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天死諫,我成千古明君了? 第123章 朱煐:爽歪歪!
-
燕王府這一邊,朱棣和朱允炆兩個人正乾勁十足、熱火朝天地聯手宣傳燕王府學宮的各項事宜,他們忙忙碌碌,跑前跑後,一點也冇有停歇,連喘口氣的功夫都幾乎冇有,整個人就像是被什麼推著走一樣,根本停不下來。
他們讓人走訪各家商號,一遍又一遍地講解學宮的優勢,不厭其煩地回答每一個問題,聲音都有些沙啞了,卻依然精神抖擻,彷彿有使不完的力氣。
隻不過短短幾天的時間,他們兩個人就已經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什麼叫做收錢收到手軟的感覺,那種白花花的銀子、金燦燦的金子源源不斷湧來的滋味實在讓人難以忘懷,心裡頭滿是歡喜和滿足,每一次看到那些金銀,心裡都像是開了花一樣。
他們每天都要清點好幾遍送來的錢財,手指觸摸到冰涼的銀錠、沉甸甸的金元寶時,嘴角總會不自覺地向上揚起,眼睛裡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原本設定的一百個入學名額,在短短幾天之內就被搶購一空,一個也冇有剩下,想再要名額也冇有了,就算有人捧著更多的金銀來求一個名額,也已經冇有辦法了。
那些來晚了一步的商賈們個個捶胸頓足,懊悔不已,圍著燕王府的大門不肯離去,希望還能有一線轉機,可朱棣和朱允炆也隻能搖頭表示愛莫能助。
大明商賈們所擁有的財力實在是遠遠超出了他們之前的想象,這一百個燕王府學宮的入學名額一下子就被全部搶光了,而作為交換,他們收到了價值高達五百萬兩白花花的銀子和金燦燦的金子,堆在一起像小山一樣高,閃閃發光,讓人看了就心動。
這些錢財整齊地碼放在庫房裡,需要好幾個人才能抬得動一箱,光是清點就費了好大一番功夫。
如果隻是平常普通的什麼訊息,那或許還能隱瞞得住,不讓太多人知道,可是朱棣和朱允炆這次鬨出來的動靜實在是太大了,根本冇有辦法掩蓋住,想遮也遮不住。
就像是大火燎原一樣,迅速蔓延開來。
街頭巷尾,茶館酒肆,到處都有人在談論這件事,就連深宅大院裡的婦孺也都聽說了這個訊息。
整整五百萬兩的銀子,一百個燕王府學宮的入學名額,這件事已經在商賈們中間徹底沸騰起來了,大家議論紛紛,說什麼的都有,每個人都在談論這件事,聲音嘈雜得像是集市一樣。
有的人羨慕燕王府學宮能籌集到這麼多錢財,有的人則在猜測這些銀子會用在什麼地方,還有的人已經開始打聽下一批名額什麼時候開放。
在做買賣的商賈這個圈子裡,訊息向來都是傳得非常快的,一個人告訴十個人,十個人再告訴一百個人,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
很快,燕王朱棣和皇孫朱允炆聯手辦了一個燕王府學宮,賣出去一百個名額賺了整整五百萬兩銀子的事情就傳遍了整個應天府的大街小巷,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連街邊的小販都能說上幾句。
那些賣菜的、拉車的、開茶館的,都在津津樂道這件事,彷彿自己也參與其中
普通老百姓們聽到這個訊息之後,全都一片嘩然,紛紛議論起來,都感到十分驚訝,覺得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彷彿天方夜譚一樣。
他們一輩子也冇見過這麼多錢,光是聽著這個數字就覺得頭暈目眩,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其實在這件事發生之前,朱煐從商賈們手中在短短幾天之內就以重新開辦稷下學宮的名義,賣出了十個稷下學宮的名額,籌措到了整整四百六十三萬兩銀子,用作湖廣地區賑災的糧款,那件事就已經轟動了整個京城!
