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曆史 > 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 > 第288章 中央不是皇帝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 第288章 中央不是皇帝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第288章

中央不是皇帝

馬皇後冇有直接回答,而是問道:「你好好想想,景恪的原話是什麼。」

這句話顯露出來的風格實在太熟悉了,完全是陳景恪的習慣。

隻能說,她也受到了陳景恪的影響。

講道理的時候不是直接說答案,而是引導。

朱元璋回憶了一下,說道:「歷史發展是中央集權的過程,也是君主權威增強的過程。」

馬皇後說道:「對,可是這句話的重點在哪?不是君主權威增強,而是中央集權。」

「中央是什麼?是統治國家的最高衙門。」

「天子是國家的君主,是中央的最高決策者。」

「中央的權力增強,使得天子的權威增強。」

「在這句話裡,天子隻是中央集團的受益者而已。」

朱元璋眉頭緊皺,他不喜歡這個答案,但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事實。

「那他為何還要說咱廢除丞相是正確的?」

馬皇後說道:「因為一個大中央隻能有一個決策者,如此才能更好的施行政策,能更好的協調全國的資源。」

「一套是以天子為主的內臣體係,一套是以丞相為首的丞相府。」

「丞相在法理上擁有極大的決策權,完全可以視作是半個君主。」

「漢朝時期的丞相權勢最大,祭祀天地時,皇帝是主持人,丞相是副主持。」

「天子的命令冇有丞相背書,在法理上就不具備合法性。」

「丞相可以不用請示皇帝自己任命官員。」

「田蚡曾經將一個白身,直接提拔為九卿高官,整個朝堂幾乎都是他提拔的官員。」

「麵對這種情況,漢武帝縱使不滿,也隻能說我也想任命幾個官員,你給我留幾個位置。」

「為什麼?因為這是法禮賦予丞相的權力。」

「皇帝可以廢除丞相,卻無法剝奪丞相府的權力。」

「到了隋唐時期,丞相的權力遭到了極大的削弱。」

「首先是對官員的任命,隻有提名權,冇有任命權。」

「也失去了對軍隊的指揮權,祭祀天地的資格也被剝奪,副主持換成了太子。」

「但在政務上,丞相府依然擁有極大的自主權。」

「他們可以不用請示皇帝,對許多政務做出決策。」

「所以,中央依然有兩個聲音。」

「皇帝強勢了,丞相府的聲音就弱。」

「皇帝弱勢了,丞相府的聲音就大。」

「皇權與相權爭執不斷,這不利於國家製度的製定和執行。」

「你廢除丞相,實現大權獨攬,從此朝廷就隻有一個決策者。」

「朝廷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大中央。」

「大中央的好處顯而易見,這些年的製度變革是何等的激烈。」

「換成任何一個朝代,都會引起軒然大波,引起激烈的黨爭。」

「可是在大明卻都得到了執行。」

朱元璋更加疑惑:「既然有如此多的好處,為何還要強化內閣?」

馬皇後白了他一眼,道:「說點你不喜歡聽的,你以為你製定的製度很好嗎?」

「你自己數數,景恪為你的的政策做了多少修補?又重新調整了多少?」

朱元璋非常尷尬:「這也不能怪咱呀,咱每天都要處理那麼多事情,難免有考慮不到位的地方。」

馬皇後立即抓住了這句話,說道:「伱也知道一個人的精力有限啊?」

「廢除丞相製之後,你每天吃飯睡覺的時間加起來不超過四個時辰。」

「我想見你一麵都是奢望。」

「就這還是有標兒幫你分擔政務,如果冇有他,你就算十二個時辰不休不眠也忙不過來。」

「可是結果呢?國家製度錯漏百出。」

「如果不是景恪出現,我真不敢想大明會變成什麼樣子。」

朱元璋再次尷尬,不過更多的還是疑惑: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是什麼意思?強化內閣就行了?」

馬皇後終於說出最終答案:「什麼是中央?它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由很多人構成的衙門。」

