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過好小日子 第482章 送走兒子
王陽錚歸家,先是回了老家一趟,他中進士於大王村來講也是一大好事,現在不流行立牌坊了,要不然怎麼也要建一個。
王老爺子和劉氏還健在,兩人身體還算好,已經是高壽了,主要得益於分家之後養護的好,家裡兒女孝順,沒有什麼煩心事。
如今老王家幾房都是當地有名的富裕人家,王老二一家搬到了鎮上,王老五一家搬的更是遠,去了縣城安置,幾個孩子也陸續成親,都是門當戶對的人家。
至於王老大一家,則是留在村裡,王老爺子劉氏不願意離開住了幾十年的家,年紀還沒這樣大的時候,還願意府城縣城鎮上來回跑,現在就守在家裡,偶爾去鎮上二兒子一家住幾天。
為著父母,王老大夫妻也不能走,家裡的下一輩孩子願意出去闖就出去了隻留了孫輩在家他們給看著,長子王陽宇原來幫著王老四管著吃食這一個攤子,後來王老四一家搬到府裡,這邊的生意維係了幾年,一家人就商量,以實惠的價格轉給了王老大一家,知道的都說王老四一家仁義。
就是王老五私下都說王老四偏心大哥,不過他也明白,這裡邊有王老爺子和劉氏的麵子,隻要大哥孝順好爹孃,給再多也是應該的。
王老四也是這樣考慮的,大哥的子孫出息,大哥大嫂就沒什麼後顧之憂,照顧爹孃也就越上心,幾兄弟都清楚,隻是難免還是要說上幾句。
王陽錚如今授官,幾個叔伯一個沒落下,手邊的活都放下回來一起慶祝,著實是熱哄了三日,要不是為了趕時間,還能多熱哄幾日。
王陽錚回來特意備了禮帶著媳婦孩子回嶽家,謝過嶽父,並問了嶽父的意思,最後決定一起帶嶽父上任。
王老四何氏知道了麵上沒說什麼,隻是私下裡難免有幾分不開心。
“孩他娘,咱們早就知道的事,你還是彆傷心了。”
王老四嘴上這麼說,心裡其實也是彆扭。
“孩他爹,我知道,陽錚嶽父就這一個閨女,以後要給他嶽父養老這事當初說好的,隻是我這心裡還是不得勁,我緩緩就好了。”
何氏就是明白也難免吃味,這事到誰身上都是要難受兩日。
“你就想想不是他嶽父,咱們家陽錚也不能這出息,孫子孫女有這麼個外祖教著,以後隻能更出息,去不去的,孩子都姓王,以後還能不管咱們倆不成。”
王老四也怕何氏堵在心裡,這麼大歲數了,成心病了就不好了,順便也開解自己。
“那我還能不明白,我要是想使壞,把孩子留下就成了,我就是······”
夫妻倆拉著手,都明白彼此的意思,其實兩人更多的是對兒子一家即將遠走的恐慌。
王慧巧的丈夫趙衡之,這次又沒考上,兩人本來也沒有抱很大希望,最失望的是她婆婆呂氏,不過她婆婆早有心理準備,隻是一天就調整過來了。
如今王陽錚考上了,隻有高興的份,當初趙家跟王家結親,就是看好王家以後的發展,另外就是王慧巧本人也合心意,呂氏把兒媳叫到跟前。
“慧巧,你收拾收拾,帶著孩子回家住幾日。”
王慧巧本來就有回家的打算,隻是沒想著多住:“母親?”
“我也是當孃的,你哥哥要帶著媳婦孩子上任,親家這心裡估計不好受,你回去多住幾日,也安慰安慰,家裡的事你放心。”
呂氏是好意,王慧巧隻有感激的份,帶著呂氏給準備的禮物就回孃家了。
果真見了何氏不如往日高興,何氏見小閨女歸家,可算是提精神:“怎麼這時候就家來了?你婆婆怎麼說?”
王慧巧看著何氏的臉色說起來:“娘,這不是我婆婆聽說咱們家有喜事,就趕緊準備了東西讓我上門賀喜,還說要我在家住幾日,也不知道娘這有沒有我的地方。”
一頓撒嬌賣萌下來,何氏也明白了閨女回來的意思說了一句:“還是閨女貼心。”
有王慧巧在家,王陽錚心裡也放下不少,特意謝過妹夫:“多謝妹夫和妹妹了。”
趙衡之跟王陽錚本身就有多年的同窗情誼,後來又做了親戚,更是親近,本身也愛重妻子,這時候可不敢受這個禮:“大哥可莫要客氣,以後我跟慧巧會經常家來的,家裡你放心吧。”
“好好好!!!”
怎麼說該走的時候還是要走,王老四何氏看著即將遠走的兒孫,心裡難過之情溢於言表。
“走吧,一路順風,家裡不用惦記。”
“兒不孝,往後望爹孃保重身體!”
王陽錚跪下磕了三個頭,被王老四和何氏拽起來。
“我跟你娘還年輕,有時間我帶你娘去看你和慧珍。”
看著遠去的兒子一行,無聲的擔憂都在心裡,好在有小閨女外孫在身邊,緩了幾日也就緩過來了,過段時間收到大閨女的信和送回來的東西,更是欣慰。
王慧珍還在家跟阮青瑜說起老王家的事:“這些年家裡過的好,大伯因著爺爺奶奶還守在老宅,家裡就我爹孃帶著我哥一家子生活,這下子我哥一家子走了,我爹孃也不知道如何傷心?”
“夫人給家裡多寫幾封信,嶽父嶽母心裡也好受些。”
除此之外也沒什麼好方法,王慧珍也清楚,隻是無奈:“這些年在外,也沒好好儘孝,也是愧對爹孃。”
長大了嫁人了,原來的一家人就分開了,就是明白道理也總是難過的。
如今阮二老爺王氏在身邊,阮青瑜不好說彆的話,隻能安慰:“還有妹妹妹夫在身邊,你就放心吧。”
王慧珍點頭:“多虧了還有慧巧在,我讓人準備些東西送回去。”
“多準備點,妹妹一家那份也是,在家替咱們儘孝這都是應該。”
也快到年關了,是要提前準備,王慧珍乾脆比每次都多置辦了五成的禮物送回去,還有她親自指揮做的衣裳,至於為什麼不是親手做的,隻能說手藝不佳。
當然這東西不僅是王家有,還有阮家的,王慧珍還去問了王氏:“母親,你看看,可還有什麼要加的,年前就這一趟了。”
在家的時候,王氏的孃家舅家都是她自己準備,如今在這邊,王慧珍就按著每年的單子,置辦的東西,王氏看了單子有些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