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627 第173章 黑烏鴉與白烏鴉
黑烏鴉與白烏鴉
朱由檢話音落下,群臣心中一凜。
賞罰?
來了,前麵都是鋪墊,這纔是今日真正的重頭戲。
隻聽朱由檢平淡開口,說出的卻是雷霆之言。
“國朝開國至今,近三百年,法久則弊生,勢久則人倦。朕觀如今之官場,貪腐者,十之有九。”
“九邊將官如此,在京文臣,更是如此。”
“國朝諸多歲出之中,邊餉一事,朝廷盯防甚緊,京中諸公動手還算體麵,伸手還算節製。”
“延綏、宣府等舊餉出京,各級分潤,總能有個八成到邊鎮。”
“而新餉最為緊要,遼東能夠十成到手,薊鎮、東江等地也能到個九成。”
“然而,餉銀一到將官之手,便如滾湯潑雪。”
“諸將先刮兩成、四成不等,再役使士卒,行商走私,侵占挪用,無所不用其極。”
“將官們刮足了油水,又通過軍功考評、將校考選、巡按覈查等諸多事項,將賄賂源源不斷地迴流,最終落入京中某些大人們的口袋。”
“如此一來,京官看似未伸手,卻仍是伸手了。”
朱由檢頓了頓,目光掃過階下,幾位兵部、五軍都督府的官員,頭垂得更低了。
他的視線又轉向文臣。
“邊餉之外,其他各項伸起手來,就不是那麼雅觀了。”
“京中各部司衙門,各有各的常例。一筆款子出了府庫,發到手是四六分,還是二八分,全看經手之人的胃口。”
“至於地方,知縣、知府,更是廉者寥寥,貪者成群。隻拿常例,不主動盤剝百姓的,便已能算得上是‘清廉上選’。”
“而他們所貪之錢,又通過考功、述職、調任等關節,大筆大筆地迴流到京官手中。”
朱由檢說到此處,嘴角竟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
“如此上下其手,層層盤剝,竟與我大明之稅收一般,自下而上,井然有序。諸卿,你們說,這般景象,如何不能說上一句精彩?”
“國朝養士三百年,上下交征利,各臣持祿養交,早已是貪腐叢生了!”
群臣全都低著頭,大氣不敢出。
然而無人懼怕。
眾人已經略微習慣這位新君的套路了,既然這麼開誠公佈出來,那重點就不是現在,而是未來,而是新君要行的政策。
英國公張惟賢的反應最為奇特,他隻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甚至有些無地自容。
無他……
那句“養士三百年”,當初還是他與皇帝私下裡說的。
他一時也分不清楚,皇帝此刻是不是在借題發揮,嘲諷自己。
他下意識地抬頭,想從皇帝臉上看出些端倪,卻隻看到一片深不見底的平靜。
“朕此番論調,采自百餘邊將教官之獻言,亦采自一十七篇吏治相關之經世公文。”
朱由檢的聲音再度響起,打破了沉寂。
“朕正是由此,方纔窺見我大明如今之風貌。”
他環視眾人,目光如炬:“諸卿,朕所言可有錯漏?可是被奸佞小人矇蔽了?”
無人應答。
“覺得朕所言有誤,天下貪腐未到十之**地步的,可以舉手。”
群臣身子微不可察地動了動,卻無一人有舉手的勇氣。
但他們都豎起耳朵,等著聽新君要推的方法。
前麵那些人心操弄之術,還可以說是天家貴胄,與生俱來。
但這等吏治之事,盤根錯節,千頭萬緒,若非浸淫多年的老吏,又哪裡找得到線頭?
朱由檢等了片刻,見無人舉手,這才滿意地點了點頭。
“不錯,看來今日殿中,皆是忠直之士。”
他話鋒一轉,竟哈哈一笑,殿內壓抑的氣氛頓時為之一鬆。
“諸位也不再急吼吼地勸諫朕行操切之事,可見,是對朕有了些信心。”
他目光落在李國普身上,點了點他:
“李卿當日殿中所言,雖是看輕了朕,但所言確實在理。”
“國朝病入膏肓,遽用猛藥,則元氣必傷,恐有暴斃之虞。”
“所以,今日,朕便與諸卿說說,朕心中澄清吏治的法子。”
朱由檢收斂了笑容,神情變得嚴肅。
“其實世間之人,所謂聖賢,萬中取一;奸邪之輩,亦不過千中取一。多數人,不過是隨波逐流,跟風而行罷了。”
“風行草偃,上行下效。世風日下,非一日之故,日積月累,方有如今沉屙難返之態。”
“一個新科進士,外放知縣,一上任,縣中胥吏便會捧上數千常例。”
“這錢,他若不拿,知州、知府、佈政使怎麼拿?他若不拿,日後入京考選怎麼辦?巡按地方的禦史又該如何應酬?”
“此中人情脈絡,牽一發而動全身。朕,全都一清二楚。”
“那麼,如此天下烏鴉一般黑的局麵,該如何破解?”
“朕下令反貪?能反幾人?諸臣皆貪,則貪腐之事,不過是黨爭攻訐之由頭罷了。”
“反來反去,換上一批人,該拿的還是拿,分毫未變。”
“要破此局,朕能想到的法子,便是——另起爐灶!”
“天下烏鴉既然一般黑,那朕,就先找出一批‘白烏鴉’來!”
“白烏鴉”三個字一出,殿內瞬間的寂靜,大臣們瞬間就明白了過來。
新政!是新政!
果然,隻見朱由檢繼續開口:
“今後,凡涉新政之人,便是這‘白烏鴉’之徒!”