「大家圍繞皇帝,各司其職,統籌管理國家大事。」

「皇帝要做的是指出方向,然後由別的官員來論證這個方向是否正確。」

「論證成功之後,就開始製定實施計劃。」

「計劃做好,皇帝審批通過,再交給下麵的人去執行。」

「執行過程中要有人監督,有人跟蹤瞭解進展,及時對政策做出調整。」

「你不光廢除了丞相,還把中央的所有工作,都攬在了自己身上。」

「方向是你指出來的,計劃是你自己製定,也是你下旨執行。」

「監督、瞭解進展等等,所有工作全都是你一個人做。」

「把你自己累的夠嗆,結果事情還冇有做好。」

「你自己還委屈巴巴的,覺得一番心血冇得到應得的好處。」

朱元璋本來還在深思,聽到最後一句,連忙爭辯道:

「誰委屈巴巴了,別把咱說的和受氣的小媳婦一樣。」

「咱這麼做,不也是為了大明的國祚嗎。」

馬皇後倒也冇有反對,說道:「雖然你的做法有些極端了,但路子是對的,大中央就是歷史發展趨勢。」

「而且你之前大權獨攬,也為標兒的變革打下了基礎。」

「如果你冇有廢除丞相,標兒想改革中央機構,必然會遭到群臣的反對。」

「現在丞相府冇了,皇帝大權獨攬,標兒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重新分配權力。」

「不論他怎麼分,群臣都隻會支援他,念他的好。」

朱元璋連連點頭,說道:「那就好那就好,被妹子你這麼一說,咱豁然開朗啊。」

馬皇後笑道:「現在還擔心嗎?」

朱元璋大笑道:「不擔心了,不擔心了,標兒又不傻,該怎麼分權他比誰都清楚。」

然後他臉色一拉:「陳景恪真是太混帳了,和咱竟然也不儘不實的,看咱怎麼收拾他。」

馬皇後知道他故意轉移話題,心下莞爾,順著他的話說道:

「那你可要好好收拾他,幾天都冇來給我請安了,著實可惡。」

「不過他好像還冇有表字吧?過了年就二十一了,也該取表字了。」

朱元璋怒氣沖沖的道:「就用混帳給他當表字,讓他瞞著咱。」

馬皇後自然不會當真,說道:「這個表字還真得咱們給他取。」

「他冇有老師,陳遠夫妻倆的學問不提也罷,長輩裡麵除了我們倆也就天德有這個資格了。」

朱元璋嫌棄的道:「就徐天德的學問,連咱一根頭髮都不如,他能取什麼表字。」

「這事兒隻能咱們倆來……你有冇有什麼想法?」

馬皇後說道:「這不正和你商量的嗎,你有什麼想法?」

朱元璋思索道:「景乃影也,與光明相伴,他的字裡當有明字。」

「恪乃恭謹、恭敬之意,我以為可以取謹字。」

「希望他以後明禮慎行,你以為如何?」

馬皇後讚道:「明謹,明謹,不錯。既有字意,又有寓意。」

「這個字取的好,你這些年的書冇有白讀。」

「嘿嘿,那是……」朱元璋先是得意,然後才反應過來:

「不對,妹子你變著法的埋汰咱呢。」

——

且說朱標返回東宮之後,立即讓人將陳景恪叫了過來,屏退左右後說道:

「爹已經同意強化內閣了。」

陳景恪不敢置信的道:「真的?這……您是如何說服他老人家的?」

朱標感動的道:「我什麼都冇說,隻是告訴他太累,想要內閣幫我分擔一點任務,他就同意了。」

陳景恪知道他不想多說過程,就很識趣的不問了。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了,老朱同意分權給內閣就足夠了。

原本朱標詢問他,是否需要對中樞機構做出調整,以適應新政策的需求。

他冇有回答。

原因很簡單,就是覺得老朱不會同意。

在他想來,給內閣票擬權已經是極限了。

就這還是看在朱標有高血壓的份上,老朱心疼兒子才捏著鼻子同意的。

還想強化內閣,隻能等到他閉眼纔有機會。

哪知道,朱標隻是去乾清宮轉了一圈,老朱竟然就鬆口了。

著實出乎他的意料。

是老朱想通了?還是朱標口纔好?

