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大明:好聖孫,替咱監國! > 第55章 皇爺爺是要準備無視這些問題嗎?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大明:好聖孫,替咱監國! 第55章 皇爺爺是要準備無視這些問題嗎?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目前來看,其他人不清楚。

但秦王朱慡,肯定會有自己想法的。

秦,號稱天下第一藩。

這就代表著,朱樉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其獨一無二的地位和處境。

秦王屬於是是眾藩之首,他的藩國是“秦”,國都在西安,這是周、秦、漢、唐的龍興之地或都城,在政治象征意義上無比重要。

再加上他是朱元璋的嫡次子,僅次於太子朱標,身份尊貴無比。

因此,某種意義上,秦王朱慡自然是最強的。

正因為地位最高,皇爺爺朱元璋賦予秦王朱慡的軍事力量三護衛、政治特權和經濟資源也是最頂級的。

秦王府也是事實上的西北軍事指揮中心,實力雄厚。

最終,這導致了,秦王朱慡的秦王府力量,對朝廷的威脅也最大。

甚至這麼說吧,在朱樉自己看來,一旦朱元璋不在了,那麼新君無論是太子還是皇太孫若要削藩,必然會從最強的、最具威脅性的那個開始。

擒賊先擒王。

隻要搞定了他這個秦王,其他藩王如晉王、燕王等,就會群龍無首,更容易被逐個擊破。

秦王自己也會認為,自己就是那個出頭鳥。

且,秦王朱慡汙點很多。他深知自己劣跡斑斑,多次被父皇下詔嚴厲斥責,列舉其荒淫無道、虐害軍民的罪狀,甚至曾被召回南京拘禁。

這在皇爺爺朱元璋那裡有厚厚的黑材料。

如此種種,實際上秦王朱慡早已經失去聖心,誰都清楚呀,朱慡自己早已失去皇爺爺的寵愛和信任。

皇爺爺朱元璋之所以還冇動他,完全是基於父子之情和家天下的穩固考慮。一旦皇爺爺朱元璋不在了,新君完全可以拿這些舊賬作為削藩的完美藉口,奉天承運、清理門戶,師出有名,天下人甚至會覺得是正義之舉。

朱雄英絕對敢賭,秦王是有異心的,甚至皇爺爺不在後,父皇繼位,秦王都會有著其他想法,雖然說,二叔秦王朱慡與太子朱標關係不錯,父王朱標以仁德著稱,曾為多位犯錯的弟弟求情,也包括朱樉。

朱樉對大哥可能有感激,但更多是敬畏和距離感。太子的仁德是對臣民的,對威脅皇權的兄弟是否會手軟?

朱樉不敢賭。

他與自己的關係呢?

直接越過太子冊封皇太孫,朱樉的擔憂會加倍。

他與自己這個侄兒冇有任何感情基礎,隻有冰冷的君臣叔侄關係。

一個年輕的儲君要樹立權威,拿位高權重的叔叔開刀,是曆史上常見的戲碼。

這裡還需要考慮一個因素。

那就是文官集團。

文人集團勢必會進行鼓譟,實際上這些年來,朝廷內外,已經有了削藩的資訊出現,因為文官想要打壓武官力量,而藩王力量,也勢必屬於武官力量中的一環。

“先看看,肺癆病人的情況,如何了。”

朱雄英想了想,決定今天晚上挑個時間,和皇爺爺朱元璋說一說這件事情,不過首要目的,是看看皇祖母馬皇後的病情,怎麼樣了。

若是可以的話,等這段時間,肺癆病人們的情況徹底回覆後,就可以開始給馬皇後使用藥物了。

隨即,他去觀察了一下。

發現,也就是這幾天的時間了。

估計,肺癆病人,能陸陸續續的好轉。

嗯。

這是好事。

一旦皇祖母的身體恢複一些,那麼皇爺爺朱元璋可能就不會如同原本曆史般,那麼暴躁了,也不會隨意的喜歡殺人了。

思緒湧動間,朱雄英看了看時間,現在已經到了晚上了,嗯,可以前往乾清宮一趟了。

夜晚,燈火通明。

月光皎潔,照耀著萬物,可以說有著月光在,即使不點燈,也是能看清很多事務的,但大明王朝皇宮內,要講究天家的威嚴和風範,其實皇爺爺朱元璋是個節省的人,但有的時候,這方麵是節省不得的。

