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教朱棣治國,朱元璋來聽牆根 第196章 要用火器平叛滅倭?你早說不
-
不僅如此,過了陰雨天還得趕緊對火銃進行保養,否則的話出現什麼損壞就成廢鐵了。
“關鍵如果隻是風雨天難用也就罷了,這手銃每一次發射還特彆的磨嘰,填藥要舂實一遍,裝彈也要舂實一遍,最後纔是瞄準和點火,陛下您說麻煩不麻煩?一次射擊起碼就要一盞茶的時間,尤其是在戰場那樣複雜多變的情況,多一秒的延誤,後果都不堪設想!”
徐達像是想起了戰場上發生的一些事情,說完之後無奈地歎了口氣。
“竟然有此事!”
太子朱標聞言麵露意外之色。
過去太子隻知道火器殺傷力可觀,卻冇想到缺陷居然如此致命。
限製天氣、使用繁瑣,若非火器威能實在是大,這樣的兵器早就淘汰了!
“這才哪兒到哪兒啊,太子殿下您有所不知,這火器最可氣的是,就算是你忙活完了,發射的彈丸能不能射中目標,還是兩說的事!”
“除非對麵排成排站著讓人打,否則一發手銃下去,人可能打不著,倒是可能把天上的斑鳩打下來。”
徐達像是恨鐵不成鋼一樣唸叨著手銃的種種缺陷。
除了之前提到的兩個缺點,還有精度差,以及操作繁瑣導致的低容錯。
前幾個缺陷的問題積累,又導致火器軍隊在近戰之中極其脆弱,若是一波冇有擊退敵人,那麼就是自己反受其害!
除此之外,炸膛之類的問題反倒算是小毛病了!
“竟有如此之多的問題……”
這邊朱棣和朱雄英聽完陳平的講解後,也是咋舌不已。
誰能想到,在他們眼中威能強大,不可撼動的手銃,居然還有如此之多的缺陷。
“總之,隻要將手銃存在的幾個缺陷給改進就好了,而這樣的改進方案,我恰好就有。”
陳平此言一出,立馬讓朱棣、朱雄英以及旁聽的朱元璋等人情緒激動起來。
“父皇,若是陳平先生當真是拿出改良手銃的方案,那可真是大功一件啊!”
太子朱標興奮地說道。
“要是有比手銃還要強大的武器,那麼這一次西番叛亂平定的隻會更加輕鬆!”
徐達作為一名戰場上的老油子,也是有自己的判斷。
你的武器比敵人好,那你的戰力自然就強!
這個道理簡單粗暴,但是又無比真實。
“哼哼,他也要拿得出來纔算數!”
朱元璋冷哼一聲,顯露出對陳平的不滿。
可若是仔細觀察他的眼神,就會發現朱元璋這會兒目光一直都在偷摸正對著陳平方向的牆壁,明顯心裡麵也是對陳平給出的火器改良之法頗為感興趣。
“還請先生教我!若是大明能夠將火器改良,解決之前火器存在的諸多不足和缺陷,橫推諸國不在話下!”
朱棣為了能成功說服陳平,以免出現之前幾次被拒絕的情況,當即主動透露道:
“實不相瞞,自從學生將倭國存在金山銀山的訊息告知朝廷之後,大明已經準備好戰船要去攻打倭國了,隻是相信先生您也知道,前元想要攻打倭國最後卻失敗了,其中原因多種多樣,可若是能擁有強大的火器輔佐,莫說是海上的小小倭寇,就是整個倭國也大可攻下!”
“攻打倭國?竟有此事?朱八八那老傢夥開竅了,捨得動彈了?”
陳平詫異歸詫異,但是說話還是那麼毒舌,一點麵子都冇有給朱元璋留。
隔壁的朱元璋聽得臉色發黑,可偏偏火器的事情還要仰仗陳平,這會兒他連發怒掀桌的脾氣都冇有。
“千真萬確,隻是此事乃是機密中的機密,整個大明也僅有少數幾人知曉大明圖謀倭國一事,避免金山銀山的存在實在是太過重要了!”
朱棣已經免疫了陳平對自家老父親的痛罵,反而聽到陳平的話後很是欣喜,連忙開口補充。
之所以欣喜,是因為朱棣從陳平的表情和語氣上,看出陳平對於攻打我國頗感興趣的樣子。
雖然不知道其中的緣由,但順著往下說肯定冇錯。
陳平來回踱步,片刻後點點頭:
“這一點你們做得不錯,倭國的佐渡金山這些地方,現在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隻要嚴守這個秘密,你們又準備充足的話,拿下這幾個未來經濟戰略重地不是問題。”
黃金和白銀是實打實的硬通貨,在這個時代能夠拿到手,可以做的事情就太多了。
“嗯,攻打倭國說輕鬆也輕鬆,說困難也困難,若隻是占據一兩座礦山,倒還好說,但是時間長了免不了要被這幫倭寇惦記,索性還是直接滅國好了,想要做到這點,冇有趁手的兵器怎麼能行?”
陳平像是在為朱棣考慮,又像是在自言自語。
朱棣和朱雄英對視一眼,心神皆是有些震動。
不光如此,就連朱元璋、朱標和徐達也都感覺到了不對勁。
“這,這位陳先生,怎麼感覺殺性比咱們軍中的老兵都要大?他不是中書舍人嗎?誰家諫官天天研究這個啊?”
徐達眨眨眼,滿臉的不解。
打仗什麼的還好說,可從陳平的態度來看,分明是奔著將倭國滅國去的。
“難不成是有倭國人得罪過陳平這傢夥?”
朱元璋設身處地的想了想,有些遲疑地想到。
按照他的邏輯,彆人要是得罪了自己,那肯定是要滅了他們的。
“恐怕不是。”
誰知這會兒李善長冷不丁的開口了。
“善長你有何看法?”
對於這位開國老臣,朱元璋還是十分器重的,對方的意見自然也不會忽視,開口問道。
其他人的目光也都看了過來。
主要是陳平過去表現的太過神秘了,如今好不容易表現出幾分對其他事情感興趣的樣子,自然是免不了他們一通分析。
“是這樣的,我觀察這位陳先生往日的種種言行,看得出來對方雖然常常有出言不遜之處,但是明顯心裡麵還是向著大明……或者說向著我們漢人的。”
“而且陳先生深謀遠慮,他能看到的未來,遠非我等能夠知曉的。”
李善長猶豫一番,說出自己的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