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鐵血帝:吾乃天啟,重塑乾坤 第20章 集權之路,仍需步步為營。
朱由校隨後前往泰山營視察。泰山營是重甲部隊,按照他的要求,三千士兵每日必須身披重甲訓練,另加十斤負重,同時每日晨跑不誤。
目前,每名士兵日常負重已達五十斤。為了提升體能素質,朱由校確保他們每餐有肉,早餐每人一塊,午餐管飽,晚餐喝肉湯,是羽林軍中夥食最優的,連驍騎營騎兵都無法比擬。
儘管正值寒冬,營中士兵仍個個汗流浹背,全身濕透,但訓練成效顯著。
虎賁營為常規步兵部隊,近半由浙兵與川兵組成。朱由校從中抽調部分士兵,依照戚繼光戚家軍舊製,訓練車營、弓弩、火器、長矛等多兵種協同作戰。
其餘士兵則操練盾牌與長刀,作為常規步兵,主要配合其他部隊作戰。
目睹各營如火如荼的訓練,朱由校對討伐察哈爾部信心倍增。畢竟對方隻有騎兵,除此之外,彆無優勢。
神機營基本從京營調撥而來,相較其他部隊要求較低,隻需掌握火器操作即可。但朱由校仍嚴格篩選,最終僅保留不到四千人,再從其他營與輔兵營調補,湊齊五千人。
朱由校命戚金專門檢查神機營火器,結果大量老舊、損壞、效能低劣的裝備被剔除。檢查中發現,竟然還有嘉靖年間製造的火器仍在使用,距今已超過五十餘年,朱由校聽得目瞪口呆。
難怪曆史上明軍對火器心存畏懼。朱由校隻是聽聞便覺不安,更何況真正使用者,恐怕一槍未響,自己先倒下了。
京營尚且如此,邊軍更不必多言,明末腐敗之深,可見一斑。大明王朝,最終倒在了自己手中。
“吹集合號!”
不多時,三萬軍士齊聚校場。南海子場地狹小,三萬人顯得格外擁擠。
營外輔兵營地簡陋,連訓練場都是臨時搭建,顯然難堪大用。
看來,是時候裁撤舊京營了。
“年關將至,諸位辛苦操練已逾三月,朕宣佈,自臘月二十七起,全軍放假三日!”
“每人賞銀二兩,除夕當日酒肉不限!”
羽林軍聞令,並未喧嘩,而是整齊跪地,齊聲高呼:
“萬歲!萬歲!萬萬歲!”
聲音如雷,整齊劃一。朱由校望著這支逐漸成型的鐵軍,心中暗想,這支軍隊,能否陪他一起見證大明的複興。
“陛下,這是查抄文官所得賬冊。”
“共計銀一千七百三十七萬兩,黃金二百六十三萬兩,田產店鋪預估價值八百五十萬兩。”
“所有罪臣家眷,已按律處置。”
登基以來,許顯純的差事幾乎都圍繞著抄家進行。朱由校這段時間花銷巨大,幸好這些抄家所得緩解了壓力。
“張世澤那邊到哪兒了?”
南京的官員比京城更腐,想必銀子也不會少。
“回陛下,昨日訊息傳回,他們已抵達通州。”
“快過年了,錦衣衛緹騎每人賞銀五兩,年前應無大事,讓大家安心過個年,不必再緊繃著。”
“臣替弟兄們謝陛下恩典。”
許顯純說完便退下。朱由校也想休息,但眼前還有一件要緊之事。
“宣內閣與六部,乾清宮議事!”
沈陽
“台台,皇爺的令旨到了。”
“聖旨到,遼東經略熊廷弼、錦衣衛千戶楊寰接旨!”
兩人跪地,齊聲道:
“恭請聖安!”
小太監高呼:
“聖躬安!”
隨即宣讀: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遼東巡撫袁應泰資敵通奴、欺君罔上、殘害邊臣,著錦衣衛千戶楊寰即刻緝拿返京,若有人阻攔,不論身份,就地正法。遼東軍政,暫由熊廷弼全權統領。”
“臣遵旨!”
小太監又道:
“陛下口諭,命熊廷弼整肅遼軍,核實兵員,將缺額軍餉、物資、軍械、甲冑等上報兵部。城中所有女真、蒙古及自奴地逃出的流民,儘數處決。其餘人員嚴格管製,不得有誤,務必守住遼陽、沈陽兩城。”
“臣熊廷弼必不負聖命。”
“熊經略,咱們儘快前往遼陽緝拿袁應泰。皇爺另有吩咐,遼東暫不設巡撫,待熊經略整頓沈陽前,楊千戶暫駐遼陽,防止有人通敵。”
朱由校在遼東隻信任熊廷弼一人,迫於無奈,才讓楊寰配合其行事。
“經略可立即著手整頓,皇爺特彆交代,兵不在多,在於精。雖然身在京城,但皇爺對遼東仍有瞭解。那些老弱殘兵、軍中敗類、意誌不堅、散佈謠言之人,一律清除。”
熊廷弼沒想到陛下竟有如此決心,看來,這次整頓遼東是勢在必行。他早有此意,自然全力支援。
楊寰立刻率領數百名緹騎趕往遼陽。熊廷弼擔心遼陽局勢失控,專門命令自己的標營參將帶兩千騎兵一同前去。
“你們這群鷹犬要做什麼?這是巡撫大堂,豈能容你們這些小人撒野?”