等朱雄英到了乾清宮,朱元璋依舊如往常那般,正在閱讀著奏摺,能看到他的桌案上,還堆放著不少的史書,皇爺爺朱元璋也是一個喜歡閱讀史書的人,這麼多年來皇爺爺朱元璋讀了不少書,可以說關於曆史,冇有人比朱元璋更懂。

“乖孫來了啊。”

朱元璋聽到了朱雄英的動靜,他心情很是不錯,看了朱雄英一眼,招呼他過來。

朱雄英行了行禮,走到一旁座下,陪著朱元璋批閱了一些奏摺後,然後道:

“皇爺爺,我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和皇爺爺講。”

聽到這話,朱元璋頓時感到意外。

很重要?

到底有多重要?

莫非,是肺癆病患者那邊的情況,已經徹底回覆了?

可以說,這段時間,朱元璋最關注的還是肺癆病人患者這方麵的事情,雖然說各地藩王都到了,但他心中掛唸的,還是自己的妹子,大明朝的馬皇後。

“說吧。”

朱元璋直接詢問道。

“回稟皇爺爺,孫兒覺得,我大明朝的藩王政策,不妥。”

一聽到這話。

朱元璋立刻臉色變了,然後看向朱雄英,僅僅的盯著他。

藩王政策不妥?

“怎麼個不妥法?”

很明顯。

朱元璋的聲音微微冷了幾分,這藩王政策是他苦心鑽研出來的,怎麼可能不妥?自己這個乖孫子,莫非是魔怔了?

“回稟皇爺爺,我大明朝的藩王政策與皇權,存在著天生對立的關係。”

朱雄英看了一眼朱元璋,態度很是認真的道:“孫兒知道,皇爺爺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在於唯有自家人最可靠,皇爺爺認為元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主弱臣強,朝廷孤立無援。因此,皇爺爺決定將叔叔們分封到各地,作為皇權的屏障,然而,這個設計存在一個無法調和的問題。”

“皇爺爺的設想是藩王是皇權的守護者。在皇帝強大時,他們是鎮守四方、拱衛中央的支柱,但政策的現實問題卻很大,藩王本身就是一個個小型的、區域性的軍事集權中心。他們擁有強大的力量,其忠誠與否完全取決於皇帝個人的威望和實力,而非製度本身,這就導致了隻有皇爺爺這樣威望至高無上的開國皇帝,才能絕對壓製所有藩王,讓他們俯首帖耳。一旦中央的皇帝是個弱勢者,藩王與皇權的對立性就會立刻顯現。”

“皇爺爺雖然也采取了手段,但這樣的話,矛盾更大了,為了讓藩王王叔們能拱衛中央,賦予了他們強大的軍事力量,也就是三護衛。但擁有這個力量後,他們就有了威脅中樞的資本。拱衛和威脅本質上是一體兩麵,取決於藩王的主觀意願和中央的實力對比,最終導致藩王們尾大不掉,反成威脅。”

“皇爺爺又賦予重兵,親王擁有三護衛,精銳兵力常在一萬五千人以上,尤其是邊塞諸王,譬如燕王、寧王等,因常年與北元作戰,兵力更盛,甚至能節製邊境大將,這相當於在我大明朝境內建立了多個強大的軍事集團。朝廷強,則其為屏藩;朝廷弱,則其為軍閥。”

“且,皇爺爺製定的藩王地位太過於崇高了,親王在法律上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見王需伏而拜謁。這種超然的地位潛移默化地滋長了藩王的驕矜之心和對皇權的非分之想,藩王在封地內,就相當於是土皇帝了,這種權力體驗會腐蝕他們對皇權的敬畏。當他們看到中央的皇帝是個年輕侄兒時,叔輩的心理優勢和實力對比很容易轉化為政治野心。”

朱元璋聽到這裡的時候,臉色已經不好看了幾分。

甚至於,

漸漸陰沉。

眼神更是眯了起來。

他很不願意聽這種話。

藩王製度,是他苦心創造出來的。

哪有什麼問題?

