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從名劍山莊開始無敵 > 第三十七章融合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從名劍山莊開始無敵 第三十七章融合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等到易繼風下山,這纔將自己拓印的這一份《印度瑜伽術》展開。

雖然不知道是誰把這部經文留在了少林寺的箱子裡,但是毫無疑問,這部經書十分重要。

易繼風將其展開,細細研讀一番,發覺這部經文果然深奧。

這之中的武學本質與修煉體係理論基礎和中原武林全然不同,以天竺“三脈七輪”為核心。

“三脈七輪”是印度瑜伽、藏傳佛教(密宗)以及部分東方靈性體係中對人體能量係統的核心描述,被視為氣的運行的通道與樞紐。

何謂三脈?

人體內的三條主要能量通道,一為中脈貫穿脊柱,連接七輪中脈,位置脊柱正中。

二為左脈,位於左脊柱,連接右鼻孔,代表了人體的陰效能量,象征安靜和沉睡。

三為右脈位於右脊柱,連接左鼻孔,代表了陽效能量,象征活力、邏輯、太陽能量。

此三脈者也就是主宰人體陰陽平衡的支柱,而七輪則是人體的七個部位,象征七個存儲能量的地方。

根據《印度瑜伽術》記載,按照圖形修行,可以貫通三脈,鏈接七輪,開啟智慧達到最高境界“梵我合一”。

這部經文來自印度,也就是天竺,其中的原理和中原武功大不一樣,但是或許都是因為出自佛門的緣故,兩者之間卻又好似有些相同之處。

《易筋經》有容乃大,海納百川,《印度瑜伽術》卻也包容並蓄,調和陰陽。

《易筋經》是內功心法,但是《印度瑜伽術》卻有一十三張導氣圖。

易繼風本就有深厚的《易筋經》根底,如今得了這部《印度瑜伽術》倒也冇有多想,立刻開始嘗試修煉。

這部《印度瑜伽術》被印在箱體內部,若不是易繼風知道劇情將其挖掘出來,等到張君寶再來,這經文就徹底消失無蹤了。

雖然《印度瑜伽術》和中原武林的武學大不一樣,但是入門卻並不難,就算是不看那些心法口訣,隻是依照著動作演練也一樣可以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

一十三張導氣圖由易到難,易繼風一口氣練成前麵的七幅圖才略微的感到有一些吃力,倒不是這個動作他做不出來,而是體內的《血影神功》修煉出來的內功在隱隱不安。

他本身修煉的功法是《劍心訣》此功乃是名劍山莊祖傳,當世一流,但是對比與名劍山莊舉世無雙的劍術來說,這《劍心訣》雖然也是一流的功法卻不比天劍十八式,隻能說是一流內功中規中矩,還談不到絕頂。

而在一百天簽到獲得《易筋經》之後,那就又不一樣了,其他的《易筋經》效果而不一樣,但是易繼風手中這一本則主要是起到一個改善根骨資質,提升內氣純度的效果,相容性也是極高。

這一部《易筋經》的特征讓易繼風可以毫無顧忌的去修煉,因為《易筋經》本身並不產出真氣,隻不過在兼修《易筋經》的時候會提升《劍心訣》修煉所得的真氣純度,相當於變相的提升了《劍心訣》的威力。

而在之後,易繼風得到了《血影神功》雖然他並不依照此功後麵記載的方式用人血搭配藥材彌補自身的氣血不足,隻是用了積分修複自己的肉身,但是這也有另一個問題。

《血影神功》所修煉出來的真氣,對於易繼風本人的《劍心訣》純粹內功而言算是一種異種真氣,若不是有《易筋經》這段時間還在繼續純化這股真氣,隻怕兩者早就在易繼風體內打架起來了,當然,這倒不算是什麼大問題,隻是需要一點時間。

並且經過《易筋經》的提煉,兩股真氣彙合,到時候威力隻會更強,在此期間隻要易繼風不全力出手即可。

剛剛對戰澄空的時候,易繼風也不過是動用了七成功力而已,否則純粹的數值碾壓,根本不需要這麼多招。

但是就在剛剛,易繼風在修行《印度瑜伽術》的時候,本來在《易筋經》調和之下安安穩穩的兩股真氣,卻忽然都有了些蠢蠢欲動的。

這也讓易繼風不得不暫停修煉,同時心中暗暗沉思。

“怎會這樣呢?”

經過剛剛的簡單修煉,易繼風已經明白,這套《印度瑜伽術》和自己手中的《易筋經》更為類似,都屬於是輔助性更強的功夫。

隻不過《易筋經》講究的是一個純之又純,所以效果就是純化自己的真氣,排除體內的雜質以起到一個提升資質的效果。

反觀《印度瑜伽術》這套功夫更講究的是陰陽平衡,以人體為小宇宙,呼應天地大宇宙,天地有日月,則人體有陰陽,一切和諧。

易繼風盤膝而坐,沉思片刻之後自語道:“陰陽莫非是”

這一次易繼風又重新開始依照那一十三副導引圖開始修煉,隻是這一次他並未壓製體內的兩股真氣,反而是讓它們自行運轉。

之前練到了第六幅圖的時候,真氣壓製不住,如今易繼風放手不管,甚至有些推波助瀾的意思,他立刻感覺到了不一樣。

第一幅為陽氣發升,隻覺《劍心訣》真氣隨著動作運轉,而四肢五骸透體溫暖。

第二幅圖《血影神功》真氣轉動,絲絲涼意從上而下,卻又澆滅了剛剛的暖流帶來的燥熱。

之後的每一幅圖都有不同效用,隻是隨之而動的兩股真氣分量不同,比例不一。

“果然”

等到易繼風演練一番,再度睜開雙眸,眼中卻不再閃動精光。

之前他內功大進,每次練功結束都會如此,這既是說明他的內功深厚,卻也是一種內氣外溢的表現,如今竟顯現出幾分返璞歸真的從容。

“陰陽平衡,但卻並不平衡,或者說並不是實時平衡,而處於動態平衡,若將人身視為小天地,也要和外界大天地達成平衡,陰陽並不絕對,兩者之間能夠互相轉化”

“《易筋經》和《印度瑜伽術》相輔相成,難怪後來的張君寶能夠悟出太極之道,這兩部經文絕對是功不可冇啊!”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