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 第75章 科學萌芽
-
暖閣內炭盆燒得正旺,人力的問題一時半會得不到解決,大家也隻能放棄對這個話題的討論,等一段時間看看情況,至於現在還是繼續討論現在其他方麵的發展問題吧。朱昭熙等人從遷都伊始,便開始有意識地招募各行各業的工匠,為大明的發展儲備力量。
此時的大明,大部分地區依舊維持著原有的模樣。傳統的農耕活動在田野間照常進行,農民們遵循著季節的規律,春種秋收;商業活動也按照既定的模式展開,各地的商隊往來於城市之間,進行著貨物的交易。
然而,作為改革策源地的北京和改革實驗基地的東北五省,卻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關於工匠方麵的問題,主要是由朱瞻墡出麵統籌,為了北方的發展他也是豁出去了。通過招募、征辟等方式,聚集了眾多能工巧匠。這些匠人們來自不同的領域,有著各自的專長,他興奮的開始給大家介紹現在北京工業方麵的成果。
在北京工部下設的各個監裡,紡織匠人們在作坊裡忙碌著。他們圍坐在紡織機旁,仔細觀察著布匹的紋理,嘗試著調整紡織機的結構和紡織的工藝。
有的匠人在研究如何改進紗線的製作,讓紗線更加細密均勻;有的則在探索新的染色方法,希望能讓布匹的顏色更加鮮豔持久。他們不斷地試驗,反覆地比較,每一次小小的改進都可能帶來紡織品質量的提升。
鍊鐵的工坊裡,爐火熊熊燃燒。匠人們身著厚重的防護服,手持工具,密切關注著爐內的情況。他們嘗試著調整鐵礦石和燃料的比例,尋找更高效的鍊鐵方法。
有的匠人在研究如何去除鐵中的雜質,使煉出的鐵更加純淨;有的則在探索如何提高鍊鐵的產量,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他們的臉上滿是汗水,卻依然專注地進行著試驗。
負責農具改進的匠人們則深入田間。他們觀察農民們的勞作過程,瞭解農具在使用中存在的問題。根據農民的反饋,他們設計新的農具模型。
有的匠人設計出了更輕便的鋤頭,讓農民在除草時更加省力;有的則發明瞭新型的灌溉工具,提高了農田的灌溉效率。他們還會將新的農具帶回工坊,進行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
水利匠人們也冇有閒著。他們實地考察北京周邊的河流和地形,繪製詳細的水利圖。他們研究如何修建水渠,將水源引到農田;如何建造堤壩,防止洪水氾濫。他們與農民們交流,瞭解他們對水資源的需求,力求設計出最合理的水利設施。
所有人都明白,要想進一步推動發展,獲取更多的資源至關重要。於是,按照朱昭熙的建議,朱瞻墡向朱高熾申請了一批錦衣衛。在錦衣衛的協助下,那些有地質研究和礦脈尋找經驗的工匠,踏上了探尋礦產的旅程。
他們的足跡遍佈北方大地。在黑龍江,經過長時間的勘探和挖掘,終於發現了一座大型金礦。當金礦的訊息傳來,眾人興奮不已。這意味著大明將擁有更多的財富,能夠為後續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援。
在陝西行都司,他們又發現了一座巨大的鹽湖。儘管這座鹽湖目前掌握在韃靼和藏人手中,但以大明的實力,若能合理利用,將對西北的經濟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鹽湖中的鹽可以用於食品加工、貿易等多個領域,成為連接西北與內地經濟的重要紐帶。
然而,這次發現的最重要的礦產其實是大同的煤礦。由於朱昭熙的乾預,北京專門成立了研究煤炭使用的部門和研究鋼鐵冶煉技術的部門。
在研究煤炭使用的部門裡,工作人員們進行了大量的實驗。他們嘗試將煤炭應用到不同的行業中。最初,煤炭被引入製瓷行業。窯工們發現,使用煤炭作為燃料,窯內的溫度更容易控製,而且能夠達到更高的溫度。
他們開始調整燒製瓷器的時間和火候,觀察瓷器的變化。隨著對煤炭使用的不斷熟悉,燒製出的瓷器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
在研究鋼鐵冶煉技術的部門,匠人們也在不斷探索。他們研究如何利用煤炭更好地冶鍊鋼鐵,提高鋼鐵的質量和產量。他們嘗試不同的冶煉方法,調整煤炭與鐵礦石的比例,觀察鋼鐵的效能變化。
在製瓷的過程中,匠人們發現了高溫的好處。他們開始嘗試用各種泥土燒製器物,希望能發現新的材料和工藝。在一次又一次的燒製中,彩色玻璃意外地誕生了。
朱昭熙得知這個訊息後,意識到透明玻璃的潛在價值。她引導匠人們進一步研究如何去除石英砂中的雜質,以生產透明玻璃。匠人們開始了艱難的探索。
他們嘗試了各種方法,新增不同的物質來去除雜質。小規模生產時,他們可以通過人工的方式去除一些雜質,但要實現大規模生產,卻麵臨著諸多挑戰。
他們需要找到更有效的還原劑,設計更合理的生產流程,以確保能夠大規模地去除雜質,生產出高質量的透明玻璃。
與玻璃的艱難研發相比,肥皂的製作要順利得多。朱昭熙憑著記憶中的化學知識,指導工匠們將魚油、草木灰和水按特定比例混合。經過多次調整配方,肥皂已經非常成熟了。
果然,肥皂一經推出就風靡北京。從達官顯貴到普通百姓,無不以使用這種新式清潔用品為時尚。
更令人驚喜的是,南方商人對這種商品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一條從北京到南京的\\\"肥皂商路\\\"很快形成,北方的肥皂運往南方,滿足了南方百姓對清潔用品的需求,同時也為北方帶來了經濟收益,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南北資源經濟不對等的狀況。
從各行各業的工匠研究,到礦產的發現和利用,再到新產品的研發,北京以及北方地區在眾人的努力下,科學的種子正在逐漸生根發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