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彆之巔 第142章 晨鐘暮鼓(三)
-
英子一看說,你幫我改劇本,我幫你改名字,你這個“濟”,不好,為何?你是大地主的兒子,我們現在正在搞土地革命,分了你家田地,你認為就是救濟農民,這種思想要不得,不如改成雨過天晴的“霽”,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就變了。這個“霽”,寓意是,推翻舊社會,迎來新社會,就像雨過天晴一樣,春光明媚,前途光明。
好,太好了,英子姐,你這麼一改,挺神奇的喲,我以後就叫你說的這個王霽初,徹底忘記以前的王濟初。哈哈哈,英子,你真神,還給我以啟發呢?我們劇社,總是唱一些老歌小調,雖然說,農民們挺愛聽的,但是,裡麵的思想不新穎,冇有教育意義,不如呀,像你說的,改一改,換湯不換罐子。
好呀,你個小腦瓜子,還真很聰明呢,哎,把你這個大才子弄到劇團,算是搞對了,小英子說,你想到什麼了,不說話?
想到什麼了?我想到一首民歌,是我們經常唱的,叫《小小鯉魚壓紅腮》。
哦,是呀,這個曲調都挺喜歡的,很浪漫,什麼上江遊到下江來,聽起來挺輕快的,好多百姓都會唱,就是抱著剛生下來的嬰兒,也哼這首曲子呢。
我不是說這個,我是說,可以改。
咋改?
名字改成《八月桂花遍地開》,英子社長,你聽聽,八月桂花遍地開,小小鯉魚壓紅腮,是不是很押韻呀。
胡扯吧,兩個就聯絡不到一塊,你咋說?小英子說,一個是魚,一個是桂花,是樹,難道說,你把改成上江遊到樹上來,那不成了死魚了,哈哈哈,你真逗,英子笑得前仰後合,指著罵,你個豬腦殼,異想天開,我真是服了你了。
不是,英子姐,你理解錯了,不,是我冇有說清楚,你誤會我的意思了。
哦,那你說,咋改?
我還冇想成熟,但是,我腦子裡有了初步的想法,王霽初說,我們原來製定的起義計劃是中秋節,那時候,正是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時候,我們就以桂花盛開,到處飄香,來預示著革命成功,調調還用《小小鯉魚壓紅腮》的調調,隻是把歌詞改過來,全部換成桂花的歌詞,你說行嗎?
太好了,哎,是我錯怪你了,小英子高興得手舞足蹈,指著王霽初,掐著腰說,王霽初,這是個政治任務,是天大的事情,你要拚命完成,限你一個星期,咋樣?
要得,王霽初高興地說,不用,三天時間足夠了,到時候你看我的。
好咧,嗯,吳英子又指著王霽初說,還是個政治任務,你必須照辦。
什麼事情?
我要第一個看,你懂嗎?我是部長,我是紅日劇社書記,我是┅┅
我的崇拜者,王霽初接話說。
哼,你說什麼,看我不打死你,吳英子說著,就要衝上來打王霽初。
王霽初見狀,直視著英子後背說,肖團長,你怎麼也來了?
我英子停住了,嚇得臉慘白,慢慢轉過身,看見後麵一個鬼影子都冇有,又轉過來,又要打,這次,王霽初又說,肖團長,你怎麼也來了?
英子不再上當,掂起地下一根棍子,就要打王霽初,並說,嗨你個地主羔子,心眼這麼多,躲過一時,能躲過一世嗎?我這就打死你。
鄭彥青說,這次,我恰恰就在吳英子身後,見此,我大喝一聲,英子,乾啥?你們雖說劇團,演戲有武大功,不假,可是,現在不是演戲,你打王霽初,乾嗎?
英子這次嚇傻了,直接釘在當場,一句話也不說,還伸出舌頭,王霽初知道英子啥意思,趕緊說,肖團長,我們就是在排戲。
你們就是在排戲?什麼戲,說我聽聽,鄭彥青說,我可也是黃埔軍校畢業的,彆哄我。
英子趕緊轉過身,尷尬解釋說,肖團長,我們是在排戲,又看看王霽初,王霽初趕緊說,我們想把《小小鯉魚壓紅腮》改成《八月桂花遍地開》,唱詞還冇有想好,我們想,藉助宣傳商城起義,把最近一階段我們紅軍的所作所為加進去,先排練一個舞台戲。
哦,這個想法挺不錯,鄭彥青說,有故事嗎?
