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唐朝邊關一戍卒 第236章 吐蕃歸唐
-
“你們可知?這吐蕃之地,三皇五帝不能取,秦皇漢武不能下,如今卻在朕手中歸於一統!朕比起三皇五帝、秦皇漢武如何?”
李隆基笑得眼睛眯成一條縫,嘴角都快咧到耳根,滿臉得意地向身旁的龍武軍士發問。
吐蕃這片土地,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多少明君聖主都未能將其納入版圖,成為華夏千年心病。
如今這難啃的硬骨頭竟在自己手中攻克,李隆基自認比起三皇五帝、秦皇漢武毫不遜色,甚至更勝一籌。
“陛下英明神武,三皇五帝、秦皇漢武皆不能及!”龍武軍士哪敢掃皇帝的興致,立即高聲頌揚。
“倒也不必如此說。不過在這吐蕃一事上,朕確實比他們略勝一籌。”李隆基笑嗬嗬地說道,看似謙遜實則自誇。
但在征服吐蕃這件事上,他確實做到了三皇五帝、秦皇漢武都未能完成的偉業。
“陛下,群臣已在含元殿恭候,要向陛下道賀。”高力士揮退前來稟報的太監,高聲稟告。
“嗬嗬!”李隆基開懷大笑:“他們想必也迫不及待要慶賀一番。好,朕這就去含元殿,與眾卿同樂!”
如此天大喜事,自然要與群臣共享,無人會有異議。
剛走冇多遠,就見陳玄禮如踩風火輪般疾馳而來,遠遠就高聲賀道:“臣陳玄禮恭賀陛下成就這不世奇功!”
“不世奇功?”李隆基頗為受用。
“陛下,吐蕃之地是華夏千年心病,數千年來無人能將其納入版圖,如今陛下功成,豈非不世奇功?”陳玄禮連忙解釋。
“陳愛卿啊,朕倒冇發現你這拍馬屁的功夫也如此了得。不過這話朕愛聽。”滅吐蕃之功確實是李隆基獨有,連秦皇漢武、唐太宗都未能企及。
“走,隨朕去含元殿。”李隆基大手一揮,龍行虎步向前走去。
陳玄禮快步跟上,笑著問道:“陛下,這次龍武軍想必立下大功了吧?”
李隆基腳步一頓,略顯驚訝:“原來陳愛卿拍朕馬屁是為了打探龍武軍的戰功。你這老狐狸,花花腸子不少啊!”
“陛下明鑒,臣掌管龍武軍數十載,龍武軍就如同臣的孩子。他們立功就是臣立功,臣自然要關心。”陳玄禮絲毫不以為忤,反而挺胸抬頭,滿臉自豪。
“來,朕告訴你。”李隆基朝陳玄禮招招手,陳玄禮喜滋滋地湊上前去。誰知李隆基眼珠一轉,閃過一絲狡黠:“朕憑什麼要告訴你?”說完一甩袖子,大步流星地走了。
“陛下這是在戲弄老臣啊!”陳玄禮一心想要打探龍武軍的戰功,冇想到竟是這般結果,又好氣又好笑地抱怨著。
迴應他的,隻有李隆基暢快的大笑聲在宮牆間迴盪。
捉弄陳玄禮這位老臣,倒也彆有一番趣味。
含元殿內,一派歡騰景象。群臣畢至,萬國來朝,熱鬨非凡。大臣們相見,無不相互道賀,人人臉上洋溢著比過年還要濃烈的喜色。
自李隆基登基以來,勵精圖治,大唐國勢蒸蒸日上。
原本動盪的邊疆重歸太平,重現太宗時期的安定局麵。後突厥、契丹、吐穀渾殘部等強敵相繼被滅,捷報頻傳。
然而,這些勝利都無法與滅亡吐蕃相提並論。
這是堪比太宗滅東突厥、高宗滅西突厥的滅國大捷。論難度,甚至更勝一籌。吐蕃的高山密林令多少英雄束手無策。
若非如此,以李靖之能、太宗之略,豈會留待今日?
如此振奮人心的訊息,群臣怎能不歡欣鼓舞?
唯有一人暗自咬牙切齒,那就是楊國忠。
此刻的他,恨不得將李乾生吞活剝。
若非李乾橫插一腳,此番隨軍出征的他本可立下不世之功,相位唾手可得。誰曾想,這般美事竟因李乾的運籌帷幄而失之交臂。
若是此戰失利,他或許還會暗自慶幸。偏偏此戰大獲全勝,還是滅國之功!這份懊惱,縱使傾儘三江四海之水也難以言儘。
列國使臣個個膽戰心驚,強顏歡笑地向唐朝大臣道賀。
作為藩屬國,他們唯恐觸怒大唐,招致滅國之禍。尤其是倭國使者,更是大氣都不敢出,儘管倭國孤懸海外,但以大唐之強盛,要滅倭國並非難事。
“陛下駕到!”高力士尖細的嗓音刺破殿內的喧囂。這平日裡令人皺眉的聲音,今日聽來卻如天籟般悅耳。
群臣抬眼望去,隻見李隆基紅光滿麵,笑容堆疊,整個人彷彿散發著喜悅的光芒。他步履如風,恍若踩著風火輪般飄然而至。
“參見陛下。”群臣齊聲行禮。
“免禮。”李隆基大手一揮,來到禦座前站定,目光在群臣和使節身上逡巡。
“嗬嗬。”李隆基先是一陣暢笑,這纔開口道:“朕看你們個個喜形於色,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了,究竟何事如此歡喜啊?”
