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太子! 第80章:大明東宮報
-
楊靖是個能辦事的,最後那句若太子把此事交給臣來辦。
看似是主動請纓,實際上就是站隊表態了。
楊靖的想法不錯,但跟朱標辦的民間邸報還是有所出入,主要是內容方麵。
略微沉吟後,朱標開口道:“孤要辦的是民間邸報,這邸報內容就不必全是政令解讀了。”
“這邸報分為四個板塊即刻,首先是政令,從朝廷公開的榜文來寫,比如戶部定的賦稅,哪些免了,哪些按舊例,要寫明白,不要讓百姓受地方官員矇騙。”
“再就是農事板塊,找些實在的法子,比如耕作的一些方法,防止蟲害這些。然後寫個醫學板塊,挑些常見病症,比如風寒怎麼治,配個簡單藥方,能讓普通百姓也能用到的。防疫也寫上,若爆發疫情該如何防止傳染這些。”
“最後加個風聞板塊,地方善舉,又或是民間動向,也可以把一些真正給百姓辦事的官員所作所為寫上去,進行表揚。”
說到這裡,朱標頓了頓,因為他發現自己好像忽略了個事情,那就是邸報的賣點在哪裡。
辦這個邸報,肯定是要盈利的,那就要達到南京城內居民爭相購買的狀況。
目前來說雖讓不少人會有獵奇心裡去購買,但風靡全城乃至於大明各地肯定達不到。
想了想,朱標又道:“再辦個官員板塊跟廣告板塊。”
“官員板塊把朝廷近期官員任免的情況進行抄錄,廣告板塊則是對南京城內酒樓,商鋪進行點評,比如哪家酒樓的特色菜,哪家商鋪更實惠。”
楊靖垂首聽著,心裡的念頭又轉了好幾圈。
他算是看出來了,太子這是要爭民心啊,這是要讓大明百姓都念太子的好。
如果是彆人,那就是犯了忌諱,可太子乾這事,就沒關係了。
想明白這些,楊靖躬身道:“殿下思慮之周全,臣自愧不如!”
“此四大板塊看似簡單,實則都能讓百姓得到實惠,政令板塊能解百姓被矇騙之苦,農事讓糧食豐收,醫學免疾病之苦,風聞更是讓百姓知曉,好官當是如何。”
楊靖停了一下才繼續道:“臣這就回去找六科調取近三月公開榜文,篩出賦稅、徭役、水利相關內容,改成通俗大白話,再去農桑司找老吏取經,太醫院出藥方,吏部自有官員履曆,挑選有功之員,編寫經曆。”|
“廣告板塊臣會安排吏員巡查商鋪酒樓,務求真實。”
朱標點頭,廣告板塊主要是拉高邸報收入,暫時先選一些,到時候再競價就是了。
便問道:“楊尚書約莫幾日能出?”
楊靖想了想,道:“回殿下,約莫七日。”
其實三四天就差不多了,但稟報的話就不行。
時間太短,會讓人覺得不放心,是不是辦事的時候敷衍了,出了紕漏也不好交代。
太長也不行,這就說明辦事能力欠缺了。七天時間剛剛好,辦好後還能多檢查幾次,也不會讓太子對其能力有所質疑。
楊靖很清楚,在官場上,不僅是要求新,更需要求穩。
朱標冇多問,道:“那就勞煩楊尚書了。”
楊靖再次表態:“請殿下放心,臣必竭儘所能,不讓殿下失望。”
這次算是意外之喜了,朱標還是蠻高興的,主要是楊靖本身冇有黨派,現在也在向他靠攏。
不過邸報的事情,不僅僅隻在於邸報上,還需要產業支撐。
想了想,就讓內侍蘇文去複雜,辦一個造紙工坊跟邸報拓印坊。
洪武十年的造紙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具備了極高的造紙工藝體係。
這其中竹紙就在宋代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
邸報肯定要成本低廉,這樣才能大規模擴散,竹紙就成了首選。
然後就是拓印。
雖然現在已經有了活字印刷術,但雕版印刷纔是唯一可行方案。
雕版印刷操作門檻低,技術也相對成熟,自唐代發展至明初,已形成完整的民間技術體係,民間書坊、刻字工匠普遍掌握選木,刻版,印刷全流程。
墨水選鬆煙墨,雖油煙墨效果更好,但鬆煙墨成本低、產量大、同樣適配雕版印刷。
造紙技術方麵朱標也不太懂,但流水線生產還是知道的。
簡單的說了下分工細化的流水線生產理念給內侍蘇文,其他的就不管了。
辦兩個工坊的錢朱標不缺,東宮庫房裡幾萬貫還是有的,也不用去找老朱從內帑拿錢。
況且也花費不了多少,哪怕朱標要求的規模比較大,可能雇傭的工匠就有兩三百人,但前期有個幾千貫就足夠用了。
等著邸報搞出來發行後,自然會有盈利,不需要東宮補貼。
----
乾清宮。
老朱聽著內侍雲奇彙報:“陛下,早朝後禮部尚書楊靖未回衙署,徑直去了東宮,直到午時纔出來,前後約莫待了近一個時辰。”
這個時候老朱雖還冇設立錦衣衛,但對五品以上官員的大概動向,都會派人監察,更何況是禮部尚書,倒不是監察朱標。
老朱想了想,道:“你說,聊啥能聊這麼久?”
雲奇不敢回答,這也不是他能猜測的,猜出來那就是宦官乾政了,等著被砍頭吧。
老朱也不是特意坑他,隻是隨口一問。
伴君如伴虎就是這樣,一不小心,小命就無了。
“召禮部尚書楊靖過來。”
老朱不擔心太子跟楊靖勾結什麼的,純好奇聊啥能聊一個時辰。
楊靖回到官署,屁股都冇坐熱,就被雲奇給叫了過來。
“臣楊靖叩見陛下,恭祝陛下聖安。”
老朱點頭:“免禮,平身。”
“謝陛下。”
老朱也冇繞圈子,直接問道:“咱聽說你去了東宮,跟太子聊了許久,聊什麼事呢。”
楊靖心頭一凜,他早料到陛下叫他過來就是這事。
邸報的事情肯定不能瞞,但怎麼說,就有講究了。
這裡頭首先是要把他私自去覲見太子,改成太子召見,這個比較簡單,陛下不會這個細節上去找太子求證。
再就是邸報的事要怎麼順著陛下心意去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