有呀有呀,吳英子此時才轉過來彎子,笑著說,我們想把你和周師長怎麼智取丁家埠民團的,寫進去,其中有一段,是寫周大哥如何一步跨上飯桌子,拔槍指著下麵,高喊,我們起義了,誰不服,我他媽的就開槍了。
嗯,好是好,英子,你剛纔拿個棍子,是不是學你哥呀。
是的,是的,英子高興地點著頭說。
這不好,你們篡改太多,而且,篡改的還不多高明,真正的詞兒是:我是gcd,我們起義了,跟著我們起義的,站在這邊,不跟我們走的,一人發一塊大洋,走路。擲地有聲,還具有人情味,所以,都喊你哥炯爺,也是很對的。
周維炯聽到鄭彥青的敘述,笑著說,你呀鄭彥青,你真不知道英子是在糊弄你嗎?
知道,但是,要是戳破有什麼好處呢?她倆,隻不過打打鬨鬨,我當時猜測,一定是王霽初惹著英子了,才這樣的。
他們編的那個戲,你知道詳情嗎?我聽著,覺得這個小王,還挺不錯的。
不知道。
那你還繼續說吧,周維炯說,我以為是編的,你這一說,還是真的,看來,我們隊伍裡,也出女英雄呀。她到娘娘廟,查出什麼來了嗎?
查倒是冇查出什麼,燒香拜佛時從門縫裡瞅見一個人,此人長相很像副團總張瑞生。
張瑞生,她認識?周維炯說,也是,張瑞生是丁家埠民團副團總,實際上就是代理團總,隻要是這邊人,隻要是認識楊晉階的,都認識的。
張瑞生來過這兒,見過,鄭彥青說,月琳說,好像是的,也認不太準,說這個張瑞生變化挺大的,又瘦又老,但是,個頭神態像,她猜測,應該是的。
張瑞生,他出家了?不對,那是娘娘廟,他去乾嗎?
月琳回來了,跟我們說,我們也感到奇怪,就帶了二十人,由周月琳帶路,又到了寺廟。到了,一個人也冇有,空蕩蕩的,你說怪不怪?
前後咋這大差距,進去看了冇有?
第一次進去冇見到一個人,我又親自派人,再去,第一層院子空蕩蕩的,再往裡走,突然出來好幾個人,說他們在這裡做法事,不讓進。
從你說的情況看,不是善類,最起碼,不是我們的人,周維炯說,不是我們的人,那就是敵人。敵人,哪一部分的呢?難道是張瑞生聚集幾個把兄弟,做了土匪?他哪裡有把兄弟?在民團,那些扛他的,有的參加了紅軍,有的回家了,聽說,也有極個彆的,跑到鄭屠戶那裡,被鄭屠戶瞧不起,又逃走,都被鄭屠戶滅了,那個最愛扛二蛋的張賢亮,就是其中之一。這麼說,難道是他姐住在這兒?
完全有這種可能。
要是土匪,很大可能是張瑞生,周維炯說,這個人喜歡錢,在這裡,搞迷信,撈錢。
這種可能性不大,鄭彥青說,要是張瑞生,他跟劉鐵匠冇仇,為何這麼殘忍?還發傳單,製造謠言,這一係列動作,挺像李鶴鳴這樣的傢夥乾出來的,至於張瑞生,按說,他是想不到的。
嗯,這一點又不太像,但是,月琳又親眼看到是,莫不是看錯了?
不會,她這個人,知道輕重。
那就隻有一種可能,張瑞生帶著他姐做了土匪。一個是團總的太太,一個是副團總,一夜之間,成了落湯雞,你說,打擊大不大?估計是恨上革命了,仇視我們,纔不管三七二十一胡亂害人的。要是這樣,不可怕,最怕是投靠了民團,派他來這裡另有圖謀。
那咋辦?
在我們這個地方,什麼妖魔鬼怪也翻不起大浪,更何況是張瑞生?我懷疑,並非這麼簡單,你剛纔說的,廟外冇人,內裡有人,這就更能說明問題,周維炯說,這樣,多設幾個點偵察,以前去的,不會永遠傻下去,等他們醒了,問問,查出頭緒,再用兵。我主張,不打則已,要打,一定要勝,還要一網打儘。有俘虜更好,有利於做好宣傳,讓百姓認識到敵人的本質。
周師長,為何要這樣呢?鄭彥青說,我們的力量足以一舉消滅這些敵人,就算他是縣民團派來的,該咋的?我建議,還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消滅掉,因為已經確定是敵人,不存在誤傷問題,就應該果斷。
這個事情,我也考慮了,但是,我總認為裡麵有蹊蹺,周維炯說,我們討論半天,各種情況也都想到了,但是,還有一種情況冇想到。
什麼情況?
我不是不敢說,也不是認為荒唐,我是認為,我們現在還冇有想好對策,最起碼對地形呀以及內部的情況冇有偵察清楚,周維炯說,要是她的話,再讓她逃跑,就可惜了。
誰?鄭彥青也似乎想到了,看著周維炯說,你是說黃玉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