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鐵血帝:吾乃天啟,重塑乾坤 第50章 詔書!
“去請許顯純來。”
“讓魏忠賢也過來,但記得彆讓他們碰麵!”
京師的風吹草動都得有人盯著,廠衛就是他最重要的耳目。沒了這些人,就算朱由校再怎麼安排得當,也難保不會出岔子。
他必須確保京城不出一點亂子。京城一亂,天下都會跟著動蕩。
“臣叩見陛下,願陛下安康!”
朱由校沒有回應,隻是坐在龍椅上,目光落在許顯純身上,久久未語。許顯純跪在那兒,心裡七上八下,以為自己哪裡出了差錯。
他不敢開口,隻能靜靜跪著。等了好一會兒,才聽見朱由校開口:
“你祖父是許從誠?”
“回陛下,正是。”
朱由校笑了笑:
“這麼說來,你與朕也算是親戚。”
“這等時候,還是得靠自己人。”
許顯純一聽,便知皇帝要托付重任,立刻朗聲道:
“請陛下吩咐!”
“朕要你親自挑選兩百名身手出眾、忠誠可靠的緹騎,偽裝成皇城侍衛,守住宮中各處要道。”
“再將分散各地的緹騎召回,範圍集中在北直隸,讓他們秘密返京,嚴密盯緊行動,文武百官和民間都不例外。”
“十五日後,朕將率軍出征,京城就交給你們了。遇到緊急情況可自行決斷,其他事務則與王象乾、張維賢商議處理。”
朱由校從禦案上取過一疊奏本,遞給王朝輔下發:
“這是朕特彆製定的題本,朕出征期間,所有奏報必須用這個格式呈遞,每天送一份到軍中,不得中斷,更不得泄露。”
“明麵上的事務,朕交給了張維賢,暗地裡,則全靠你了。彆讓朕失望。”
許顯純立刻叩頭:
“臣萬死不辭,誓不負陛下信任!”
朱由校又低聲叮囑:
“除了官員和百姓,你還要盯緊東廠,尤其是魏忠賢,所有動靜都必須上報。”
“告訴那兩百緹騎,朕離京期間,皇宮不得任何人進出,就算是朕的五弟,也絕不例外,違者當場擊殺!”
“遵旨!”
難怪古人常說“天子孤獨”,朱由校如今才真正明白這句話的分量。
皇帝始終不能輕易相信任何人,因為一不小心,連命都會丟掉。
前人教訓太多,胡亥寵信趙高,換來幾年風光,卻斷送了一個帝國。朱由校即便從幾百年後而來,如今也逐漸有了這種體會。
“宣魏忠賢覲見!”
魏忠賢這個人,在朱由校心中,比許顯純更不可靠幾分。
他出身卑微,卻野心勃勃,心思深沉,手段狠辣,比起許顯純這樣的武將,危險得多。
雖說是他親自提拔重用的人,可對方畢竟日後被人稱作“九千歲”,朱由校也不能不防一手。
“老奴參見皇爺!”
魏忠賢雖是東廠提督,但乾清宮可不是他想進就能進的地方,進宮的次數甚至還不如許顯純多。若無要事,還得先行通報。
他自己也清楚,皇爺雖用他,卻不信他。因此,他總在想方設法地表現自己。
“魏大伴,你進宮也有幾十年了吧?”
“回皇爺,老奴入宮已有二十一年了。幾個月前,老奴還隻是個被欺負的小太監。”
“全靠皇爺恩典,老奴纔有今日,老奴心中感激不儘!”
不得不說,這種在底層摸爬滾打過的人,腦子轉得飛快,最懂察言觀色。
朱由校隨口一問,他便能回上一堆讓人舒心的話。
“劉一燝和袁應泰那邊如何了?”魏忠賢從懷中取出一份奏本,高舉過頭。
“皇爺,袁應泰所犯罪行,老奴已一一記錄在案。”
“據他所供,其與遼東文武官員沆瀣一氣,殺良冒功,貪墨朝廷撥下的軍糧餉銀,尤以那些世居遼東的將門最為猖獗。”
“至於那劉一璟,先前一言不發,直到詔獄中見了葉向高,立馬跪地求饒,把什麼都招了!”
