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好聖孫,替咱監國! 第46章 羅盤與牽星板,大明朝該發展這方麵的技術了
-
這名官員接著詳細稟告道。
從遙遠的東南亞運來的柚木和鐵力木,從江西、福建深山中伐下的樟木、杉木,鑄造火炮所需的熟鐵,以及帆布、索具等輔助材料,都已經全部到位。
“所有物料,目前已全部堆放在龍江造船廠的口岸前,隻待殿下您一聲令下,便可開始建造。”
朱雄英聽著官員的稟告,臉色平靜。
微微點了點頭。
現在就可以去看看了。
然後開始建造。
隨即。
朱雄英前往龍江造船廠。
馬車在官道上疾馳。
很快,他就來到了龍江的岸口。
龍江口岸,江風吹拂,帶來一股潮濕而清新的氣息。
江麵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如同撒滿了無數碎金。江水拍打著岸邊的礁石,發出有節奏的聲響。幾艘小漁船在江麵上緩緩行駛,船上的漁民正在忙碌著。遠處,幾隻水鳥在江麵上盤旋,時而俯衝而下,捕食著水中的魚。
江岸上,是一片繁忙而壯觀的景象。
堆積如山的物料,如同小山一般,整齊地堆放在岸口。
木材堆最為顯眼,巨大的原木被整齊地碼放著,它們散發著一種原始而堅硬的氣息。從遙遠的東南亞運來的柚木和鐵力木,其顏色深沉,紋理清晰,堅硬如鐵,似乎能抵禦任何風浪。
從福建、江西深山中采伐的樟木和杉木,則散發出一種清新的木香,它們筆直而粗壯,是船隻骨骼的理想材料。
在木材堆的旁邊,是金屬堆。黑色的熟鐵堆成了一座座小山,它們在陽光下泛著冰冷的光澤。這些熟鐵,將被鑄造成船隻的鐵釘、螺栓、錨鏈,以及最重要的火炮。
此外,還有成捆的帆布、成卷的麻索和棕索,以及裝在木桶裡的桐油和生漆。這些材料,雖然不起眼,但卻是確保船隻安全航行的關鍵。
朱雄英看著眼前這些物料,讓人去把宋淵給喊過來。
就在這時。
宋淵已經到了,他快步走到朱雄英麵前,恭敬地行了一禮。
朱雄英的目光從堆積如山的物料上,緩緩移向了宋淵。
他看著龍江造船廠提舉官宋淵,聲音平靜。
“宋提舉,”朱雄英說道,“所有材料都已經到位,我的圖紙你也已經研究透徹。現在,萬事俱備。”
他頓了頓,一字一句地說道:“現在,就可以準備開始建造,新型寶船了。”
宋淵聞言,默默點頭。
心中震動不已。
到了這個時候,他真的對眼前的這位皇長孫,很是敬佩。
心中,都不由的浮現出,一種深深的敬佩。
從最初那張看起來荒誕的圖紙,到如今眼前這些堆積如山的物料。
這每一步,都不容易。
但最終,都成功了。
可以說,根本離不開朱雄英的運籌帷幄。
他冇有的猶豫,恭敬地向朱雄英行了一禮,然後對著工匠方道:“遵皇長孫殿下令。”
隨後,宋淵轉過身,向著身後的工匠們發出了指令。
很快,整個岸口都響起了號子聲,工匠們開始行動起來,準備將這些物料,一步步地,變成那艘將要馳騁大洋的新型寶船。
宋淵接到了朱雄英的指令,立刻行動起來。
建造新型寶船的第一步,是選定合適的船台。
宋淵親自帶領著工匠,沿著龍江的岸邊進行勘察。
他們尋找著一塊地勢平坦、土質堅實的平地,這塊平地不僅要能夠承受未來巨型船隻的重量,還要便於後期船舶的下水。
最終,他們在岸口的一處平地上,選定了建造船台的位置。
工匠們隨即開始清理地麵,平整土地,並夯實地基,用木樁和巨石,在地麵上鋪設了一條長長的、向江麵傾斜的滑道。這條滑道,將作為船隻的支撐,直到下水的那一刻。
工匠們揮灑著汗水,在嘈雜的號子聲中,一根根粗壯的木料被鋪設在滑道上。這個過程,雖然簡單,卻是整個造船工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隻有堅固的船台,才能確保建造過程的平穩,也才能保證船隻在未來下水時的安全。
在選定船台後,建造寶船的第二階段開始了。
為了確保船隻未來航行平安,工匠們舉行了傳統的安放龍骨儀式。
儀式簡單而肅穆,工匠們焚香祈福,向江神和海神祈求保佑。
在場的所有人都神情嚴肅。
畢竟。
龍骨是未來這艘龐然大物的脊梁。
儀式結束後,工匠們開始行動。
用粗壯的麻繩和木製滾輪,將那根巨大的主龍骨,緩緩地從物料堆中移動到船台前。
這是一個需要極大力量和協調配合的過程。
在宋淵的指揮下,工匠們齊心協力,小心翼翼地將這根巨大的柚木龍骨,精準地安置在了船台的墩木上。
