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曆史 > 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 > 第378章 朱樉太卑鄙啦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 第378章 朱樉太卑鄙啦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經過幾個月的準備,銅字模終於打造好,覆蓋主要城市的運輸線路也初步鋪設完成。

大明第一份報紙在千呼萬喚中走下了印刷台。

朱雄英和陳景恪兩人,一起出席了這重要的時刻。

拿起一份散發著油墨香味的報紙,陳景恪心中感慨萬千。

又一樣前世常見的東西,被弄出來了。

朱雄英就冇有那麽多悲春傷秋了,他也拿起一份翻看起來。

因為是週報,所以量是非常足的,共計有十大張紙的內容。

第一篇文章是介紹週報的性質的,末尾是一份征稿通知。

所有人都可以給週報投稿,會有專門的人員進行審稿,被選中就可以免費在報紙上刊登。

還特意強調,是免費刊登,不要投稿人一文錢。

投稿人隻需要自付郵費,把文章寄過來就可以了。

這要是放在前世,絕對會被唾沫噴死。

咋,刊登我們的文章,不給我們稿費,還想讓我們出錢?

然而,在這個時代,這就是妥妥的良心。

要知道,在這個年代出書,基本都是自費。

賺不賺錢反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作品能發表,能被更多人看到,能揚名天下。

當然,也有人為了賺錢寫書,為數還不少。

隻是這種人要麽是名士大儒,寫出來的文章水平很高,大家爭相傳閱。

要麽就是一些文人,匿名寫一些上不得檯麵的玩意。

比如某瓶梅。

不論多少人吹捧這本書,都無法掩蓋一個現實,它的作者不敢署真正的名字。

現在有一個麵向全國的平台,願意刊載你的文章,不收你的錢就已經是大善人了,你還好意思要潤筆費?

陳景恪自然知道前世的規矩,可前世是前世,現在是現在。

他並冇有生搬硬套前世的規矩。

不收投稿人的錢,已經是他有良心了。

話說回來,如果真發稿費,反而不方便投稿。

在冇有銀行轉賬的年代,如何給外地投稿人付款就成了問題。

通過信封郵寄?

別鬨了,那是嫌信丟的不夠多。

所以,不收費方便你我他。

第二篇文章是摘錄老朱對吏治的看法,突出一個殺氣騰騰。

第三篇是朱標寫的,對新政的態度。說白了就是表決心,堅持新政一百年不變。

第四篇是朱雄英的,回顧了過往的曆史,然後展望未來,構建一個大一統的大華夏政權。

第五篇就是陳景恪的,標題為大同世界。

詳細闡述了大同世界的構想,並公佈了一個標準。

物資充沛、精神富足、人人平等、法治文明等等。

在大同思想這本書裏,他對大同世界的描述是人人如龍。

但這個改變太寬泛了,單拎出來還是需要具體一點才更容易讓人理解。

然後他還逐條講解了這些標準,物資充沛包括衣食住行、醫療等方麵。

人人有住房、有衣穿、有工作、能吃飽喝好,生病了能得到及時醫治等等。

精神富足,往小了說是人人能享受音樂、舞蹈、書籍,往大了說都能獲得尊重。

他重點解釋的是人人平等這個概念。

重點依據是道德經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在天地眼中,萬物都是芻狗。

既然都是芻狗那大家都是一樣的,是平等的。

還有佛家的眾生平等,同樣蘊含著人人平等的思想。

將人劃分成三六九等,那是某些人的自私自利之舉,是違背天理的。

所以,一個真正的大同世界,是冇有壓迫剝削,人人平等的世界。

如此才符合天道倫常。

關於法治文明,他將前世的刑罰基本原則,也就是:

罪刑法定、刑罰麵前人人平等、罪責刑相適應等拿了過來。

並延伸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等觀點。

論證也很簡單,自古以來就在追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還將曆史上有名的那些強項令給列舉出來,作為證據。

以此來說明,古人早就注意到這一點了,也一直在追求法治文明。

隻不過阻力太大,一直未能成功。

……

後麵他筆鋒一轉,承認大同世界很難達成。

但不能因為做不到就不去做。

正如那些先賢一樣,他們的道德之高,正常人幾乎無法達到。

難道就因為無法達到,我們就不歌頌不追求了嗎?

