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 第61章 籌謀孔府
-
在朱高熾決定遷都南京並付諸行動之前,他做了一件在宮中引起軒然大波的事,那就是放歸大量宮女太監。
此次放歸的規模之大,讓整個朝廷都為之震動。他下令,所有南京的宮女太監,若有歸鄉意願且有安身之所的,均可放歸;若無安身之處,則全部調往北京。同時,北京的宮女太監中,若不願意前往南京的,也一概放歸。
這道旨意一下,整個宮廷頓時忙碌起來。經過一番統計和安排,此次放歸的太監超過了六千人,宮女也達到了一千人。
在這些被放歸的人中,兩百多宮女選擇回家與親人團聚,一千多太監則希望找個地方徹底養老。而剩下的五千多無家可歸的宮女太監,朱高熾將他們安置在了北京。
做完這些後,朱高熾帶著一眾隨行人員,浩浩蕩蕩地前往南京。隨著皇帝的離去,北方的大小事務便如沉甸甸的擔子,一下子落到了朱瞻墡、朱瞻埈以及朱昭熙的頭上。
大家都可以隱約看出朱高熾的意圖,他似乎想要恢複明初九大塞王守衛邊境的模式。但他又有著自己的考量,他追求的是藩王之間的平衡。
所以,雖然表麵上給了這三個藩王較大的實權,可實際上,他們手中的權力受到諸多限製。這幾個藩王僅有行政權以及少得可憐的軍權,而且在北方經濟並不發達的現狀下,這些軍隊僅僅能夠勉力維持北方防線,想要做其他的事情,幾乎是不可能的。
隨著朝廷南遷五軍都督府也空了下來,而這座都督府正式成為了三個藩王的住所和辦公之地,而紫禁城則需要慢慢施工,剷除上麵的硃砂以及其他有害物質。
三個藩王很快聚到了一起,開始商議如何穩定北方的局勢。作為皇家人,他們都不是無能之輩,雖然冇有完全理解朱高熾的深意,但也明白先帝朱棣遷都北京的內在想法。
南北經濟不平衡,若南方經濟強大且作為首都,成為經濟與政治的雙重中心,那麼對於未來的子孫而言,隻要保住南方,其他地方似乎都可以捨棄。而都城設在北京,就意味著未來的子孫必須從南方獲取資源來發展北京。
朱高熾也有著自己的理由,他擔心如果自己不在南方人頭上加以製衡,那些南方人在天高皇帝遠的情況下,可能會因為從南方輸血到北方的事情,產生強烈的反彈。
如今朱高熾做出了遷都的選擇,那麼他們這些留守北方的人,就肩負起了為朱高熾守好北方、發展北方的重任,至少不能讓北方成為一個沉重的包袱。
然而,現實的問題如同沉重的巨石,壓在他們的心頭。北方的農業和手工業全麵落後,天氣寒冷,土地貧瘠,文教也不興盛,而且最為關鍵的是缺乏資金。
朱瞻墡和朱瞻埈剛開始還以為父親走後,自己能有更多的自由空間,可當這些棘手的問題擺在麵前時,他們也不禁泄了氣。
朱昭熙同樣發愁,她一直在思考著如何以點破麵,帶動北方經濟的發展,可首要的難題就是資金從何而來。
她知道山西有煤礦,東北有油田,山東有港口,可這些資源的開發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錢從哪裡來呢?總不能通過加稅來解決,更不可能用自己的私庫去填補國庫的開支。因為他們作為藩王,如果這樣做了,必然會引發整個朝堂對他們用心的質疑。
就在和兩位藩王討論的時候,朱昭熙突然想到了一個地方——孔府。山東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孔家的存在,而孔家也是當地最富庶的勢力。朱昭熙意識到,隻要能夠解決孔家,那麼財政上的問題就能解決一大半。
想到這裡,朱昭熙看向鄭王朱瞻埈,壞笑道:“皇叔,您能不能挨一頓罵,甚至可能會捱打?”
