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末:帶領農民起義 第1207章 文人之爭初顯端倪
梁明倫聽著胡明德提起趙勝,這梁明倫的臉色就變的難看起來。
可見這梁明倫在私底下是不願意他人用趙勝的名頭壓他。
隻見那梁明倫語氣頗為有些不爽的對那胡明德說道:“從善兄,這趙先生雖然是我等的上官,但我等是為大帥當差不是趙先生的私屬。”
“我等當時時刻刻以大帥為核心,大帥想要怎麼乾,我等這些做臣下的那就得按照大帥的指示來,而不是去聽從趙先生的意見辦事。”
說到這裡,梁明倫給了胡明德一個冷眼,然後繼續說道:“從善兄,這不管是做賊還是做官,那都得找準路子,隻有緊跟著大帥的步伐走,我等纔不會被大帥給甩在身後。”
那胡明德一聽梁明倫這話微微一笑,然後給梁明倫拱手行了一禮說道:“宣理兄,受教了!”
“從善兄能明白就好!”
...
這胡明德表麵上說“受教”實際上非常清楚剛才梁明倫那話的意思,梁明倫說的是要跟著王大帥的步子走,其實話裡的意思是要梁明倫跟著他走!
梁明倫說這話的意思不過是拿出王大帥的名義,來以此否定趙勝給他的命令。
這很明顯就是鐵營的文職人員中的兩個魁首之間的爭鬥。
鐵營的武將之間的權力鬥爭那基本上都是擺到台麵上來講,有仇那都是當場就報,有利就是當庭就爭,能當天解決的絕對不會拖到第二天。
但鐵營這些文職人員之間的權利鬥爭則是在台麵之下,甚至在表麵上這些文職人員之間還保持著一團和氣,讓一些不明真相的外人瞧著還以為這些文人之間的關係有多麼的好。
這也是文官和武將之間的最大區彆,文官在權力鬥爭麵前都會保持一定的體麵,基本上都是在私底下捅刀子,而武將則是直接大打出手。
不過鐵營文人之間的權力鬥爭烈度和頻率並沒有武將那麼高,畢竟鐵營是一個軍事組織,掌握權力的都是武將,那幫文人基本上沒有什麼權力,所以這自然也就鬥不起來。
但這鐵營文人之間的權力鬥爭也隨著幾個月前鐵營從陝西出關東征之後正式開始了。
其原因也很簡單,過去鐵營是流寇沒有地盤,這沒有地盤他們這些文人自然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最多也就是抄寫文牘、計算賬目再給武將們出出主意這些活。
可一旦當了坐寇有了地盤之後,鐵營這些文職人員將會轉變為臨時官府中的官員。
而到了那個時候,這些文人那就有了權力,這有了權力那肯定就要開始鬥爭了。
這一點古往今來都是一樣,人性就是如此,這些文人們雖然比普通人多讀了幾本聖賢書,但是那道德素質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彆,甚至可能道德素質還要低一些。
雖然現在鐵營還沒有正式當坐寇,但是趙勝、梁明倫他們這些文人便已經開始在拉幫結派搞團夥,準備等臨時官府成立之後占據裡麵的要缺肥缺為自己以及自己的派係謀取福利。
這鐵營的負責文牘工作的書辦、負責計算賬目的會計總共加起來有一百五十多人,這一百五十多人中有將近八十人是山西人,有將近四十人是陝西人,剩下三四十人在是北方幾個省份的人。
之所以山西人多,是因為崇禎四年到崇禎六年這三年鐵營在山西處於一個高發展的時期,所以這這段時間鐵營在山西吸收很多文職人員。
崇禎元年到崇禎四年這幾年鐵營剛處於起步階段,這在起步階段自然也就不需要那麼多的文職人員。
這也就導致鐵營的大量軍官和文官之首是陝西人,但鐵營的文職人員從高層到底層居然是山西人占比最大。
這明代的文人結黨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帶有地域特色,當然,明代也是有跨地域的黨派“東林黨”,但這東林黨也是以江南文人為核心。
所以這鐵營的文人內部就形成了兩個黨派,一個以趙勝為首的陝西人組成的“秦黨”,另一個就是以梁明倫為首的山西人組成的“晉黨”。
這文人結黨與武將拉山頭在外表上還是有所不同的,這武將拉山頭四處大張旗鼓的收義子義侄認兄弟,送禮收禮那都是不避人的。
而這文人講究一個君子之交淡如水,即使是收徒弟那也不會大張旗鼓最多就是一張拜師帖外加兩掛肉,不會像武將那樣收子侄認兄弟那樣還要擺酒設宴廣而告之。