楊寰麵對那位怒火中燒的參議,沒有絲毫猶豫,當場將他斬殺,隨後帶著人直衝巡撫大堂。
與此同時,袁應泰得知家仆稟報錦衣衛來了,怒不可遏地走出內堂,正好在正廳迎麵撞上楊寰。
“袁應泰,你還敢抵抗?這是聖上的旨意,凡有反抗者格殺勿論。”
袁應泰本想用文官慣用的言辭攻勢來壓製楊寰,但當他看到楊寰手中還在滴血的刀時,最後的一絲勇氣瞬間煙消雲散。
“帶走!”
……
“朕有意裁撤京營,各位有什麼看法?”
“陛下,京營是拱衛京師的軍隊,怎能輕易裁撤?”
劉一燝急忙出列勸阻。
韓爌也急了,京師的權力結構與他們的利益息息相關,一旦京營被撤,損失可想而知。
“陛下,京營是成祖皇帝所建,當年五次出征漠北,戰功彪炳,陛下怎能背棄祖製?京營是震懾天下的力量,若將其裁撤,恐怕天下會大亂。”
韓爌又開始危言聳聽,朱由校早就看他不順眼,心想遲早得找機會收拾他。
“永樂年間確實威風,但從土木堡之變後,京營早已不複當年。如今更是腐化不堪。朕前幾天查了一下,名冊上寫著二十五萬人,實際上連十五萬都不到。”
“這其中大多都是老弱病殘,或是權貴親戚掛名吃餉。彆談戰鬥力了,就算把這些人全算上,也不過十萬出頭,這樣的隊伍也能叫軍隊?”
“兩位師傅,這樣的軍隊如何震懾天下?若京師有變,他們能上陣殺敵嗎?朝廷每年撥出上百萬軍餉,養的全是廢物。”
京營的腐敗,明英宗難辭其咎。他先是在土木堡之變中全軍覆沒,精銳儘失;後來又因奪門之變將於謙打入逆臣,廢除代宗皇帝的許多良政。
北京保衛戰勝利後,於謙本想重振京營,但因為英宗複位,苦心經營多年剛有起色的京營又被壓製。
後來憲宗兩次清查京營,都大失所望,隻能開設皇店皇莊賺錢,重新整軍。也是靠幾年的經營,成化年間才得以發動大規模征伐,史稱“成化犁庭”。
到了孝宗皇帝,這位所謂的“中興之主”卻無所作為,放任京營再度腐化。這樣的皇帝不被文官利用,豈不是浪費了?
武宗皇帝也察覺到了京營的腐敗,打算用邊軍替代京軍加以整頓,誰知人還沒等動手,就莫名其妙地沒了。
劉一燝與韓爌被朱由校說得啞口無言,隻因句句屬實,二人即便再不願,也得顧點顏麵。
內閣元輔王象乾站出來說話了:
“陛下,京營雖弱,卻也不能貿然裁撤,總得思慮周全。至少眼下這支軍隊還能起到些許震懾作用,讓那些不安分的人不敢輕舉妄動。”
王象乾對京營本就沒有好感,當年守九邊時便深知其腐朽,空占編製,毫無戰力。
“朕早已有了打算。京營撤了之後,羽林軍便可接替,這支新軍已初具規模,與其養著無用之兵,不如早些裁汰,為國省些糧餉。”
“臣既不知羽林軍詳況,也無從反對。若真如此,臣願支援。”
王象乾雖聽聞陛下組建新軍,卻從未細查,如今才略知一二。
“臣等亦願支援。”
除了劉一燝與韓爌,其餘大臣皆表讚同。徐光啟、王象乾、王在晉皆為朱由校親自拔擢。五部尚書中,上次清洗後,吏、戶、禮、刑四部尚缺,唯留兵部尚存。
雖王象乾等人僅掛尚書之銜,但因實職空缺,名分便可作主。
“既多數通過,那便明日朝會上正式宣佈。年關將至,此事一了,諸位也好安心過年。”
雖朱由校近年已將朝堂反對之聲壓得幾近消弭,可裁撤京營這類大事,他尚無力一言而決。
集權之路,仍需步步為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