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唐朝邊關一戍卒 第239章 議征天竺
-
眾人萬萬冇想到,李乾竟會突然提及天竺,這個提議著實令人震驚。
哥舒翰、李白、郭子儀、李光弼、王維五人眼中精光閃爍,若有所悟地頻頻點頭。
唯獨李平西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滿地嚷嚷:“監軍,咱們在討論治理吐蕃的方案,跟天竺有什麼關係?您這不是跑題了嗎?”
“哈哈哈!”哥舒翰等人聞言,指著李平西開懷大笑,笑聲中帶著幾分揶揄。
“這有什麼好笑的?”李平西更加困惑了。
見眾人笑得愈發歡暢,李光弼實在不忍,解釋道:“監軍的意思是,若我們出兵滅了天竺,就能解決財政問題,推行郡縣製自然就是最佳選擇。”
“滅天竺?”李平西驚得瞪圓了雙眼,“就算滅了天竺,能弄到多少錢財?天竺除了糖還有什麼好東西?”
確實,在當時,天竺最負盛名的就是其製糖技術。
唐太宗時期,朝廷曾派人前往天竺學習製糖工藝,這才讓糖這種奢侈品傳入中原。即便在當時,糖價比黃金還要昂貴,隻有達官顯貴才能享用。
“所以,我們得好好商議一下滅天竺的可行性,以及能帶來什麼好處。”李乾點頭道。他提出這個建議,正是要集思廣益,權衡利弊。
“此事確實需要慎重討論。”哥舒翰等人異口同聲地讚同,紛紛圍坐成一圈。
哥舒翰率先發言:“天竺地域遼闊,物產豐富,人口眾多。若能將其納入版圖,必將成為大唐取之不儘的寶庫。屆時,吐蕃都護府的財政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何止是夠用,”李白興奮地搓著手補充道,“據王玄策所言,天竺雖然四分五裂,戰亂不斷,但確實富庶非常。以大唐如今的軍力,要征服天竺應該不難。”
提到王玄策,眾人不禁想起這位傳奇使節的壯舉。
當年他出使天竺時,遭遇印度國王阿羅順那的背叛,隨從儘數被殺,自己也被囚禁。
但他機智逃脫,輾轉尼泊爾借兵七千,又得吐蕃鬆讚乾布派出一千二百精騎相助,最終組成一支萬人的“多國部隊”。
就是憑藉這支臨時拚湊的雜牌軍,王玄策毅然踏上了複仇之路,向印度發起了進攻。
阿羅順那根本冇把王玄策這支雜牌軍放在眼裡,派出數萬象兵前來圍剿。然而王玄策臨危不亂,巧用火牛陣大破象兵,殺得阿羅順那潰不成軍。
在王玄策的指揮下,這支雜牌軍勢如破竹,如入無人之境,接連攻克城池。
阿羅順那節節敗退,走投無路之下隻得逃往東印度求援。誰知王玄策窮追不捨,連東印度也一併擊敗。眼看東印度就要覆滅,國王屍鳩摩嚇得魂飛魄散,急忙遣使求和,獻上大量財寶。
或許是考慮到即便滅了東印度,遠在中原的唐朝也鞭長莫及,最終隻會便宜了鄰近的尼泊爾和吐蕃,王玄策這才接受了屍鳩摩的求和,放過了東印度。
至於罪魁禍首阿羅順那,王玄策最終將其生擒活捉,連他的王後也一併俘獲。
至此,王玄策的複仇大業圓滿完成,這才班師回朝,押解著阿羅順那回到長安向唐太宗獻捷。唐太宗龍顏大悅,封王玄策為散朝大夫。
王玄策僅憑一己之力,借兵複仇,幾乎滅了印度,這段傳奇佳話足以與班超、傅介子等著名使臣的壯舉相媲美。
“如此說來,”郭子儀若有所思,“天竺確實是個值得考慮的目標。”
李平西這才恍然大悟,摸著下巴道:“原來監軍是這麼個意思。若真能拿下天竺,那推行郡縣製確實不在話下。”
“不過,”王維謹慎地提醒,“天竺畢竟路途遙遠,遠征耗費巨大,還需從長計議。”
眾人紛紛點頭,開始熱烈討論起遠征天竺的可行性、行軍路線、後勤保障等具體問題。
營帳內,一場關於帝國未來擴張的戰略會議正熱火朝天地進行著。
“滅天竺的好處顯而易見,完全能解決我們的錢糧問題,那就滅了它!”郭子儀握緊拳頭,意氣風發地說道。
天竺之名,唐人早有耳聞。尤其是唐僧西行取經後,唐人對天竺的瞭解更加全麵。若能將其征服,好處不言而喻。
“大家都同意嗎?”李乾環視眾人。
“這等好事,豈有不同意之理?”李平西笑得眼睛眯成一條縫,嘴巴都合不攏了,“又有仗打了,真是美事一樁。”
“同意!”哥舒翰、李白、郭子儀、李光弼、王維鄭重其事地點頭。
“滅天竺的好處毋庸置疑。不過我們還需商議具體打法,評估勝算。隻有把這些都確定了,才能向陛下上奏。”李乾謹慎地說道。
光有好處還不夠,必鬚根據自身實力來判斷能否征服天竺,需要付出多大代價,這些都必須弄清楚。
“監軍,這幾天你一直在研究天竺吧?不如由你來說說。”哥舒翰期待地望著李乾。
“冇錯,我這幾天確實在研究天竺。”李乾正色道,“紅山宮中儲存著大量關於天竺的記載,我仔細研讀後得出結論,天竺可滅!而且代價不會太高,難度比起滅吐蕃簡直不值一提。”
“哦?”眾人頓時來了興趣,連忙追問:“此話怎講?”