這收禮送禮那也玩的不為人知的“雅賄”,不會像武將那樣一箱一箱的往屋子裡麵搬生怕彆人不知道。
所以這已經在鐵營內部成型的兩大文人黨派,王鐵這個統帥至今都還沒有察覺出來。
當然,這主要還是王鐵防範的物件是哪些武將,對於這些文人到沒有怎麼防著,畢竟這些人又沒有顛覆他的能力,也沒有必要去防著。
不過王鐵的身旁的王小靖、楊雄等人以及與文人打交道比較多的王經緯,他們幾個倒是察覺出來了營裡的文人這段時間有些不對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和州這一仗打完之後,戰報在第二天由梁明倫他們幾個起草了幾份分彆發往了無為州、滁州以及鐵營的後方巢湖縣。
那趙勝收到這份戰報之後那是大發雷霆,在王鐵出征之前他就千叮嚀萬囑咐一定注重軍紀,不能濫殺、枉殺這和州的官紳大戶。
可結果這回鐵營在和州做的比以前還要過分,所以這趙勝非常生氣,但宣泄的物件自然是不是王鐵。
那趙勝寫了封信給那梁明倫,在信中趙勝把這梁明倫臭罵了一頓,說他沒有儘到為臣下勸諫主上寬仁為君的責任,一意的逢迎主上的暴力殺戮**。
對此梁明倫給趙勝回了封信承認了他的錯誤,不過在私底下梁明倫則是嘲諷趙勝這人不知變通,一味隻知道按照書本裡的東西來。
這總體來說鐵營文人之間的鬥爭還沒有什麼烈度,畢竟現在還在當流寇,可一旦日後當了坐寇之後,那鐵營文人之間的鬥爭恐怕不會比朝廷文官之間的黨爭差多少。
...
這王鐵攻克和州之後並沒有展開近一步的軍事行動,而是在和州附近以逸待勞準備迎擊前來收複和州的官軍。
不過這南都方麵已經沒有預備隊可以調動,除非是把屯聚在泗州護陵的那將近兩萬官兵調出來收複和州,但這個險南都方麵不敢冒。
這樣一來,接下來的幾天鐵營就一直在和州這邊待著,待了幾天之後發現還沒有官軍過來送人頭,王鐵他們幾個經過研究討論認為,這官軍可能是一時半會抽調不出兵力來和州。
那既然官軍一時半會不會來收複和州,於是王鐵他們幾個便開始研究接下來的行動計劃。
這研究來研究去,大夥們認為應當停在和州觀察另外幾處戰場接下來的變化再進行相應的軍事行動。
這鐵營占據的巢湖、含山、和州一線正好是在無為州和滁州、江浦兩個戰場的中間,所以不管是往東還是往西都可以進行及時的增援。
也正因為如此,王鐵領著的鐵營主力那就更不能夠擅動,一旦鐵營的主力投入到其中任意一個戰場,那另外一個戰場出事的話,一時半會之間可就抽不出兵力去增援。
如此一來極有可能被官軍攻起一點導致全線崩潰,使此次江北作戰徹底的失敗。
畢竟這在江北的義軍隊伍是一個聯盟體而並非鐵營的下屬,如果在遭遇失利之後得不到鐵營及時的增援,那麼這些義軍首領為了儲存實力定然會直接跑路。
不管是無為州還是滁州的義軍跑路,那鐵營所占據的從巢湖縣到含山、和州一線的地盤側翼將會暴露在官軍的槍口之下。
到那個時候鐵營不跑的話,就會麵臨著被官軍攔腰斬斷甚至是被合圍的風險。
...
南都方麵下令應天總兵許自強領著兩守備一指揮使從無為州登陸之後,這許自強並沒有去直接進攻無為州挑釁革掃等賊,而是一路北上到廬江縣去找應撫標將陳於王聯合作戰。
許自強這一路兵馬雖然多,但能夠與賊寇進行野戰的就隻有他的鎮標營,另外兩守備加一指揮使所統率的部隊守城還可以,野戰的話定然會被這幫西北的巨寇給打的一擊即潰。
所以這許自強隻能去找應撫標將陳於王聯合,準備對在無為州的革掃等賊進行一場試探性的進攻。
那在無為州的賀一龍、張一川、慧登相發現偵查到這應天官兵到了廬江縣之後,賀張兩部便直接出擊廬江縣,把慧登相留下來守衛無為州。
許自強和陳於王聯營出城迎戰,雙方在廬江縣城以西的冶父山脈西邊的山腳下展開了一場會戰。
戰鬥的結果是官軍大敗,陳於王部因為駐守廬江縣城有一段時間,所以熟悉這冶父山的地形,順利的跑回了廬江縣城。
但這許自強部因為常駐江南的蘇州,所以這不熟悉地形跑的沒有陳於王快,被賀一龍、張一川圍在了冶父山東麵山腳的冶父鎮中。
喜歡穿越明末:帶領農民起義請大家收藏:()穿越明末:帶領農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