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六零當團寵 第一百二十二章 包餃子
宋南星可不隻是這一手準備。
這邊剛投了舉報信,那邊已經聯係上宋向文,讓他出麵找校長,聯係跳級的事兒了。
聽說宋南星要跳級,宋小滿和江靖川可就坐不住了,紛紛表示要跟上宋南星的步伐,為她分擔一些羨慕嫉妒恨的目光。
這種“合理”的要求,宋向文還能怎麼辦?
就,答應唄!
一瞬間,班上三個尖子生全都要跳級。
麻修傑的天,塌了!
隻用這一次,宋南星也就認了。
可你反複引用的頻次,也太高了吧!
每每聽到那些從自己筆下流出來的“偉光正”言論,宋南星都有一種淡淡的社死感。
敏感如宋小滿和江靖川,第一時間察覺到了宋南星的不對勁,立馬就明白了過來。
從此,宋南星就多了一個被反複提及的黑曆史。
對於宋南星三人的跳級申請,校長本來是不想答應的,畢竟學校並沒有這方麵的先例。
可麻修傑的事兒擺在那兒,宋向文的態度又十分的強硬,校長見硬的明顯行不通,便丟擲了一顆軟釘子--跳級考。
沒想到,宋向文毫不猶豫的就替宋南星三人給答應了下來。
校長一看宋向文那胸有成竹的樣子,急忙召開了高三年級的年級會議,力求出一張難度最大的試卷,讓宋南星三人“知難而退”。
可結果卻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他們傾儘全力出了九科試卷,數理化生四門人家三個人輕輕鬆鬆就拿了滿分。
至於剩下五科,一百分的卷子,人家就沒有一科低於了九十的。
彆說高三學生了,就連高三老師來了,也不一定能拿到這麼好的成績。
校長的軟釘子一點都沒有起到應有的攔截作用,倒是狠狠地紮了校長和老師的心。
等到麻修傑的事兒告一段落,宋南星三人已經成了準高三生。
這件事的優缺點都很明顯:
優點是,節約了兩年的時間和學費。
缺點是,征兵的最低年齡是十八,人家招工的條件也都是十八歲以上。但宋小滿和江靖川畢業的時候,卻隻有十六歲。
這兩年的“空窗期”,該乾什麼?能乾什麼?就成了宋小滿和江靖川最大的問題。
至於宋南星?
不存在!
根本不存在!
在哪兒不是給人看病呢!
可宋南星沒有想到的是,臨近寒假了,宋向文居然給她送了個需要帶診的短期培訓班學員過來。
宋南星想也不想的就拒絕了!
倒不是宋南星有什麼享樂主義,或者是藏私。
隻是優秀的醫生,並不一定是優秀的教授。
譬如,她,宋南星,就是“茶壺裡麵裝湯圓--倒不出來”。
明明理論知識很豐富,實際操作也沒問題,但教書育人?
對不起!
辦不到!
根本辦不到!
看著宋南星避之如蛇蠍的模樣,宋向文不厚道的笑了。
不過,人都要來了,宋南星不願意帶,宋向文隻能自己接過了這個擔子。
可帶多了宋南星這樣的天才,再帶喬靜這樣的女學員,宋向文突然間還真有點不適應。
宋南星能夠舉一反三的東西,喬靜卻要教上好幾遍,甚至還要分解成好幾步,一點點來。
偶爾想偷個懶,省略掉一些個不必要的步驟,喬靜卻會化身成為糾察員和十萬個為什麼。
宋向文不止麻煩,還心累。
理解了宋南星,成為宋南星,超過宋南星……
好不容易結束了帶診,宋向文送瘟神一樣送走了喬靜,一家子也該回去過年了。
和往年相比,明明隻是少了一個沉默寡言、沒有太多存在感的宋立夏,但大家卻總覺得,哪哪都不對勁。
而在軍營的宋立夏,心裡也不怎麼好過。
明明駐地就在同一個省,卻有家不能回的滋味,誰是誰知道!
五湖四海的“兄弟”聚到了一起,過年也肯定要互相遷就不是?
南方清明吃青團,立夏吃鹹鴨蛋,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立冬喝羊肉湯,春節吃年糕、湯圓,元宵節吃元宵;可北方過年過節的傳統專案就一個--包餃子。
這也導致了部隊有個傳統節目--包餃子。
出生在西南,從小吃紅薯、土豆和雜糧米飯的宋立夏那會這個?
當然,和宋立夏處境相同的,也不在少數。
所以,這一頓年夜飯,就成了災難現場。
有擀出來的皮奇形怪狀,什麼三角形的、方形的、多邊形的不說,還厚薄不均,中間厚得像鞋墊,邊緣薄得像紙,一碰就破的“地形圖”製造者。
有用力過猛把麵皮粘在擀麵杖上甩飛出去,貼在牆上、地上,甚至飛進水池裡的“飛盤”高手。
有特彆怕冷,為自己親手製作“餃子皮圍巾”(麵皮粘在擀麵杖上取不下來,扯來扯去,拉成長長一條,像條怪異的白色圍巾)的“怕冷星人”。
還有擀皮時撒粉不夠,麵皮死死粘在案板上,強行揭起,扯下一層案板木屑的“案板殺手”。
如果說擀麵鬨的笑話還不夠精彩,那包餃子環節絕對能夠大飽你的眼福。
既有把餡塞得太多太滿,根本封不住口,勉強捏上,一拿起來就爆開的貪心怪;也有把餡放得太少,包出來扁扁的,好似可憐兮兮的兩片麵皮的摳門大師。
還有因為捏不緊,不得不把邊捲起來、疊起來、甚至用牙簽戳住的“創意達人”;把餡裡的油沾到了餃子皮的邊緣,導致完全無法粘合,怎麼捏都散開,急得一腦門汗的“糊塗蛋”。
至於造型,那就更彆提了!
什麼根本立不起來,隻能軟趴趴地癱在蓋簾上的;什麼形狀怪異,完全不像傳統餃子,反而像極了餛飩、燒麥、包子,甚至完全無法形容的。
至於完全不會捏褶,包出來的餃子光禿禿的像個半圓或者月牙的,那都不算事兒,隻要不“露餡”,那都是矮子裡麵的將軍。
基於這些原因,煮出來的餃子也成了三部分:
一部分是炊事班、北方朋友和老兵們包的,白白胖胖的立在那兒,一看就有食慾。
一部分是新兵們包的,雖然歪瓜裂棗,但好歹還有個餃子樣。
最後一部分,都不能說是餃子,隻能說是“片兒湯”,湯裡飄滿了肉末、菜葉和餃子皮。
炊事班可沒有浪費,直接加了調料,硬生生給端了出來。
看著那一鍋“片兒湯”,不少人南方的新兵蛋子都紅了臉。
宋立夏也是其中一個。
這也導致了,宋小滿入伍的時候,宋立夏想了半天,纔想起這麼一句囑托,就是讓他在家多練練怎麼包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