當龍骨被穩穩地安放好時,整個龍江造船廠都響起了此起彼伏的號子聲。
這根龍骨的安放,標誌著這艘新型寶船的亙古奠基成功了大半,然後,等到安放好龍骨後,工匠們隨即開始了第三階段的工作。
他們將目光投向了那根巨大的船首柱和高大的船尾柱。這兩根木柱的樹立,將奠定整艘船的基本輪廓。
在宋淵的指揮下,工匠們首先將那根起翹的船首柱,精準地安放在龍骨的前端,用榫卯和鐵釘將其牢牢固定。這根木柱的弧度,決定了船首破浪時的水阻。
緊接著,又將那根高大的船尾柱,垂直地樹立在龍骨的末端,並同樣用堅固的連接方式將其固定。
船尾柱,基本上是用來船尾結構和舵杆的支撐的。
當這兩根木柱被穩穩地樹立起來後,原本隻是一個平麵骨架的船台,瞬間擁有了立體感。
船隻的基本輪廓,第一次清晰地展現在所有人的麵前。
在首尾柱樹立起來後,整個造船工程進入了最為關鍵的階段。
搭建肋骨框架。
這項工作,需要工匠們極度的精準和耐心。
宋淵帶領著最熟練的工匠,他們手持著朱雄英繪製的線型圖。這張圖紙,詳細地描繪了船體水下部分的每一處曲線。
工匠們按照圖紙上的數據,將一根根已經預製好的彎曲肋骨,依次固定在龍骨上。
隨著一根根肋骨的安放,船隻的立體輪廓變得越來越清晰。
與傳統的平底福船不同,這艘新型寶船的船底開始呈現出一種水下狹窄、吃水深的流線型特征。
它的船腹不再是扁平的,而是向內收縮,形成了一個更適合深海航行的尖底。
當所有的肋骨都安裝完畢後,一具巨大的骨架矗立在船台上。
這具骨架,不再僅僅是幾根木頭的組合,它已經明確地昭示著,這艘船,是為遠洋而生。
在肋骨框架搭建完成後,整個造船工程進入了又一個關鍵的階段。
鋪設船殼板。
這道工序對工藝的要求極高,工匠們需要將一塊塊船殼板,從龍骨開始,向兩側一層層地嚴絲合縫地釘上。每一塊船殼板,都需要經過精密的測量和打磨,以確保它們之間冇有絲毫的縫隙。
與此同時,工匠們也開始同步實施水密隔艙工藝。
按照圖紙上的設計,用隔艙板將船體內部空間分割成多個獨立的區域。
這項工藝,是朱雄英親自要求的。
也唯有這樣,才能極大地提高船隻的安全性。
即使船體某個隔艙進水,也不會影響到其他隔艙,從而避免船隻沉冇。
在嘈雜的敲打聲中,一塊塊船殼板被固定在肋骨上。
船隻的外部輪廓,開始變得完整。而船體內部,也隨著隔艙板的安裝,變得井然有序。
船殼板和水密隔艙完成後,工匠開始著手安裝甲板。
將切割好的木板,鋪設在肋骨框架上,一層又一層,將船體內部空間分隔成多個獨立的樓層。
當甲板鋪設到船首和船尾時,蓋倫船的獨特之處開始顯現。
它的船首樓被設計得低平,與船體融為一體,冇有過多的裝飾。而船尾,則建造起了高聳但向內收縮的船尾樓。
這樣的設計,在當時是前所未見的。
它使得船隻的重心得以降低,從而提高了在風浪中的穩定性。同時,船尾樓的結構,也為未來火炮的安裝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使得火炮能夠擁有更廣闊的射擊範圍。
現在,基本上船體的主要結構,已經徹底成型了。
剩餘的,就是工匠們開始著手製作和安裝舵與錨。
首先打造巨大的尾舵。
這個舵的尺寸,遠超傳統的福船,它將為這艘新型寶船提供更為精準的轉向能力。
工匠們用堅硬的木材,將其打磨光滑,然後將其與船尾柱連接在一起。
接著鑄造了數口沉重的鐵錨。
這些鐵錨,每一個都重達數千斤,它們將作為船隻停泊時的保障。在鑄造完成後,它們被安放在船首,等待著下一次的航行。
在船體基本成型後,建造工程進入了最為複雜的係統工程之一,立桅掛帆。
工匠們將三根粗壯的桅杆,分彆豎立在船體的主桅、前桅和後桅位置。這些桅杆筆直而高大,它們將是寶船的骨架。隨後,他們又將桁杆固定在桅杆上,這些橫杆將用於懸掛橫帆。
這是一個需要高度精準的工程。工匠們用精密的滑輪和繩索係統,將帆布慢慢吊起。他們用細小的繩索將帆布固定在桁杆上。這是一個繁瑣而複雜的過程。
最後,當所有的桅杆、桁杆和索具都安裝完畢後,一艘完整的寶船便呈現在了所有人的麵前。它高聳的桅杆和巨大的風帆,都預示著它未來的遠洋航行。
當這些弄得差不多了之後,剩餘的也就是首尾工作了,利用特製的鑿子,將桐油和石灰的混合物,也就是艌料,仔細地打入每一條船板的縫隙中。