“其他人等,隻要不是特彆過分,朕都可以暫時和光同塵。”
“唯有新政中人,朕的眼中,是半點沙子都容不下!”
朱由檢說到此處,直接點名。
“李卿,請起身吧,與諸位同僚說說,你所領之事。”
內閣次輔李國普緩緩站起身來,拱手而立,神情肅穆。
“臣,專領新政反貪一事。”
“所有新政中人,凡有貪腐彈劾之章、廠衛探查之報,一律先遞交臣處,由臣會同都察院、大理寺、刑部三司並審。”
“所謂新政中人,包括新政委員會、秘書處、薛府尹所領之京師新政諸官,以及日後通過考選,加入北直隸新政的各級官吏。林林總總,約莫兩百之數,是為天下官吏百一之數也。”
李國普的聲音清晰而沉穩,開始宣讀早已擬好的章程。
“此反貪事,有四則並行條例。”
“其一,曰:豁免舊過。”
“凡官員,自入新政名錄之日起,則以陛下聖言為斷,前塵儘棄。”
“隻需根據以往世情,酌情捐銀助國,則過往諸事,一概不究。”
“往後,隻看其在新政之中,是否清廉奉公。”
此言一出,群臣頓時騷然。
工部尚書薛鳳翔,下意識地將手一握,指尖瞬間陷入掌心,帶來一陣刺痛。
捐了俸,便等同於入了汙名冊,在皇帝那裡掛了號,始終是留下了一條小辮子。
這……真的能行嗎?
可若是不捐,不入此名冊,那便等同於自絕於新政之外,仕途恐怕也就此斷絕了。
皇帝上演絕纓之宴,燒掉那三本冊子時的話早已被人翻出來反複研究過了。
陛下說得是前塵儘棄,卻從來沒說他未曾看過那三本冊子!
李國普沒有理會眾人的反應,繼續道:
“其二,曰:加俸養廉。”
“凡新政官員,於本職俸祿之外,再領一份養廉俸。此養廉俸之數額,仍在商定,稍後會有明文公示。”
“但按陛下之前所言,其宗旨在於:低品官員,保其體麵;中品官員,保其優渥;高品官員,令其傳家富貴無憂。”
“此銀,由陛下內帑出具。臣會與內府太監鄭之惠對接開冊,每季審核發放。”
李國普頓了一頓,丟擲了一個具體的數字以供參考。
“其中,正七品官,暫定每年加養廉俸銀二十兩。”
二十兩?
殿中又是一陣輕微的騷動。
對於秘書處那些行人司、中書舍人出身,沒什麼撈錢門路的年輕官員來說,這筆錢不算少了。
畢竟,七品官的常規年俸,加上月米、折銀、折捐、柴直銀、堂直銀等諸項,折銀大概三十兩左右,這一下就增長了大半。
但對於那些手握“常例”和來錢門路的官員,比如六科給事中、十三道禦史而言,區區二十兩,又實在有些不夠看。
知縣入京考選,使人往京中來,基本上數千起步。
他們這些要害位置的七品官,一年下來,各種孝敬便能收個五百上千兩。
若是吏科、兵科這種要害中的要害,一年三千兩、五千兩也不在話下。
朱由檢彷彿看穿了眾人的心思,他叩了叩禦案,開口補充道:
“諸卿,此次加俸,隻是一個開始。往後,還會繼續追加。”
“朕心目中,理想的七品京官俸祿,應當是年入百金。”
他歎了口氣,語氣變得懇切。
“京師居,大不易。一個八口之家,若要過得體麵,不大舉借貸,一年耗費五十兩上下,纔不算狼狽。”
“而京官但凡上了品級,迎來送往,時節程儀,人情往來,一年沒有百金,更是捉襟見肘。”
“若欲過上奢豪生活,那五百金、六百金亦不為多。”
朱由檢頓了頓,問道:“朕於市井間聽聞此情,是否有偏頗之處?”
百官紛紛搖頭,首輔黃立極拱手道:“陛下明見萬裡,能體恤下情,實乃社稷之福。”
“那朕就放心了。”朱由檢點點頭,“這一次加俸,其主要目的,是保全體麵,使新政各官在不伸手之餘,尚能維持官身尊嚴。至於優渥、富貴,那就要看新政的成效了。”
“朕並非貪吝之人,居於深宮,天下奉養,要這錢財亦是無用。”
“然如今九邊連年欠餉,國庫入不敷出,新政未見成效之前,委實無法加得太多。”
“明年,北直隸新政一期事了,朕會根據成效,再定一次加俸。往後,新政每推進一步,俸祿便調整一次。”
“總而言之,國朝財稅寬裕,諸卿的俸祿自然就寬裕。我等君臣一心,先爭取將俸祿恢複到太祖高皇帝之時,再說其他!”
朱由檢畫下了一個巨大的餅,也不管群臣反應,直接揮手,示意李國普繼續。
他心中卻是一片清明。
太祖高皇帝恐怕就是他加薪的終點了。
高薪養廉?
養不動的。
這種法子,隻適合小國寡民之地。隻要權力的收益遠高於俸祿的收入,官員就一定會嘗試權力尋租,這是人性,無可避免。
更何況,大明還有納妾和奴仆製度。
京官還好,地方官一上任,拖家帶口,加上幕僚、仆役,動輒便是百餘人之多。
一個七品知縣的排場,比後世一個高官都大。
要加到多少薪俸,才能養得起這百餘口人?
明人自己說得好,士風之敗,敗於奢靡。
奢靡之風一開,工資發到天上去,也刹不住貪腐。
現階段,不過是先用“晉升快車道”和“高壓監管”這兩根鞭子,壓製住他們的**罷了。
李國普得到示意,深吸一口氣,說出了最令人心悸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