民參與河堤修繕,朝廷給他們發糧食和銀子,既修好了河堤,又救了災民。如今河堤穩固,農田豐收,百姓們聽說聖駕和林將軍途經此處,特意趕來致謝。
蘇宸看著岸上激動的百姓,又看向身旁的林硯。在人群的喧囂聲中,他悄悄握住了林硯微涼的手,掌心滾燙,帶著難以言喻的驕傲:“阿硯,你看,這是你的功績,也是朕的驕傲。”
林硯感受著掌心的溫度,望著岸上那些質樸的麵容,眼眶微微發熱。他為之奮鬥的,不正是這樣的景象嗎?他輕輕回握蘇宸的手,點了點頭:“是我們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