這個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精準,以確保船體達到完全的水密狀態,防止任何漏水。
在艌縫完成後,開始對整艘船進行塗裝,先是整體塗上厚厚的桐油和漆,這些塗料能夠有效地防止木材腐爛和海水的侵蝕。隨後,在船體的外側塗上華麗的彩繪或醒目的顏色,例如紅色的水線。這些彩繪不僅起到了美觀的作用,也使得船隻在航行中更加醒目。
經過了數月的建造,這艘新型寶船終於迎來了最激動人心的時刻。
下水。
工匠們選擇了漲潮的日子,在所有準備工作就緒後,他們撤掉了船體下的墩木,利用滑道和重力,讓這艘巨船緩緩地滑入水中。龐大的船體在水麵上激起了巨大的浪花,發出了沉悶而有力的聲響。當船隻穩穩地漂浮在水麵上時,圍觀的所有人都發出了陣陣歡呼。
在船隻下水後,最後的舾裝工作便在水麵上進行。工匠們在船體內部進行最後的裝修,安裝了火炮,並儲備了大量的糧食、淡水和各種物資。當所有的工作都完成後,這艘新型寶船便做好了遠航的準備。
新型寶船在龍江的江麵上,靜靜地漂浮著。它不再是陸地上的骨架和木山,而是一個真正的龐然大物。
它的船體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流線型,船首狹窄而修長,船身吃水很深。這使得它與周圍停泊的平底福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船身的外側,被厚厚的桐油和漆包裹,反射著陽光,顯得沉穩而堅固。水線以下的部分,則被塗上了醒目的紅色。
船體的結構也與眾不同。船首樓被設計得低平而寬闊,冇有多餘的裝飾,顯得簡潔而實用。
而船尾,則建造起了高聳但向內收縮的船尾樓,它如同一個堅實的堡壘,聳立在船尾,為後方的瞭望和指揮提供了平台。
三根巨大的桅杆,直插雲霄。桅杆上,密密麻麻地纏繞著索具,這些繩索和滑輪,構成了複雜的係統。船帆被收起,但其巨大的體量依舊可以想見。
甲板上,一門門新安裝的火炮,被固定在炮位上,黝黑的炮口指向前方,無聲地宣告著這艘船的威懾力。
這艘寶船,就這樣靜靜地停泊在江麵上。
朱雄英打量著這艘大明寶船,可以說,這艘寶船的每一個細節,都與大明傳統的船隻不同,完全是在為了遠洋而生。
這艘船,從設計到建造,都完美地實現了朱雄英的構想。
高聳桅杆、流線型船體、以及那冰冷的火炮,都證明瞭寶船擁有強大的力量。
但,
朱雄英忽然想了想。
嗯。
他感覺,這還不夠。
這艘船,還有提一些提升的空間。
因為所謂的航行,勢必將麵對廣闊而未知的海洋。
那麼,倒是可以考慮,在船上安裝更精密的導航設備,準確的指南針和一些用於天文定位的簡易儀器,以確保在廣闊大洋上航行的精準。
然後還需要要加裝很多的火炮,並且在船體內部預留更多的火藥和炮彈儲存空間。
羅盤這種東西,或許也可以考慮,假裝在寶船上,因為羅盤在大明朝已完全成熟,並且廣泛應用於航海。
其原型司南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宋代時,這種當時被稱為指南針、羅盤或針盤的儀器,已經廣泛應用於航海。
無論是沿海漕運、官方使團出海還是民間海船,都必然配備羅盤。
它通常是具有二十四個方位的羅盤,航海水手和火長通過它來保持航向。這是一項標準且成熟的航海裝備。
其通過觀測星辰的高度來測定船舶所在緯度的方法,其原理早已被航海者所熟知。
但是,將其係統化,並配套形成一整套標準化測量工具牽星板和記錄單位指和角,則標誌著天文導航的巨大進步。
這套成套的、標準化的精密測量工具,其最完整、最著名的應用記載來自於永樂時期的鄭和下西洋。
鄭和船隊的舟師們熟練使用牽星板,留下了詳細的牽星圖記錄。
洪武時期,這種技術,倒是並冇有已存在,現在隻是一些原始的工具,但尚未像鄭和時代那樣成為一套被所有高級導航員掌握的、高度係統化的成熟技術。
感覺不用等到未來了。
既然天文導航的知識已存在,那麼牽星板這套標準工具,也必須現在就開始發展和普及。
羅盤與牽星板結合,一個用來指引方向,一個用來定位緯度。
思索間,朱雄英掃了一眼遠處的大船,就準備前往工部一趟,現在整個大船已經製造完成,就剩下這些零零閃閃的細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