這些孤獨的道德標準,在告訴我們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

大同世界也是一樣的。

雖然它很難達成,但有一個正確的目標,我們才能知道該如何治理國家,如何引領華夏走向繁榮富強。

這篇文章,陳景恪已經很收著寫了。冇有抨擊任何思想,連影射都冇有。

隻是單純的描繪了自己心目中的完美世界,並用諸子百家,以及古之先賢的事跡做為論證。

告訴世人自己不是胡謅的,而是根據先賢思想事跡推導出來的。

並且還承認無法達成,隻是希望能給為政者提供一個參考。

確保不會引起世人的反感和抨擊,更是為了避免過早刺激到理學。

他希望能藉助這一篇文章,引導世人來思考,大家需要的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世界。

如果接下來有相關的投稿,他會利用自己的特權,挑選幾篇刊登出來。

如果冇有相關投稿,他就化名寫幾篇刊登。

以此來引導更多人蔘與進來。

等到參與的人多了,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人多了。

他再推出大同思想。

到那個時候,即便對大同思想不認可的人,也會忍不住來翻閱。

隻要他們願意翻閱,就足夠了。

理論成熟、論據完善的大同思想,會給他們深深的上一堂課。

這就是陳景恪的計劃,堪稱四兩撥千斤。

方孝孺與人肉搏完全不同。

當然,陳景恪也冇忘記方孝孺。

這份報紙上麵,刊登了好幾篇唯物論的文章。

這是朝廷舉辦的期刊,此舉可以說將朝廷對唯物學的態度,明明白白的擺在大家的麵前。

而朝廷的態度,最能左右讀書人的選擇。

畢竟讀書就是為了做官,自然是學習朝廷支援的學問,才能更好的做官。

當年漢武帝並冇有禁絕百家,他隻是給儒家開了後門,允許儒生優先出仕。

然後諸子百家就紛紛消亡了。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文章,滿滿噹噹的寫滿了十大張紙。

大致翻看了一下內容,陳景恪就問出了一個核心問題:

“成本如何?”

解縉回道:“第一期總共刊印了五千份,成本在四十五文左右。”

陳景恪眉頭微皺:“貴,太貴了。”

解縉反駁道:“已經很便宜了,同等內容的書籍,要好幾百文錢。”

陳景恪說道:“但書籍隻需要買一本就可以了,週報要經常買。”

“四十五文看起來比書便宜,但一年算下來價格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起的。”

解縉無奈的道:“已經將成本壓縮到最低了,再便宜就賠錢了。”

陳景恪摸了摸手中的報紙,說道:“這個紙質量太好了,換成草紙。”

解縉驚訝的道:“啊?這……草紙質量太差了,怎麽能用來印書呢。”

陳景恪解釋道:“報紙的特點就是向讀者傳遞最新訊息,並不是讓他們拿回家當經典進行研究的。”

“看完就扔,纔是常態。”

“所以完全冇必要用這麽好的紙張,質量稍微好一點的草紙足以。”

其實前世的報刊雜誌,都是這種思路。

用的都是低品質的紙,就為了降低成本。

當然,一些珍藏版的特殊期刊除外。

還有些主打所謂高階的期刊,也會弄各種噱頭炒作,維持高價割韭菜。

但這些都不是正常報刊了,不具有借鑒性。

正常的報刊,都會用低質紙壓縮成本。

這時朱雄英也認同的道:“我認為陳伴讀所言甚是……”

“報紙的目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向讀者傳遞最新訊息……”

“隻要做到這一點就足夠了,別的不需要考慮。”

“況且,報紙刊載的內容如此廣泛,讀者不可能每一篇都喜歡,大多其實都是看完就扔了。”

“如果他們特別喜歡哪一篇,可以剪下來夾在書頁裏儲存,或者乾脆抄錄下來。”

見太子都開了口,而且說的確實有道理,解縉也隻能答應下來。

然後重新計算成本,價格直接壓低了一半還多,隻需要二十文就能買一份。

陳景恪依然不滿意。

各個方麵壓縮成本,並將第一期的印刷量提高到了六萬份,終於將售價壓低到了十文錢。

這個價格不算便宜,相當於一名普通勞工大半天的工資。

但基本已經是極限,冇有什麽壓縮的空間了,陳景恪也冇有再強求。

這個年頭讀書人大多都不缺錢,對他們來說這個價格完全可以說很便宜了。

全年買下來,也才五百多文而已。

解縉又提出了另外一個擔憂,六萬份是不是太多了?

陳景恪告訴他,完全是多慮了。

大明識字的人超過五百萬,六萬份報紙輕鬆就能消化掉。

而且這個時代資訊傳播速度很慢,渠道也很狹窄。

一年前發生的事情,在某些偏僻的地方,可能還是新聞。

所以不用擔心報紙過期什麽的。

除了那幾個大城市,壓根就冇有過期這一說,早晚都能賣出去。

——

倆人剛把報紙的事情處理完,還冇走出大門,就見一內侍急匆匆跑來。

太上皇和太後回來了,請太子和陳伴讀即刻去乾清宮見駕。

兩人互相看了一眼,都意識到情況不對。

老朱和馬娘娘這次出巡,雖然大多數時候都是微服私訪,可一直在向洛陽通報行蹤。

更何況是回京這麽大的事情,正常來說就算不是大張旗鼓,也應該事先告知。

這邊纔好做迎接的準備之類的。

可現在他們竟然冇有任何通知,突兀的就回來了。

而且一回來就緊急召見二人,很顯然是出了什麽事情。

可是,又能出什麽事情?難道是馬娘娘舊疾複發?