朱由校原以為劉一璟是條硬漢,誰知不過是心存僥幸,指望那些所謂的“正人君子”能救他一命。
等他見到連葉向高都自身難保時,恐怕心裡那點指望早就碎了。
待王朝輔將奏報放在案前,朱由校卻未立即翻閱。他怕自己情緒失控,丟了皇爺的體麵。
“大伴果然不負朕望,此事既已了結,還有更要緊的事需你去辦。”
“老奴願聽皇爺差遣!”
“朕不久將親征關外,唯恐京師空虛,那些文臣士子趁機生事。”
“你暗中監視百官,派出乾練番役,控製京師九門,尤其注意那些行為可疑之人。”
“老奴遵旨!”
朱由校又向王朝輔使了個眼色,後者立刻道:
“全部退下!”
宮中太監宮女一聽,立刻小跑著退離。
待殿中隻剩三人,朱由校才低聲下令:
“從東廠挑選三百名精銳番子,十日後秘密帶入宮中,務必隱秘行事!”
魏忠賢一臉疑惑,以往皇爺遇到事,都是直接下令羽林軍入宮護駕,怎麼這次卻讓自己去辦?但他不敢多問,立刻跪地領命:
“老奴一定把事辦妥!”
待魏忠賢退出殿外,朱由校轉頭看向王朝輔,低聲吩咐:
“王伴伴,把你那些乾兒子乾孫子都安排好,後宮要加派人手,太妃和純妃那邊,絕不能出一點岔子!”
“要是真出了事,你先把人都料理乾淨,再來見朕。”
“去,把朕那個密盒拿來。”
雖已安排妥當,但朱由校心裡清楚,天意難測。他必須留一手,以保大明江山安穩。
他親自動手,寫了一份詔書,內容簡短,隻有幾行字。寫完蓋上玉璽,親手放入一個特製的小鐵盒中。
這盒子是雙層精鐵打造,極為堅固。朱由校親自鎖好,握在手中,獨自走向暖閣。
整個過程,王朝輔都沒能窺得詔書內容,他也不明白,皇爺為何突然去了暖閣。
朱由校走進暖閣書架深處,抽出一本厚重的典籍,開啟後將鑰匙藏入其中。接著,他走向禦案,俯身將頭探入案下,將鐵盒穩妥地藏在禦案底部。
那機關是朱由校親手設計的。他自小癡迷木工,是當時少有的手藝大家,這類精巧機關對他來說不過是家常便飯。
乾清宮本就寬大,暖閣更是隱秘。即便有人猜到東西藏在此處,也根本無從下手。更何況,沒有皇命,誰敢踏入乾清宮一步?更彆說靠近暖閣了。
“王伴伴,去慈寧宮。”
親征這種大事,還是要提前告知太妃,讓她有個心理準備,也給彼此一個緩衝。
“孫兒拜見太妃。”
“皇爺難得來慈寧宮,今天可是有什麼要事?”
朱由校環顧四周,語氣冷峻:
“全都退下。”
“王伴伴,守住門口。”
看朱由校如此謹慎,劉太妃也意識到,這次恐怕是非同尋常。
朱由校走近她,低聲說道:
“太妃,朕決定親征關外,就定在半月之後。”
一聽“親征”二字,劉太妃神色驟變,急忙握住朱由校的手:
“皇爺這是為何?難道大明已經到了非得您親自出征的地步?”
大明有祖製,嚴禁後宮乾政,這是太祖朱元璋定下的鐵律。
朱由校也深知其重要性。這條規矩確實起到了關鍵作用,避免瞭如漢唐時期那般因後宮亂政而動搖國本的局麵。
朱元璋在治國上或許並非最傑出,但在治學上,的確稱得上是曆代帝王中的楷模。他年近古稀,仍日夜翻閱史料,隻為找出前朝弊病,一一規避。
他甚至用了二十多年時間編撰《皇明祖訓》。隻可惜,他太過勤學,太較真。他看出了前朝製度的種種問題,也努力去規避,卻忽略了自己統治期間最大的隱患,正是他耗費數十年心血寫就的這部祖訓。
成也靠它,敗也因它。朱棣算是個狠角色,直接無視父親立下的規矩,多次打破傳統行事,反而乾出一番成績。然而在整個明朝,除了朱棣之外,其他十四位皇帝都被這套製度牢牢束縛。隻要做一點不合祖製的事,文官們立刻搬出祖宗之法壓人,關鍵是皇帝還不得不低頭。
太祖啊太祖,您若能看到您的子孫被您的規矩壓迫成什麼樣,不知會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