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魂穿魔道祖師甜 回溯窮奇道截殺41
41
然而,令抱山散人感到詫異不已的是,他竟然感受到魏嬰體內的怨氣與靈氣正沿著經脈緩緩流淌著,它們之間並沒有相互爭鬥、搶奪地盤,反倒呈現出一種異常和諧的狀態。
抱山散人不禁眉頭微皺,心中暗自思忖:“難道這真是上天眷顧之人?”一直以來,雖然世間流傳著一些關於靈怨修行的功法,但這些功法大多隻是傳聞而已,並無確鑿證據證明其真實性。而眼前所見,卻讓抱山散人對這種說法產生了一絲疑惑。
他深知,通常情況下,怨氣與靈氣是兩種截然相反的力量,彼此之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然而,此刻在魏嬰身上所展現出來的景象,卻完全顛覆了常規認知。或許,真如人們常言“吉人自有天相”,有些事情就是這般奇妙,無法用常理來解釋。
更何況魏嬰簡直就是得到了其父母真傳一般,不僅天生聰慧過人、資質絕佳,而且悟性更是非凡,許多晦澀難懂之處往往隻需旁人稍加指點便可恍然大悟。如此天賦異稟之人實屬世間罕見!
而對於靈怨能否結丹一事,抱山散人也僅僅是略有所聞。儘管如此,親眼目睹這樣奇特的一幕後,他開始重新審視起那些被視為傳說的靈怨修行法門。也許,其中確實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奧秘和可能性……
然而,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的人寥寥無幾。即使你擁有極其強大的靈力,如果沒有足夠的專注力和意誌力去掌控它,也難以取得成功。要知道,怨氣這種力量非常特殊且危險,尤其是在其初期階段更是如此。
而怨氣
極不穩定的狀態下,稍有不慎便可能失去控製。
因此,在處理怨氣時必須全神貫注,並投入大量的心神力量才行。隻有通過持續不斷地修煉與磨礪自己的心靈意誌,才能逐漸掌握如何引導和駕馭怨氣的技巧。這個過程充滿了挑戰與困難,但隻有這樣才能確保安全並發揮出怨氣最大的潛力。
因此,在這數千年來,能夠做到靈怨雙修的人可謂鳳毛麟角。要知道,靈修和怨修本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修煉路徑,想要將它們融合並取得成就,難度之大超乎想象。許多修行者終其一生都難以突破其中一道瓶頸,更彆提同時涉獵兩者了。然而,正是因為這種修煉方式如此艱難,一旦有人成功實現靈怨雙修,其所擁有的實力必將遠超常人,成為絕世高手。
這樣的人物,往往都是萬中無一的奇才,他們的出現足以改變整個世界的格局。但遺憾的是,這樣的奇跡實在太過罕見,幾千年來也不過寥寥數人而已。
即便真的現身於世,想必也會有眾多人將其斥之為邪魔外道吧!畢竟,在世人眼中,那些與傳統觀念相悖、行為乖張詭異之人往往被視為異類,備受指責和非議。
然而,這對他們而言卻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一旦有人試圖超越這個界限,就會引來無儘的災難。換句話說,哪怕隻是與周圍人有一點點的差異,都可能遭受無情的謾罵、侮辱甚至被排擠孤立。這種現象彷彿成為了一種默契,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讓人們不敢輕易越處他們一步。
或許正是因為其獨特的處世方式或驚世駭俗的舉動,才引來如此評價。然而,正所謂“非常之士行非常之事”,也許他之所以被稱為邪魔歪道,恰是因為他有著超越常人的見識和勇氣,敢於挑戰世俗成規,追求自己心中真正的道義呢?這樣一想,倒也讓人對這個人充滿了好奇和期待。
另一邊
國主最終還是未能逃脫江氏的法眼,本以為勝券在握,結果卻被那怨氣如炮彈般擊飛。那怨氣猶如洶湧的波濤,又似吞天的巨獸,如此龐大的怨氣,國主前所未見,內心不禁掀起驚濤駭浪。在他的世界裡,雖也有怨氣縈繞,但與之相比,不過是小巫見大巫。
魏嬰(魂)看著下麵被圍攻的人,心中湧起一股無法言喻的興奮之情。儘管他曾經經曆過這樣的場景,但那時候在亂葬崗,並沒有遇到任何活著的人。如今,眼前這個活生生的人讓他感到格外新奇和激動。
他瞪大眼睛,仔細觀察著下麵之人的一舉一動,
魏嬰不禁想起自己孤獨地飄蕩在亂葬崗裡那個山洞中的日子,那時候周圍隻有死寂和黑暗,沒有一點生氣。而現在,這個人的出現倒是給他帶來了一絲趣味,還有一絲隱約的情感,讓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和活力。
他渴望與下麵的人交流,想聽聽他的故事和經曆。他想要知道這個人是如何來到這裡的,有著怎樣的背景和目的。
然而,魏嬰也明白自己隻是一個魂魄,無法與活人直接接觸。他隻能默默地注視著,期待著有一天能夠找到一種方式,與活人建立聯係,讓這份興奮和期待不再隻是空想。
魏長澤夫婦麵麵相覷,皆露出一副無可奈何的神情,他們怎麼也想不到,自己那平日裡乖巧可愛的兒子竟然還有這般腹黑的一麵!
夫婦倆不禁回想起魏嬰(魂)四歲時被送往亂葬崗的情景,心中一陣酸楚。在那暗無天日、陰森恐怖的亂葬崗裡,除了那些孤魂野鬼,魏嬰(魂)再無其他夥伴。即便是那些鬼魂,也因畏懼他身上的氣息而不敢輕易靠近。可以想象,這些年魏嬰(魂)過得是何等孤獨與艱難啊!
國主眉頭緊皺,一雙銳利的眼睛警惕地環顧著四周。他緊緊握住手中的佩劍,隨時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危險。儘管剛才發生了一些小插曲,但這並沒有阻止幾個人繼續打架。
他們似乎完全無視周圍的環境和他人的存在,眼中隻有對方。國主心中暗自歎息,這些人為何如此衝動,難道就不能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嗎?
最後還是拔出了佩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