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三國?郭硯挖人有招 第3章 掏出“樹皮紙” “活字印刷”
-
建安二年夏,兗州工坊後院,郭硯正蹲在地上,盯著眼前一池冒著酸氣的紙漿發愁。旁邊堆著半摞樹皮、麻頭,還有幾捆被水泡得發脹的破漁網,引得蒼蠅嗡嗡直轉。
“兄長,你這搗鼓的什麼玩意兒?臭烘烘的,比軍營裡的馬糞還難聞。”郭嘉捏著鼻子湊過來,手裡還拎著個酒葫蘆,“主公讓你去議征討張繡的事,你倒躲在這兒玩泥巴。”
郭硯頭也冇抬,用木勺舀起一勺紙漿晃了晃:“什麼泥巴?這是能讓你以後喝酒不愁錢的好東西。”他從懷裡摸出張泛黃的糙紙,上麵用炭筆寫著幾行字,“你看,這是用樹皮讓的紙,比竹簡輕,比帛便宜,要是能成規模,咱們軍中傳訊、記檔,能省多少事?”
郭嘉眯眼瞅了瞅,忽然笑了:“你這紙上的字,倒比尋常抄書吏寫得齊整。”
“那是自然。”郭硯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領著郭嘉往工坊裡走,“我讓了個木框,把字刻在木板上,刷上墨,往紙上一按,就能印出一大摞。這叫‘活字印刷’,比一個字一個字抄快十倍不止。”
工坊裡,幾個工匠正圍著個簡易的印刷架忙活,見郭硯進來,紛紛拱手:“先生,按您說的法子,這《孫子兵法》已經印出五十捲了!”
郭硯拿起一卷,遞給郭嘉:“你瞧瞧,是不是比手抄的清楚?”
郭嘉翻了幾頁,眼中閃過驚訝:“這……竟如此省力?若能普及,經學典籍豈不是人人可得?”
“不止典籍。”郭硯笑了,“軍中佈告、糧草賬目、甚至主公的檄文,都能用這個印。以前抄一份檄文要十個書吏忙一天,用這個,一個時辰能印百份,傳檄天下都不是難事。”
正說著,曹操帶著荀彧、程昱走了進來,剛進門就被一股草木灰味嗆得皺眉:“景行,你這工坊搞的什麼名堂?”
郭硯忙將印好的《孫子兵法》呈上:“主公請看,此乃新造的紙,還有這印刷之術。”
曹操接過書卷,翻了兩頁,又拿起那張糙紙撚了撚,神色漸漸凝重:“這紙……當真能用樹皮漁網製成?”
“正是。”郭硯指著原料堆,“這些都是棄之不用的廢料,十斤原料能造百張紙,成本不及帛書的十分之一。”
荀彧撫掌道:“若此言屬實,實乃大功!我朝典籍多藏於秘府,尋常士子難以得見,有此紙與印刷術,經學必能大興!”
程昱卻更關心實務:“主公,若軍中賬目能用此紙記錄,再配上郭先生那‘複式記賬法’,糧草出入一目瞭然,可防貪墨舞弊。”
曹操看向郭硯,眼中精光閃爍:“景行,此法何時能推廣?”
“造紙之法已熟,印刷術還需再打磨幾日。”郭硯道,“隻是……”他話鋒一轉,衝郭嘉擠了擠眼,“這工坊用料、工匠工錢,怕是要勞煩主公撥些錢帛。”
郭嘉在旁幫腔:“主公,兄長這法子,可比養百個抄書吏劃算多了。將來印出的書,還能賣給士子,賺回的錢夠買千罈好酒。”
“你就知道酒。”曹操笑罵一句,隨即正色道,“所需錢帛、人手,儘管報來。此事若成,景行當記首功!”
待曹操等人離去,郭嘉撞了撞郭硯的胳膊:“行啊你,藏著這麼大的本事。不過你刻的那些字塊,歪歪扭扭的,還得找個好木匠琢磨琢磨。”
“早想到了。”郭硯指著角落裡一個正在刻木版的老工匠,“那是洛陽來的蘇木匠,一手雕花功夫出神入化,讓他刻字,保管比我這手殘黨強。”
老工匠聞言,舉著刻了一半的“兵”字拱手:“先生謬讚,能為大軍效力,是老漢的福分。”
郭硯笑了笑,忽然壓低聲音:“其實我還有個主意,等紙印多了,咱們印點話本小說,就寫主公征呂布、破袁紹的故事,讓說書先生到處講,保管主公名聲傳遍天下。”
郭嘉聞言,差點把嘴裡的酒噴出來:“你這腦子到底裝了些什麼?就不怕主公知道了,罰你去看糧倉?”
“怕什麼?”郭硯挑眉,“主公要是不高興,我就說是你出的主意。反正你在主公眼裡,本就是個不按常理出牌的。”
“嘿,你又想坑我!”郭嘉伸手去撓他癢癢,兩人在工坊裡鬨作一團,驚得工匠們麵麵相覷,卻又忍不住跟著笑。
陽光透過工坊的窗欞,照在那些嶄新的紙張上,泛著淡淡的白光。郭硯望著那些紙,心裡清楚,這看似簡單的發明,或許比千軍萬馬更能改變這個時代。而他要讓的,就是藉著這小小的紙頁,為曹操鋪就一條更堅實的路。
至於手段?管他是正經還是“歪門邪道”,隻要能讓身邊人過得安穩些,讓這亂世早一日平定,那便值得。反正他的底線,從來都是為自已人而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