“其一,天竺如今四分五裂,如同戰國時期,小國林立,互不統屬,彼此征戰不休。若大唐出兵,他們隻能各自為戰,疲於應付。”李乾目光灼灼,侃侃而談。
印度雖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其曆史長期處於分裂狀態。自阿育王去世後,印度陷入混亂,屢遭外族入侵,最著名的當屬亞曆山大的東征了。
在中國南北朝至隋朝時期,印度曾有過短暫的統一,但也僅限於北印度地區。
隨後白匈奴入侵,印度再度四分五裂,國力急劇衰退。在這種情況下,若唐朝大舉進攻,以唐軍的強悍戰力,印度根本無力抵抗。
哥舒翰等人頻頻點頭,對李乾的分析深表讚同。
“其二,天竺各部不僅互相傾軋,而且政治**,軍力孱弱。王玄策僅憑藉來的萬餘人雜牌軍就差點滅了天竺,這就是最好的證明。”李乾繼續深入分析。
王玄策的成功複仇,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天竺的政治**和軍力衰弱。
一支臨時拚湊的雜牌軍就能橫掃印度,足見其軍事實力之低下。這一特點不僅古代如此,在現代中印邊境戰爭中,中國僅用四萬軍隊就擊潰了印度二十二萬大軍。
“正是如此!”哥舒翰聲音高亢,略顯尖銳,“更何況這次我們將率領大唐精銳出征。唐軍的戰鬥力遠超吐蕃和尼泊爾軍隊,天竺如何抵擋?”
唐軍的戰鬥力確實遠勝尼泊爾和吐蕃聯軍,若由唐軍親自出征,天竺必將潰不成軍。
“其三,吐蕃地勢高峻,從吐蕃出發可居高臨下,俯瞰天竺。”李乾繼續剖析。
西藏高原居高臨下,俯瞰印度平原。
正因如此,尼赫魯的“大印度”構想中就包含了西藏地區。隻要守住西藏,就能對印度形成戰略優勢。
據說,一千公裡射程的導彈從西藏發射,射程可增至三千公裡,這讓印度人如何不懼?
“從天竺向吐蕃運送物資,遠比從內地經積石山要方便得多。再者,天竺盛產大象,是極好的運輸工具,運載量大且速度不慢。”李乾又拋出一個優勢。
曆史上從青海入藏的路線確實艱難異常。清朝時期,朝廷使者赴藏甚至不走此路,而是乘船出海,在印度上岸後經藏南入藏。
征服天竺將徹底解決吐蕃的後勤問題。從天竺運送物資遠比從內地經積石山方便得多,可為唐朝節省大量人力物力。
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中,中國速戰速決後就撤軍,正是因為後勤補給困難,不利於持久作戰。
“唯一的不利因素是印度氣候炎熱,可能引發水土不服。但隻要準備充分,這個問題可以克服。”李乾提醒道。
“有這麼多優勢,天竺非滅不可!”哥舒翰重重拍案,發出巨響,激動地說:“監軍真是高明,如此棘手的問題,三言兩語就解決了,實在了不起!”
“滅天竺一事,隻待吐蕃局勢穩定後即可出兵。”李白同樣振奮不已。
“我們這就向陛下上奏,稟明此事。”郭子儀大手一揮,就此定下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