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627 第20章 你們知道的,還沒有朕的多
你們知道的,還沒有朕的多
天啟七年,八月二十六日,寅正二刻。
左掖門側的直房小屋,散發著微弱的燈光,抗拒著整個紫禁城濃厚的夜色。
房中,今日居然無人在等候時打盹,等候上朝的文臣三三兩兩全在閒聊。
幾名給事中聚在一處,壓低了聲音,卻掩不住話語裡的興奮與激動。
“聽說了嗎?就在昨日,陛下登基不過半日,魏逆就自縊了”
“什麼自縊,分明是……”說話的人眼眉挑動,傳達著心照不宣的默契。
“新君英明果決,真乃我大明之幸!”有人由衷讚歎,臉上是壓抑不住的喜色。
但也有人眉頭緊鎖,帶著幾分憂慮:
“隻是……這場風波怕是小不了。”
“閹黨樹大根深,盤根錯節,真要一體清算,朝堂怕是要大換血,不知要牽連多少人。”
“怕什麼!”一個給事中嗤笑一聲,聲音不自覺放大。
“閹黨勢大的時候,我等同年被斥,恩師下獄,何曾見他們手軟過?”
“如今風水輪流轉,也該輪到他們嘗嘗這滋味了!”
“我輩清流,如今正是坐看其敗之時。”
話音剛落,便有人接茬,幸災樂禍地說道:
“說起來,那崔呈秀號稱五虎之首,這下怕是……嘿嘿,不知會是個什麼下場。”
眾人正議論得起勁,突然,正對著門口的一名給事中臉色一變,用力咳嗽一聲。
屋內的議論聲戛然而止。
眾人心中一凜,順著他的目光看去,隻見一道高大而陰沉的身影,正默然立於門外,彷彿已站了許久。
來人,正是時任兵部尚書,崔呈秀。
他身著緋紅官袍,腰間的金鑲玉帶在燈火下折射出冷冽的光澤。
房內各人紛紛起身寒暄,卻少了幾分往日的熱情。
“見過崔部堂。”
“部堂安好。”
問候的聲音此起彼伏,崔呈秀卻像是沒有聽見。
他徑直從眾人麵前走過,找了個空位坐下,就開始閉目養神。
房中眾人如坐針氈,隻覺得每一息都無比漫長。
“咚——!”午門上一聲沉悶的鼓響,宮門緩緩開啟。
眾人精神一振,紛紛整理衣冠,魚貫而出,在右掖門前分班站定。
崔呈秀正在班次前列,抬頭望去,對麵左掖門也已洞開,門中影影叢叢,卻看不清人臉。
“嗡——!”午門上再一聲鐘鳴,頓時左右掖門文武齊齊動身。
眾臣入午門,過會極門,終於來到文華殿前的廣場之上,百官稍作整理,靜候早朝。
站在崔呈秀身側的,是刑部尚書薛貞。
他終究按捺不住心中焦慮,身子微微側傾,用隻有兩人能聽到的聲音,急切地問道:“少華兄,事已至此,如今如何是好啊!”
崔呈秀依舊閉目養神,彷彿入定了一般,對他的話置若罔聞。
薛貞碰了一鼻子灰,正想再說些什麼,糾儀官已經投來淩厲的目光,厲聲嗬斥道:“肅靜!”
班列中最後一點竊竊私語也消失了。
晨風蕭瑟,吹動著官袍的下擺。
終於,一名內監尖細的嗓音劃破長空。
“陛下升座——!”
緊接著,是一聲清脆鞭響。
“跪——!”
“叩——!”
山呼萬歲之聲,響徹雲霄。
禮畢,眾位官員升殿奏事。
內監再次高聲唱道:“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話音落下,文華殿內一時格外安靜。
朱由檢靜靜地坐在龍椅上,俯瞰著階下群臣。
舞台已搭,燈光就位,隻是究竟誰會上台?
一名末班官員出列,躬身一禮。
“臣,兵科都給事中楊所修,有本奏!”
楊所修快步上前,語氣昂揚。
“兵部尚書崔呈秀,工部尚書李養德,太仆寺少卿陳殷,巡撫延綏,右都禦史朱童蒙等四人,俱都奪情非製!。”
“先時以國事危急,四人奪情,如今國事漸緩,理應斥之回鄉丁憂!”
