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從狼煙北平開始 > 第90章 紮根香江,初心永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從狼煙北平開始 第90章 紮根香江,初心永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1950



5



8

日,巳時,廣州三興機械配件廠

廣州的初夏已經有些悶熱,廠區裡機器轟鳴,工人們穿著藍色工裝,額頭上滲著汗,卻乾勁十足。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春天,百廢待興的南方工業城,到處都是

“建設新中國”

的標語

——

廠區外的土路上,拉著板車的農民路過時,都會駐足往裡望,車上裝著剛從合作社分來的農具,有的還帶著泥土的氣息。他們眼裡滿是對

“機器造東西”

的好奇,偶爾會有孩子跑過來,趴在圍欄上看機床運轉,被家長拉走時還戀戀不捨。

周明遠和文三兒站在車間裡,看著第一台國產的小型發電機下線。這台發電機的零件,一半是從香江運來的精密配件,一半是內地工人手工打磨的鑄件

——

新中國的工業基礎還很薄弱,很多裝置都要靠

“中外結合”

才能造出來。“周先生,這台發電機能供一個村子的照明!”

工程師興奮地彙報,他是從上海來的老技術人員,解放前在外國洋行的工廠做工,現在終於能為自己的國家造機器了,“咱們村以前點煤油燈,晚上看書都得湊著燈芯,有了這玩意兒,孩子們能在電燈下寫作業了!”

文三兒摸了摸發電機的外殼,觸感溫熱,像是能感受到裡麵跳動的

“工業脈搏”。“沒想到咱們也能造機器了。”

他想起

1943

年在北平石景山製鐵所,勞工們用手工打磨零件,磨壞十個才成一個,“以前在北平,見著日軍的機床都得躲著走,現在咱們自己也能造了,趙師傅要是在這兒,肯定得哭。”

周明遠拍了拍他的肩,目光掃過車間牆上的

“增產節約”

標語

——

這是新中國開展的運動,廠裡的工人都在琢磨怎麼省材料、提效率,有的師傅還發明瞭

“零件複用”

的法子,把廢鐵重新熔鑄,做成小配件。

此時,祥子從廠區外跑進來,手裡拿著一封電報,信封上蓋著

“香江航運公司”

的印章。“林叔來電,說新貨輪造好了,命名為‘北平號’,下週就能交付!”

祥子的聲音帶著喘,他剛從碼頭跑過來,路上還遇到瞭解放軍的巡邏隊

——

現在廣州的治安很好,街上能看到穿軍裝的士兵幫老百姓挑水、修房子,“林叔說,這船能裝五百噸貨,比之前的‘三興號’大兩倍,專門運咱們廠的配件去內地。”

周明遠眼睛一亮,這是他們訂購的第三艘貨輪,也是第一艘以

“北平”

命名的船

——

從北平的狼煙到香江的貨輪,這兩個地名,藏著他半生的牽掛。

1951



9



20

日,未時,香江中華總商會會議室

會議室的牆上貼著

“支援前線,實業救國”

的標語,桌上的

“內地工業需求清單”

裡,除了機床、發電機,還多了

“軍工配件”

的條目

——1950

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後,內地對精密機械的需求愈發迫切,香江的愛國商人都在琢磨怎麼儘一份力。周明遠作為商會副會長,正主持

“實業支援內地”

的座談會,台下坐著二十多位香江商人,有做紡織的、做五金的,還有做航運的,手裡都拿著筆,認真記錄著清單上的需求。

“現在內地的兵工廠缺精密齒輪,咱們香江的五金廠能不能接單?”

周明遠的聲音鏗鏘有力,他身後的黑板上畫著齒輪的圖紙,是老陳從內地帶來的,“還有,醫用器械的鋼材,內地的煉鋼廠還在建設,能不能從東南亞進口,再轉運過去?”