兩人也不敢多耽擱,立即趕往乾清宮。

到了大殿,發現朱元璋、馬娘娘都好好的坐在那裏,正和朱標有說有笑的談話。

兩人心中都鬆了口氣,這才上前行禮。

老頭老太太許久冇見孫子,那自然是少不了一番噓寒問暖。

過了好一會兒才談起正事。

“有商人在南洋東南發現了一座島嶼,非常的大。”

“他們沿著海岸線行走了五六天,都冇有看到儘頭……”

“咱已經派人去哪裏打探情況,這次回來是商量一個章程出來……”

聽著老朱的介紹,朱標和朱雄英表情越來越凝重。

這一切要是真的,那這座島嶼可就不一般了。

就算不是全新的大陸,也是一座巨型島嶼,值得朝廷慎重對待。

陳景恪則是心中一動,莫非是澳洲?

馬娘娘一直在留意他的表情,見此露出果然如此的樣子:

“景恪,你是不是知道那是什麽地方?”

朱元璋三人都向他看來。

陳景恪心下無奈,馬娘娘實在太聰明瞭,在她麵前真是一點異常都不能露出來。

大腦急速轉動,很快就有了說辭:

“陛下可還記得,我曾經看過一本遊記。”

朱元璋點點頭,這事兒他自然記得。

陳景恪剛入宮的時候,曾經說他看過一本遊記,上麵記錄了從高麗到日本,再到南洋的航線。

大明初步探索海洋,就是從這本傳說中的遊記開始的。

“那本遊記裏,提到過那個大島?”

陳景恪用不確定的語氣說道:“那本書裏說崖州去東南萬裏,有一大洲名為炎洲。”

“他們曾經去尋找過,隻是因為船小物資有限未能到達,還對此表示了深深的遺憾。”

“等等……”老朱疑惑的道:“炎洲?十洲三島裏的炎洲?”

十洲三島是華夏神話傳說裏的東西,三島就是方丈、蓬萊、崑崙。

十洲就是十個大洲,炎洲是傳說裏位於南海的一座大洲。

澳洲是西方人取的名字,都穿越了陳景恪自然不會再用。

那塊大陸氣候確實偏炎熱,又多荒漠,叫炎洲名副其實。

陳景恪搖搖頭,說道:“不知道,書中說有商人遭遇風暴偏離航線,到達過那裏。”

“最開始那些商人也以為是一座島嶼,經過仔細勘察才發現,這是一座大陸。”

“其大小應該與北宋的疆域差不多。”

“隻是那座島嶼無比的炎熱,缺水多荒漠,隻有西南和東南兩個角上有草原森林。”

“於是那些商人就為這裏命名炎洲。”

“對了,據書上所說,炎洲之上有很多奇特的動物,不為他處所有。”

“比如,有嘴巴和鴨子嘴巴一樣的小獸,卵生卻以母乳哺育幼獸。”

“還有很多動物,肚子上長有口袋,它們會把幼獸放在口袋裏哺育長大。”

朱元璋、馬娘娘四人越聽越覺得玄乎,什麽長著鴨子嘴的小獸,卵生還吃奶?

還什麽肚子上長口袋的野獸……

這不是扯淡嗎?

但越是如此,他們反而更加相信了陳景恪的話。

傳聞嗎,懂的都懂,自然是越傳越玄乎。

朱雄英追問道:“後來呢,那些商人回來之後冇有上報朝廷嗎?為何後來再無聲息了?”

陳景恪搖搖頭,說道:“不知道,那本遊記裏冇有寫。隻說他們也是道聽途說的,不知真假。”

朱標卻若有所思的道:“我猜,他們回來說了,應當是冇有人相信。”

“且島上蠻夷貧困冇有貿易價值,那些商人也就冇有再去,此事也就成了傳說。”

陳景恪補充了一句:“遊記的主人也認為,應當是商人胡說,我當時也冇放在心上。”

“方纔陛下提起有人在東南發現了大島,我才陡然想起此事。”

這個解釋就合情合理了,至少朱元璋四人冇有再追問,而是選擇了相信。

老朱表情既興奮又凝重,說道:“如果傳言為真,那裏真的是一塊不亞於大明的大陸……”

朱雄英亢奮的接話道:“那真是天佑我大明啊。”

(本章完)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