在侄女麵前就算是害怕也不能表現出來啊,朱瞻埈豪氣的揮了揮手道“這有什麼,我從小就被爹孃揍習慣了,還怕這個?”但他也有些狐疑,不知道自己這個侄女到底在謀劃什麼,會不會坑自己。
朱昭熙看了看周圍,示意將所有侍奉的下人都趕走,並命人在四周看守,確保冇有外人偷聽後,纔將自己的計劃說了出來。
“我們以防備沿海倭寇的名義,調走曲阜的守衛。然後安排一場與倭寇的戰鬥,在沿海吸引注意力。與此同時,再調集一批倭寇聲東擊西,直接攻打曲阜的孔家,將孔家的金銀財物運走。
之後,我們調集軍隊去攔截這些所謂的倭寇,把他們都解決了,那孔家千年的積累就是我們的了。隻不過,皇叔您可能要揹負一個防守不利的過失,甚至可能會引起讀書人的不滿。”
鄭王朱瞻埈一聽,一向暴戾的他瞬間來了興趣,還冇等襄王朱瞻墡反對,就滿口答應下來,準備和朱昭熙商量細節問題。
這時,襄王朱瞻墡提出了反對意見,他皺著眉頭說道:“倭寇可算是你朱昭熙的子民,難道你就一點都不放在眼裡嗎?而且,你手上真的有那麼多倭寇來實施這個計劃嗎?”
朱昭熙心中早有準備,其實早在上個月,洪保就向她報告了東虞國那邊的事情。千戶溫有訓在越王和揚王的幫助下,在廣州港登陸,還帶回了一千多願意歸順的倭寇。
本來這一千多人是朱高煦打算給朱昭熙,在大明訓練之後,派回去鎮壓東虞國的。但朱昭熙並不打算用這些人,她覺得讓他們留在大明還浪費自己的糧食,既然如此,不如讓他們發揮點作用。
朱昭熙向朱瞻墡解釋了這些倭寇的由來,但對於是否把這些倭寇放在眼裡的問題,她卻絕口不提。
朱瞻墡聽了朱昭熙的解釋,心中有些生氣,他覺得朱昭熙的做法有些過於冒險和不擇手段,直接說道:“孔家乃是天下文宗,豈是你說動就動的,如果被其他人知道了,你想過後果嗎?而且幾千人在你麵前就那麼不重要,你,你連秦王和晉王都不如。我會把這件事稟報給陛下,讓陛下定奪。”
朱昭熙看著朱瞻墡,雖然她已經來到這個世界這麼多年了,但她還是很不理解這個時代,那些人為什麼會那麼在意孔家,孔子是孔子,孔家是孔家,在她看來,孔家也不過是一隻已經養肥了的豬罷了,她就不相信曆代皇帝真的有那麼在意孔家後人。
“皇叔,如今北方的情況您也看到了,我們需要資金來發展,孔家可是有著千年積累的財富啊,先不說彆的,隻要把孔家的田給分了,山東的流民問題就可以解決,犧牲一千人,可以活命數十萬,這事怎麼就做不得。”朱昭熙試圖說服朱瞻墡。
朱瞻墡卻不為所動,他嚴肅地說道:“不管你怎麼說,我都不能眼睜睜看著你用這種手段。陛下把北方交給我們,是希望我們能夠穩定發展,而不是用這種充滿風險和爭議的方法。”
鄭王朱瞻埈在一旁有些不耐煩了,他說道:“二哥,你也彆太死板了。如今都什麼時候了,還講究這些。我們要是不采取點手段,北方的問題怎麼解決?難道就看著北方一直這麼窮下去?”
朱瞻墡看了看鄭王朱瞻埈,又看了看朱昭熙,心中十分糾結。他知道鄭王說得有一定道理,但他還是無法接受朱昭熙的計劃。
“我還是覺得應該先和陛下商量商量,陛下說不定有更好的辦法。”朱瞻墡堅持自己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