台下立刻有人舉手,是做五金生意的王先生:“我們廠能做齒輪,就是怕港英當局查

——

之前運過一批扳手去東北,被海關扣了三天。”

周明遠早有準備,拿出一份

“中港貿易協定”

的影印件:“我已經跟內地外貿局談好,所有支援前線的物資,都能拿到‘軍用物資轉運許可’,港英當局那邊,商會也會出麵擔保,不會再被扣了。”

座談會結束後,新加坡的陳總找到周明遠,手裡拿著一份

“雙向貿易計劃書”。“我們想跟三興合作,把內地的農產品運到東南亞。”

陳總的語氣很誠懇,“現在內地的糧食、棉花豐收了,東南亞缺這些;而東南亞的橡膠、礦產,正好是內地工業需要的,咱們搞‘以物易物’,既不用外彙,又能支援建設。”

周明遠欣然同意,這正是他計劃中的

“大物流體係”——1951

年的香江,已經成了內地與東南亞貿易的

“中轉站”,一邊連著祖國的需要,一邊牽著海外的資源,在時代的浪潮裡,扮演著特殊的角色。

1952



12



31

日,亥時,三興集團頂樓露台

跨年的鐘聲從維多利亞港傳來,帶著

1950

年代的新氣息。香江的夜空裡,除了煙花,還有貨輪的汽笛聲

——

碼頭上,“北平號”

貨輪正裝載著廣州配件廠生產的農機,準備運往東北;報關行裡,職員們正忙著核對

“內地國營企業”

的訂單,曾經需要

“東南亞掩護”

的轉運單,如今蓋著

“中港貿易許可”

的紅色印章,再也不用藏藏掖掖。這是

1952

年的末尾,新中國已經成立三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工業建設如火如荼,而香江,也在與內地的互動中,找到了新的定位。

周明遠站在露台上,看著香江的萬家燈火。文三兒走過來,遞給他一杯熱茶

——

茶是福建產的鐵觀音,是內地外貿局送來的

“感謝禮”,今年三興集團為內地轉運了兩百多噸裝置,還培訓了五十多名技術工人。“先生,祥子已經帶著家人回北平了。”

文三兒的聲音很輕,“他說退休後想在順和茶館旁邊開個小鋪子,賣咱們廠造的小農機,比如抽水機、脫粒機,還說要給小馬兒留個位置,讓他也回北平發展。”

周明遠點點頭,眼裡滿是欣慰:“也好,他在香江待了六年,該回故土了

——

北平現在肯定變了樣,衚衕裡說不定都通了電燈。”

“老陳也來信了,說交通站的任務完成得很好。”

文三兒繼續說,手裡拿著一封北京寄來的信,信封上蓋著

“中央對外貿易部”

的印章,“現在內地和香江的物資轉運已經常態化,他要調去北京工作,還邀請咱們明年去參加全國工業會議。”

周明遠接過信,指尖劃過

“北京”

兩個字,心裡湧起一股暖流

——



1937

年逃離北平,到

1952

年收到北京的邀請函,十五年的時光,他終於能以

“實業建設者”

的身份,回到那個曾經戰火紛飛的城市。

周明遠望著北方,那裡是北平的方向,是他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從

1937

年的狼煙北平,到

1952

年的繁華香江,從孤身一人的

“夜無常”,到帶領一群人實乾的企業家,他走過了時代的風雨,也見證了祖國的新生。手裡的熱茶冒著熱氣,他想起第一次在順和茶館見到文三兒的場景,想起祥子拉著洋車送他去截裝置的夜晚,想起趙師傅在兵工廠裡忙碌的身影

——

這些人,這些事,都成了他生命裡最珍貴的回憶,也成了這個時代最生動的注腳。

“文三兒,”

周明遠轉過身,語氣鄭重,“明年咱們把機械製造廠開到上海去,讓更多人用上咱們造的機器。”

文三兒用力點頭:“先生去哪,我就去哪!”

跨年的煙花在夜空中綻放,絢爛奪目。周明遠知道,這個世界的故事或許會告一段落,但他支援家國、實業興邦的初心,永遠不會改變。在香江這片土地上,他紮下了根,也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

這些種子,終將在祖國的大地上,長成參天大樹,撐起一個屬於中國的工業時代。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