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寨老頭樂,到工業霸主 第71章 “短、平、快”
-
在這個直播和視頻正在興起的時代。
巨大的流量所帶來的效果也是很直觀的,僅僅三天時間,星辰汽車的關鍵詞達到了八百萬次以上的點擊量。
對於一家小車企來說,這甚至比花幾百萬請明星曝光有效。
同時跟著稍微出圈的,還有“星辰i”這台新能源車。
第一次在大眾視野打開了曝光度。
因為獨特的外觀和低廉的售價,在網上有了些許討論。
而現場訂出的車子,更是超過了三百多台。
這是個很驚人的數據。
一家大型的汽車品牌直營店,哪怕開設大型活動吸引人流,一天能簽上百個單子都算爆單了。
何況是一個功能空間本就不完善的汽車展台。
到後麵,銷售團隊隻能將所有意向客戶的聯絡方式先行加上,等車展結束再進行聯絡。
……
“許總,我們星辰汽車的官方網站在線下單和選配功能,已經開發完畢了,經過功能和安全測試,最快在這兩天就可以正式上線,除此之外,咱們的品牌app也在開發流程中了。”
會議室內,眾人的表情都帶著隱隱的興奮感。
新成立的網絡運維部,經理郝修文剛彙報完星辰汽車官網的最新進度。
其實他們的汽車官方網站,早就在內部立項了。
然而在一個月前纔剛剛做好上線。
原因是許易對官網的展示頁與功能要求,提出了很變態的要求。
首先是汽車官網的展示頁,必須以車輛的3d渲染圖呈現,整體畫麵風格在精美明亮的同時,要做到實車的3d圖形,還可以隨著鼠標的按壓移動而進行旋轉。
也就是說要實現360度無死角的看車效果,除此之外還要有內飾的不同色調點擊切換,三電技術的宣傳頁,高速行駛風阻的模擬動態圖……
要達到流暢絲滑的級彆。
最為關鍵的是,還要實現在網頁便能登錄註冊,並且支付訂金,來進行車輛選配訂車。
彆看網頁和app訂車選配這兩樣,在幾年後是極其的普遍。
然而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卻隻有特斯拉與寥寥幾個新勢力的車企,才采取了這樣的策略。
類似bba與保時捷這種,雖然在官網上開發過選配功能,但也隻是一個展示功能,並不能實現線上訂車與實際支付,還是要聯絡前往線下的門店。
大多傳統車企也直到17-18年這個時間,才意識到“線上展示”與“線上支付”的傳播重要性。
最開始,根本冇意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
……
要說互聯網時代帶來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毫無疑問是——
極致的“短、平、快”!
譬如:點進一本小說,連作品封麵、展示頁、評論區都不用看,直接跳轉到正文。
點到商品付款,所有app都催促著你開啟一鍵免密支付,省略密碼輸入過程,連指紋和掃臉支付都給優化掉。
點到視頻頁,最先開啟的永遠是自動播放。
隻要將過程縮略到冇有,那麼消費者將會在無意識中,極大程度的被引導和被支配。
……
傳統購買汽車的流程,消費者通常要經過——被傳播——查閱或談論車型資訊——前往4s店——預約並進行試駕——銷售談判——繁瑣選配——金融付款——辦手續提車。
幾乎每一項,都要耗費大量的時間。
隻要客戶稍有猶豫,便會陷入長時間的拉鋸。
而到了大網絡時代,最極端的情況下。
所有中間的環節,都可以不需要。
隻剩下了:被傳播——網頁(app)交付訂金——到店付款提車。
有的車連選配都不需要,所有的配置被高度整合為兩檔,選完顏色和樣式就算結束。
聽起來很令人震驚。
在這個時代的人們,絕對想不到在短短的幾年後,很多年輕人能在根本冇看到過實車,或者說一台車甚至冇有完全釋出,僅僅展示了一段ppt,就直接下單訂下一台幾十萬的汽車,並且後續還有大概率完成提車流程。
這就是網絡資訊與傳播學,做到極致的成果。
最先享用這份成果的,毫無疑問是最先發揚了這個模式的特斯拉。
而後。
就是各路“營銷之神”的輝煌戰績了。
網頁與app下單購車模式,毫無疑問是年輕人接觸最快,也是最大化利用傳播學效率的方法。
所以許易對於網頁的要求,很苛刻。
打造直營訂車網頁與購車app,是開啟全國直營銷售的第一步,隻有這樣,才能確立“品牌直營
經銷商”混合模式的完全上下位關係。
所有的購車訂單,都要通過官網或者app後台下單。
也即是對加盟品牌經銷門店的絕對控製,而不是類似傳統4s店的那種合作模式。
“嗯,等下單和選配功能一上線,就立刻推送到各大門店,讓消費者通過掃碼的方式來註冊登錄官網,繳納訂金,進行線上選配,簡化銷售選配階段的溝通過程……”
許易點點頭說道。
這一年,同樣是移動掃碼支付推廣的大年。
可以說,掃碼支付在一二線城市主流場景都普及了,三四線城市和小微商戶還在極速覆蓋階段。
大部分人不光都見過掃碼支付,而且也逐漸養成了出門不帶錢包的習慣。
再到過不久,就會發展出“掃碼乞討”、“寺廟功德箱均掛二維碼”這種魔幻情況了。
不過現在星辰汽車的門店,正在運營的還不到三十家。
並且包含了魔都和深城兩個限牌城市。
所以線上選配之前,還要多一個地區選項,隻支援在地區內的品牌直營門店覆蓋城市範圍內提車。
為了節省成本,所有的品牌直營店都是綜合化運營,也就是集展示、銷售、交付、保養服務一體。
且像一線城市這種租金較貴的地方,門店數量是完全根據銷量數據追加,而不是上來就砸他個五家十家門店。
要知道這些門店一年的租金加上額外裝修,成本就高達幾百萬,還不是核心商圈的那種。
而且按照i車型的利潤,單店月銷量突破一百台,纔算是一個能比較合格擴張的利潤。
拿三十家運營門店來算,單店每月一百台,也即是總和月銷三千台的數量。
一年銷售三萬多台。
要達到這個水平,才能收回大半建廠和研發成本,加上碳積分與新能源補貼,才能實現初步的收支平衡。
目前看來,這個目標他們完全不費力氣的就能實現了。
“許總,因為車展的成功曝光,光魔都一家門店,我們已經收到總計六百三十一台訂單,並且交付了一百多台預生產下線的現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