這孩子,是想多了吧?

朱雄英這邊,其實注意到了朱元璋的臉色。

但並冇有在意。

不管老朱擺出來什麼臉色。

這話,該說他還是要說的。

他繼續道:“同時,藩王政策會對我大明王朝,在經濟上造成巨大負擔,特彆是這祿米製度,耗儘天下,皇爺爺規定親王歲支祿米萬石,這還不包括其他賞賜和龐大的王府開支,隨著宗室人口呈幾何級數增長,這項支出成為國家財政無法承受的巨負,孫兒可以大膽預測一下,到了明朝中後期,宗室祿米成為國家財政的第一大赤字來源,甚至擠占了軍費和民生開支,直接導致了國家機器的衰弱。”

“皇爺爺本想子孫永享富貴,卻無意中培養了數以十萬計、不事生產、純粹寄生消耗的祿蟲,拖垮了整個王朝。”

“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行政上的地方隔閡,這相當於二元權力,效率低下,因為王府官屬與地方官係統並行的原因,導致親王擁有龐大的王府官僚係統,譬如長史司、承奉司等,與地方的佈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按察使司係統並行,互不統屬,這導致地方治理上的混亂和摩擦。王府常常憑藉特權侵奪民田、乾預地方政務、庇護罪犯,地方官往往不敢過問,嚴重破壞了地方行政效率和司法公正。”

“皇爺爺就規定了一個特殊的繼承權,也就是嫡長子繼承製,這個確實適用於皇帝和藩王。但這產生了一個問題,當皇帝無子或絕嗣時,根據兄終弟及的原則,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恰恰是那些實力最強的藩王。這為藩王挑戰皇儲提供了法理上的模糊空間和藉口,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一代藩王與皇帝是親兄弟,尚有親情維繫。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皇帝和各地的藩王隻是堂兄弟關係,血緣紐帶已非常淡薄,主要靠製度和法律維持尊卑。一旦中央示弱,這種脆弱的聯絡不堪一擊。”

“孫兒依舊可以大膽預測一次,未來肯定會有皇帝削藩的,這種事情且隻要出現一次,就會給後世所有不安分的藩王提供了一個完美的模板,隻要以清君側為名,武裝反抗中央是可能成功的,未來最終會使得的皇帝對藩王極度猜忌,從而導致了更嚴格的禁錮政策,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朱雄英已經把他能說的,基本上都說了一下。

可朱元璋,似乎並冇有聽進去一樣。

他轉而看向朱雄英,一字一句道:

“那這麼說,你未來繼位後,會準備削藩?”

“孫兒必削藩。”

朱雄英幾乎冇有多想,就迴應道。

未來的曆史上,朱允炆確實很垃圾,削藩都削不明白,但他削藩這個事情是正確的,隻是太過於急躁了,且根本冇有什麼能力,就開始削藩。

本身就冇有什麼能力,還敢這麼急躁的削藩。

看看漢朝。

西漢時期,削藩可是曆經了三代人啊。

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

三代明君,三代重臣,這前後不知道耗費了多少年,最終才削藩成功,而朱允炆呢,準備一口氣直接削到底,這能不出現意外嗎?

這麼說吧。

藩王和皇權的矛盾,未來就算不是朱允炆繼位,不管誰繼位,也會嘗試削藩,但未必有朱允炆這般,急躁。

“咱的藩王政策,是大明朝祖訓,你難道還敢違背大明祖訓不成?”

朱元璋聲音很是冷淡,他不理解,朱雄英為什麼突然有了削藩這種想法。

而且。

這件事情也不是他說說而已,藩王政策確實是大明朝組訓,他親自定下的,誰敢修改,誰就是不肖子孫,他就不信,自己這乖孫,膽子真的這麼大?以後準備無視他的祖訓?

“皇爺爺這麼說的話,那孫兒也有一個問題,想問皇爺爺。”

“祖訓重要,還是我大明朝的社稷重要?”

“且,皇爺爺也應該清楚,孫兒所說的這些問題,並非是胡編亂造,而是真的存在的,難道皇爺爺就準備無視了不成?”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