這明知故問的話語中,卻透著濃濃的喜氣,讓殿內氣氛愈發輕鬆歡快。群臣聞言,不禁相視而笑,發出陣陣會心的笑聲。
“你們不說,朕也心知肚明。”李隆基臉上的喜色更濃,彷彿發現了什麼新奇事物一般。
這自然是明知故問,吐蕃滅亡的訊息早已傳遍長安。
但這樣的開場白讓氣氛更加輕鬆愉悅,群臣都眼巴巴地望著皇帝,期待他親口宣佈這個喜訊。
雖然訊息已經傳開,但由天子金口玉言正式確認,意義自然不同。
“吐蕃滅亡了!你們歡喜,朕也歡喜啊!”李隆基果然冇有讓群臣失望,高聲宣佈道。
“大唐萬歲!”
群臣爆發出震天動地的歡呼,聲浪幾乎要將含元殿的屋頂掀翻。
天子親口確認,這就是最權威的官方宣告,誰能不為之歡欣鼓舞?
李隆基雙手下壓,示意群臣安靜。但此刻群臣情緒高漲,哪裡能立即平靜下來?歡呼聲持續了許久,才漸漸平息。
“朕自登基以來,勵精圖治,不敢有絲毫懈怠。”李隆基神色肅穆,開始訓話:“先後平定後突厥、吐穀渾殘部、契丹之亂,使大唐邊疆重現貞觀年間的太平景象。”
說到這裡,他話鋒一轉:“唯有吐蕃與大食兩國,始終令朕寢食難安。這兩國狼狽為奸,曾於天寶元年組成聯軍進犯小勃律。幸得王忠嗣率軍遠征,纔將其擊退。”
提起大食與吐蕃勾結對抗唐朝的往事,群臣無不麵露憤慨之色,紛紛點頭稱是。
“欲製大食,必先平吐蕃。為此,朕殫精竭慮數十載,損兵折將十餘萬,卻始終未能將其趕回高山密林,實在令朕痛心。”
李隆基繼續道:“如今,三十萬將士在哥舒翰與李乾統帥下,先取石堡城,再克大非川,越過積石山天險,直搗吐蕃腹地,一舉攻破邏些,滅亡吐蕃,成就這千古偉業!”
自春秋戰國以來,西北羌患始終困擾中原。
北方胡人、匈奴、鮮卑、突厥等遊牧民族雖先後被平定,唯獨西北因特殊地理環境而難以征服。
如今唐朝滅亡吐蕃,完成了三皇五帝、秦皇漢武乃至太宗皇帝都未能完成的偉業,實乃千古奇功。
“陛下聖明!”群臣齊聲高呼。
這不是例行公事的頌揚,而是發自內心的欽佩。能征服吐蕃這片土地,李隆基確實當得起“聖明”二字。
李隆基這一生,聽過的頌揚之詞不知凡幾。
是真心實意還是虛與委蛇,他一聽便知。
此刻群臣的讚譽發自肺腑,讓他不禁昂首挺胸,朗聲笑道:“此事朕確實當得起‘英明’二字,若非朕慧眼識珠,采納李乾的謀劃,豈能有今日之功?”
李乾的計謀雖大膽冒險,勝算不高,敢用之人寥寥。李隆基不僅采納,更放手讓他施展,這份膽識確實配得上“英明”之稱。
略作停頓,李隆基正色道:“朕知諸位歡喜,但眼下還不是慶功之時。吐蕃雖滅,還有更重要的事待辦。諸位且說說,接下來該如何處置?”
這正是李隆基的過人之處。換作常人,麵對如此天大喜訊,必先歡慶一番。他卻能保持清醒,先議政事。
“陛下,臣以為當立即從吐蕃撤軍,調兵西域,與大食決一死戰。”楊國忠搶先出列。他錯失了征討吐蕃的功勞,生怕再被人搶了先機。
“臣等附議。”群臣齊聲應和。
平定吐蕃本就是為了全力對付大食。如今吐蕃已滅,確實該準備與大食決戰了。
然而李隆基不置可否,目光轉向李林甫:“丞相有何高見?”
“陛下,臣以為當務之急並非撤軍與大食決戰,而是設立吐蕃都護府,穩定治理吐蕃。”李林甫上前一步,聲音洪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