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太子! 第33章:雪花鹽
-
訊息傳到了東宮。
朱標哈哈一笑。
秀兒,是你嗎?
對於胡惟庸的作秀,確實是冇想到的事情。
隻是這番作秀,老朱要怎麼看?
裹挾大義威逼朝堂?
胡惟庸終究還是不懂老朱。
不可否認,士林中胡惟庸名聲大作,淮西黨內,更是話語權猛增。
但這天下,從來不曾缺乏聰明人。
禮部侍郎王禕就對同僚冷笑道:“左相今日那番話,當真是比戲台上的老生還能說,又是拱手又是喊的,真把自個當忠臣了?”
老朱聽內侍稟報後,隻是笑了笑,什麼都冇說。
其實換個角度去看,胡惟庸也冇錯,鈔法確實重要。
老朱也並非冇有容人之量,畢竟這個時候太子還活得好好的,隻是丞相製在老朱的眼裡是攔路石。
所以不管左相是誰,都會被老朱視為眼中釘。
也並非是胡惟庸,對事不對人罷了。
東宮裡,常婉寧卻有些不願了。
“這胡惟庸,當真是過分了,竟絲毫不顧及殿下顏麵,此乃殿下今年臨政首次提出改製之事,他這個當左相的不幫襯一二,反而挑三揀四的,簡直該打。”
對於胡惟庸這個左相,常婉寧冇有絲毫顧忌,她可不僅僅是太子妃,更是常遇春長女,大明頂尖勳貴。
淮西勳貴集團核心領袖,除去朱元璋這個皇帝不算,也就三人。
徐達,常遇春,李善長。
作為常遇春長女,常婉寧對於整個淮西勳貴集團來說,有著極大的影響。
這個時候東宮的侍衛統領是常茂,常遇春長子。
聽到妹妹這麼說,常茂也來了脾氣,對朱標拱手作揖道:“還請殿下允許,臣且命人去教訓胡惟庸一番,好叫他知曉尊卑。”
朱標擺擺手,對常茂有些無語。
這還真是常遇春的親兒子,難怪後麵被削了爵,憂鬱而死。
常婉寧白了常茂一眼。
這大哥未免有些太過憨憨了。
隨即問道:“殿下製鹽工藝已是革新,為何不在這次朝會獻上呢。”
朱標笑著說道:“自是請父皇親自來看才行。”
午膳過後,隨即令內侍,去請父皇移駕東宮。
乾清宮內。
老朱正狠狠上班。
自從上次被太子懟過一番後,老朱最終還是把不少奏章留下來自己看。
不多時,內侍雲奇稟告道:“陛下,太子殿下遣人來稟,說東宮近日試成製鹽新藝,能省柴提質,想請陛下移駕查驗。”
老朱停筆,想起早間朝會的情況,這個時候太子突然說有了製鹽新藝,卻不在朝會提出,是想趁著父子相處,私下裡再提鹽政改製之事?
“知曉了。”
老朱冇有立刻應下,而是先把手頭上的奏章處理完。
這時,馬皇後端著冰鎮的酸梅湯走進來,身後還跟著蹦蹦跳跳的朱雄英。
小孩子忘性大,先前被嚇了,今日就好了,見了朱元璋便直接上前,奶聲奶氣的喊道:“爺爺。”
老朱頓時眉開眼笑,直接就放下筆,伸手把小雄英抱在膝上:“今日怎的這般精神。”
小雄英捏著老朱鬍子;“爺爺今日陪我玩。”
老朱很是無奈,但又不能拒絕大孫子的要求。
馬皇後笑道:“標兒不是要請你去東宮嗎,正好咱們一塊過去,雄英也許久冇見他孃親了。”
朱元璋點點頭:“也罷,正好一起去瞧瞧,標兒說他搞了些新玩意,咱倒是看看能有什麼新鮮玩意。”
馬皇後有些好奇,但冇多問。
鑾駕到東宮門口。
朱標帶著常婉寧等候。
“兒臣恭迎父皇,母後。”
常婉寧跟著行禮。
馬皇後笑著打招呼時,小雄英已經撲到了母親懷裡。
朱元璋冷著臉道:“帶咱看看你的新鮮玩意去。”
老朱多少還是有幾分生昨日的氣。
朱標冇多在乎,老小老小,比小孩子還不如。
東宮內。
三座陶池整齊排在向陽處,底層粗沙、中層細沙鋪得均勻,最上層草木灰裝在竹篾筐裡,清亮鹵汁正從陶池底部小口緩緩流出。
旁邊鹽灶上,鐵鍋冒著熱氣,灶邊柴火堆得比尋常鹽場少了許多,灶台上竹簍裡的鹽粒白得透亮,比市麵上粗鹽細膩不少。
馬皇後頓時愣住,走上前仔細看著陶池:“標兒,這是……製鹽的法子?”
朱標點頭解釋道:“正是,尋常製鹽隻用草木灰淋鹵,雜質多、鹵汁淡,煎鹽要費不少柴火。兒臣試著用粗紗濾雜質、細沙提純,再用日光曬濃鹵汁,最後才煎煉。”
“這鹵汁,比尋常的鹹了三成,煎鹽時柴火也省了近一半。”
朱雄英早掙脫常婉寧的手,跑到鹽簍旁踮著腳看,笑嘻嘻的道:“好多雪啊。”
小心舔了舔,立刻皺起小臉:“好鹹!”
逗得眾人都笑了。
老朱走到陶池邊,俯身用手指蘸了點鹵汁嚐了嚐,當即眼睛一亮。
雪花一樣的鹽,冇有絲毫苦澀的味道,比宮裡的鹽還要好上不少。
老朱心裡很清楚,暫且不提鹽政如何,單單是這製出來的雪花鹽,就能為大明國庫帶來更多歲入。
這時看向朱標,老朱語氣比剛纔緩和不少:“這法子,你試了多久?真能省那麼多柴火?”
朱標認真回道:“兒臣已試了近十日,每日讓鹽工記錄用量。”
隨即從旁邊內侍手裡接過冊子,遞給老朱:“父皇請看,每一筆都記得清楚。昨日試煎時,每斤鹽隻用了一斤六兩柴,比尋常三斤柴省了近一半,產鹽還多了兩成。”
老朱接過冊子仔細翻看,上麵字跡工整,柴火、產鹽數量一目瞭然,連天氣對曬鹵的影響都標註了出來。
他看了半晌合上冊子,看向朱標的目光多了幾分認可:“看來你倒真是在踏實做事,不是搞花架子。”
馬皇後笑著說道:“這法子若推廣開,鹽工們也能少受些苦,百姓用鹽也更方便,標兒能想出這主意,真是有心了。”
老朱冇再多說,隻走到鹽灶邊看著鍋裡的鹽粒,沉默片刻道:“明日讓戶部的人來瞧瞧。若真如你所說這般好,先在兩浙鹽場試行。”
頓了頓,補充道:“早間朝會,鹽政改製之事,你心中可有不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