你這火力太輕了啊,這是害怕跟錯節奏嗎?
居然隻敢拿丁憂奪情之事來做台腳,還拿了其他三個人一起做遮掩。
無趣之極,想投機卻不敢下注,你這樣怎麼進步啊。
“此事朕知道了。”朱由檢淡淡開口,“還有其他上奏嗎?”
他平靜的聲音,卻像一塊巨石投入湖心,讓殿中瞬間泛起漣漪。
空氣彷彿凝固了,隻剩下百官壓抑的呼吸聲,和朝靴官服無意識間摩擦的細微聲響。
所有人都預感到,真正的大戲,即將開場。
果然,末班又一名官員轉出。
“臣,雲南道禦史楊維垣,劾兵部尚書崔呈秀!”
楊維垣的聲音在大殿中回響,帶著一絲快意。
“崔呈秀身為兵部尚書,結黨營私,拔擢私親!”
“其門下走狗吳淳夫,昔日不過一介郎中,隻因替他攻訐舊輔馮銓,竟在兩年之內,平步青雲,官至工部尚書!”
“其弟崔凝秀,一介武夫,不經選試,便直升浙江總兵!”
“呈秀寵妾之弟蕭惟中,樂戶賤民,竟一夕提拔為密雲車營都司!”
“如此任人唯親,蠹國害民,置我朝選官製度於何地!臣請陛下,嚴懲此獠,以正視聽!”
楊維垣的彈章彷彿是一個訊號,迅速點燃整個大殿的氛圍。
他話音一落,許多人陸續出列。
“臣,戶科給事中殷國璋,劾吏部尚書周應秋、工部郎中湯齊!”
“臣,巡按直隸禦史賈繼春,劾兵部尚書崔呈秀!”
“臣,兵科給事中許可征,劾兵部尚書崔呈秀!”
“臣,禮科都給事中吳弘業,劾吏部尚書周應秋!”
“臣,禦史吳尚默,劾刑部尚書薛貞!”
……
一時間,彈劾之聲此起彼伏,一個又一個官員出列,慷慨陳詞,其數量居然比昨晚遞入宮中的還要多出倍餘。
朱由檢的手指,在龍椅的扶手上無聲地敲擊著。
他看著殿下這場群臣齊心,眾正盈朝的戲碼,聽著他們慷慨激昂的陳詞,隻覺得無比的荒誕。
陝西的軍餉,山東的災民,遼東的戰火……這些真正關乎王朝命脈的事情,今日無人問津。
追逐著權力風向的中立投機者,翻身清算的清流賢士,急欲切割的閹黨舊臣,錯綜複雜的人事糾葛在一起。
他這永昌帝君的史料、挪用】
1明朝實行96時刻製,如寅時(3~5點),寅初就是3點,寅正就是4點,每個小時有4刻。所以寅正二刻就是4點30分。——《“時辰”、“刻”與“小時”》,作者馬乾
2常朝流程參照《明代朝儀述略》,作者許冰彬。文官在從右掖門而入,武官在左掖門。午門鼓響,錦衣衛、大漢將軍進入,午門鐘響,群臣自午門入、過會極門,在文華殿前列班行禮,然後升殿議事。
3以折色救災,是明朝慣例,山東這件事最後沒記載怎麼處理(好像就隻是報個災)。但天啟七年二月,巡撫鳳陽郭尚友災傷改折疏就是這樣實施的。
4丁憂即父母死,官員要回去守孝二十七個月。奪情就是皇帝下旨,以國事讓你不儘這個“情”,繼續做官。這是大明黨爭經典工具。
5世宗皇帝,就是嘉靖,他確實很聰明。
6出列彈劾的這些人都是史實記載的,其中三人後麵位列閹黨。
7最後,關於明朝經濟這塊,我還沒想好要寫多詳細,這東西可詳可略。略起來反正軍餉就是白銀
糧草,有問題就就找戶部尚書。真實的話北京就有工部節慎,太仆常盈,戶部太倉,皇帝內承運庫四個財政中心。陝西的軍餉也不全是來自戶部太倉銀,還有的來自四川、陝西本地、湖廣等的民運糧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