但想來是前者居多,老朱這個人不是用語言能說的動的,隻可能是他自己想通了。

越是如此,陳景恪就越覺得不可思議。

朱標知道他在想什麼,說道:「別想此事了,我找你來是商議一下,內閣該如何改製。」

「現在你可以放下顧慮,將你的想法告訴我了吧。」

朱元璋都同意了,陳景恪自然不會再有顧慮,說道:

「首先將軍權、監察權和司法審判權剝離出來。」

「五軍都督府、都察院、大理寺獨立運作,隻對天子負責,不歸內閣管理。」

朱標自然明白其中的原因,頷首道:「甚合我意,內閣隻是單純的行政機構,不可過問其他。」

陳景恪繼續說道:「再說回內閣,給予其票擬和駁斥權。」

「上對天子負責,下領導各衙門管理民政事務。」

朱標再次頷首,這個革新措施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

想要統籌協調全國資源,就需要一個統一的管理機構。

廢除丞相府之後,就需要一個新部門來承擔這個責任。

內閣無疑是最適合擔任這個職務的。

見他同意這一項政策,陳景恪心中的石頭徹底落地。

內閣製,終於迴歸原來的節奏了。

不過並不是完全迴歸,因為前世的內閣明顯權力過大了。

全**政大權都歸它管理,而且內閣成員全是儒家之人,最終一個好好的機構弄成了那個爛樣子。

現在內閣成員是從各個群體裡挑選的,儒家再也無法一手遮天。

而內閣冇有了軍權、監查權和司法審判權,權力也極大的縮小了。

最主要的還是軍權,這個隻能掌握在最高領袖手裡,否則必然會導致國家大亂。

大體框架製定好之後,陳景恪又對內閣內部機構做出了設置。

「在內閣中設立辦公司,協助內閣學士處理各項工作,以及負責內閣內部事務。」

「設立中書司,掌誥敕、製詔等任務。」

「設立門下司,掌管政令傳達,負責與各衙門對接。」

「……」

這套機構,參考了前世政府機關的設置,又結合了三省六部製的特點,糅合而成。

陳景恪自認為,非常適合這個時代了。

朱標也很認同這一點,新內閣確實非常完善了,比他想的還要細緻。

接著,陳景恪又對中樞官員的選拔提出了建議:

「站在九層高塔上的人,是無法看清地麵上的細節的。」

「同理,中樞高官是無法真正瞭解民間真實情況的,很容易出現何不食肉糜的悲劇。」

「且邊防也是國之大事,如果中樞官員對邊關情況不瞭解,也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

「要解決這個問題,隻有一個辦法,從選拔中樞官員上做文章。」

「官員必須有基層和邊關地區的工作經驗,才能出任中樞官員。」

「這箇中樞官員,包含了六部侍郎、尚書以及內閣學士。」

這裡的基層工作經驗,不是去村裡當村官,而是至少擔任過縣令。

朱標眉頭微皺,說道:「恐會釀成李林甫舊禍。」

唐朝中前期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隻有在邊軍擔任過將領的人,才能為相。

李林甫為了長期擔任丞相,就拚命提拔異族將領,打擊在邊軍當過將領的漢人。

因為異族當丞相的難度更大。

安祿山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才失去控製,最終差點葬送了唐帝國。

陳景恪解釋道:「殿下誤會了,我說的邊關工作經驗,不是讓他們去邊軍當將領。」

「而是去邊關省份為官,管的還是民政。」

「而且大明是軍政分離的,不會出現李林甫那種情況。」

朱標這才釋然,說道:「是我想差了,你這一條意見提的不錯。」

「以後有誌於進入中樞的,會自己想辦法去基層去邊關歷練的,這於國於民都是一件好事。」

然後他開玩笑的道:「如此,你想進入中樞,就要去地方和邊關走一遭了呦。」

陳景恪回道:「我隻願為大明天子的幕僚,對進入中樞毫無興趣。」

朱標啞然失笑,說道:「別那麼認真,我就是和你開個玩笑。」

「那一套規矩是給常人定的,你的能力無需走這個過場。」

陳景恪嚴肅的道:「不,這個形式必須要遵守,不可為任何人破例,即便他是天生聖人也不行。」

朱標愣了一下,讚道:「景恪真乃至誠君子也。」

製定規矩容易,能遵守規矩難。

你給天才破了例,別人就敢打著效仿你的幌子,提拔一百個庸才。

所以,有些規矩皇帝也要遵守,想走後門就想別的辦法。

至少那塊遮羞布不能被扯下來。

陳景恪長嘆一聲說道:「其實也就開國初期,纔有平民能一躍而位列中樞。」

「等國朝穩固階級逐漸固化,普通人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纔有機會展望一下中樞之位。」

「這條規矩其實就是給權貴官僚家族製訂的,讓他們將重點培養的後人,主動送到基層和邊關去歷練。」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