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道察院 第10章 洪武道錄
-
青田難掩興奮,繼續說道:“茅山上清一脈的祖師,名叫魏華存,自稱是受了三茅真君的道法傳承。”
“這三茅真君,即為漢代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傳聞長兄茅盈得神人傳授《玉佩金鐺之道》與《太極玄真之經》,就此踏上超凡之路,帶領茅固、茅衷,一併得道成仙。”
“他們三人登仙之地,是位於這八公山中的一處神秘所在。魏華存在其手寫的《上清大洞真經》裡,談及此地,稱其為‘茅仙洞’。千年間無人尋得!如今,竟讓你我,誤打誤撞尋得這傳說之地!”
“玉佩?金鐺?”李靖安敏銳地捕捉到這個兩個詞,遲疑片刻,自袖中掏出玉佩與金鐺。
青田打眼一看,更加篤定:“這就對了!此處果然是傳說中的茅仙洞!那,此牆之上的兩部秘法,必是傳說中《玉佩金鐺之道》與《太極玄真之經》!難怪……難怪如此玄妙……”
李靖安並冇有他這麼興奮,聽見青田說這茅家三兄弟,竟是靠這兩本書就可修煉成仙,便忍不住問道:“這道門之中,果真有人修煉成仙嗎?”
青田回過神來,清清嗓子,道:“無論是正統史冊,還是道家典籍,先賢成仙之事,多是眾說紛紜,無從查考。不過,這兩千多年來,修仙問道之路卻是前赴後繼!”
隨後,青田便將曆史上若真若假的修仙煉道之事娓娓道來。
修仙溯源,最早乃是黃帝問道廣成子,了悟大道、乘龍飛昇。
春秋戰國時期,《山海經》《楚辭》中也有仙人記載,老莊道家思想,則為修仙學說築牢了哲學根基,更有一位先秦異士留下“修仙九境”的境界劃分理論,即藏精、化炁、凝丹、淬神、雙命、洞虛、合道、人仙、天神境。但彼時的修仙之法,多為師徒、家族秘授,修行者十分稀少。
秦至西漢,修仙者多是王皇貴胄,他們對“飛昇成仙”與“不死藥”的追求幾近癲狂。諸如,秦始皇遣徐福出海求仙,淮南王劉安與八位煉丹方士於壽春北山(今八公山)白日飛昇。
東漢順帝之時,祖天師張道陵入蜀傳道,創立道教,修仙理論自此發展,更奠定了道門“濟世助人”的基本思想。
此後1200年間,修仙理論演化為外丹術、內丹術。
外丹術,即服食丹藥,演化外物進行修煉,在隋唐之前為主流,代表人物有魏伯陽、葛洪、孫思邈等人,代表典籍有《周易參通契》《抱樸子》《千金翼方》等。
內丹術,則以自身為“爐鼎”,通達內我進行修煉,在宋元時期為主流,代表人物有張伯端、呂洞賓、王重陽等人,代表典籍有《悟真篇》《鐘呂傳道集》《清淨經》等。
然則,理論皆為實用,道門大能多為內外丹術兼修,他們以此為基,衍生出諸多道術神通,正可謂——仙未得、術先成。
洪武元年,大明朝廷為了加強管理,邀正一道龍虎山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全真教大宗師張誌瑾和諸多道派魁首、高道入京,編撰了一本《洪武道錄》。
該錄延續了先秦關於“修仙九境”的理論,設定了“修道七境”,歸納了每一境內外丹術相輔相成之處,為後來道律修訂、道察院執法、道錄司管理奠定基礎。
修道7境,共58字批語。
1藏精境:武道無止,固精存身。
2化炁境:穴開氣入,周天化炁。
3凝丹境:內凝金丹,外煉本命。
4淬神境:內存神思,外驅法器。
5雙命境:內生元嬰,外演炁甲。
6洞虛境:內開洞府,外禦五行。
7合道境:掌天地規則,合自然之道。
值得玩味的是,《洪武道錄》認為顓頊帝“絕地天通”後,世人已無法修煉成仙,故而減去最後兩境。
最終將前人探尋修仙之路的修煉之法徹底定義為“修道”,或是“修真”,而非“修仙”,斬斷了道門中人“成仙”的慾念。
“人間並無仙途,唯有大道,願與諸君通行!”
這是《洪武道錄》最後的一句話,意在警醒後世修煉之人,切勿執念成仙,安心修道,道法自然!
最後,青田帶著總結的語氣說道:“修仙雖成虛妄,但修煉道法、掌握詭秘道術、驅使神兵利器,卻是實實在在的。然從古至今,能越過跨過門檻,進入化炁境的已是萬不足一,李居士如今得到這茅仙洞的機緣,踏入修行之路,真是一番大造化。”
李靖安聽完這些,不禁想起,史書之上,關於道門的記載都十分晦澀,似刻意隱瞞某種真相。
如果,這真相就是——人是可以通過修道擁有詭異神通!那麼曆史上諸多軼事傳聞和超自然現象就變得十分合理。
更何況,自已這一日之間,從接受符籙殺人、道法存在,到見識屍l複活、張宇清施法,再到誤入秘境,親身感受靈氣入l,已經對道法道術有了極為清晰的感知和實踐……
先前,那些許不真實感,也蕩然無存!
這“得道成仙”或為妄想,“修道得術”當非虛妄!
念及此,李靖安不禁問道:“那該如何修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