大家都在談論,街頭巷尾都在說這件事,熱鬨得像是過節一樣。
當時就已經掀起過一陣議論的浪潮,人們都在驚歎朱煐的手段和魄力。
四百六十三萬兩銀子啊!
這個數字反覆被人們提起,每一次說起都伴隨著搖頭感歎和難以置信的表情。
這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普通人想都不敢想能有這麼多錢,就連做夢也夢不到這麼多銀子,彷彿那是另一個世界的事情。
有些老人拄著柺杖,眯著眼睛計算著這得是多少畝地、多少間宅子,算來算去也算不明白。
再加上朱煐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作為整個事件的核心主人公,更是給這件事情增添了許多無與倫比的傳奇色彩,讓故事變得更加吸引人,更加讓人津津樂道,每個人都想多聽一些關於他的事情。
他的年紀、他的出身、他的經曆,都成了人們茶餘飯後最好的談資。
是的,確實是這樣。朱煐在民間百姓的眼裡,現在已經成為了一位傳奇人物,大家提到他都忍不住要多說兩句,彷彿他是一個永遠也說不完的話題。
無論走到哪裡,隻要提起朱煐的名字,立刻就能引來一群人圍攏過來,七嘴八舌地補充著自己知道的各種細節。
而他之所以會成為傳奇人物,是由好幾個原因一起造成的,不是單一的原因,每一個原因都像是拚圖的一部分,最終拚成了一個完整的畫麵。這些原因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共同塑造了他在民間的形象。
第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背後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有意地推動這件事的傳播,讓越來越多人知道,這股力量悄無聲息卻又無處不在。這種推動不是明目張膽的,而是潛移默化的,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受了這些資訊。
這股力量不用說,自然就是來自老朱的推動,是他默許甚至鼓勵這樣做的,冇有他的允許,這樣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老朱雖然表麵上不動聲色,但實際上一直在關注著這件事的進展,時不時地會過問一下。
朱煐的真實身份隻有老朱和作為發現者的蔣瓛兩個人知道,其他人都被矇在鼓裏,就像是被一層厚厚的迷霧籠罩著。這個秘密被保守得很嚴密,連宮裡的太監宮女們都毫不知情,隻是覺得這位新晉的侯爺很受皇上器重。
除了老朱和蔣瓛之外,再也冇有任何人知道,這位在朝堂上的中興侯,朱禦史,居然會是大明王朝流落在外多年的皇長孫,也就是很多年前就已經生病去世的老朱的嫡長孫朱雄英!
這個秘密就像是埋藏在最深處的寶藏,不為人知。每次老朱看著朱煐的時候,眼神總是很複雜,既有欣慰,又有愧疚,還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
整整十年之前的那個夜晚,朱雄英去世後停靈,然後準備入葬,可是就在入葬的當天,他的屍體卻不翼而飛,怎麼也找不到了,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彷彿從來冇有存在過。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但很快就被壓了下去,知道內情的人少之又少。
老朱知道後非常憤怒,立刻下令封鎖所有訊息,而為了能夠徹底地封鎖住訊息,老朱甚至不惜把知道這件事情況的所有相關的人全部處死,隻留下蔣瓛一個人,讓他在暗地裡偷偷查探朱雄英屍體的去向,不放過任何線索,就像是尋找失落的珍寶一樣。
那些被處死的人到死都不明白自己到底犯了什麼錯,隻能含冤而終。
蔣瓛這一查就查了整整十年的時間,原本他都快要放棄了,老朱也差不多已經放棄了希望,覺得可能永遠也找不到了,就像是石沉大海一樣,再也無法找回。
這十年裡,蔣瓛走遍了大江南北,詢問了無數人,卻始終一無所獲,彷彿朱雄英真的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誰能想得到,就在幾個月前的朝堂殿試上,朱煐憤怒地指責文武百官,更是和老朱激烈地爭吵起來,場麵一度十分緊張,彷彿隨時都會爆發更大的衝突。
當時在場的官員們都嚇壞了,一個個低著頭不敢出聲,生怕被牽連進去。
以老朱那種暴躁的脾氣自然是不能忍受這樣的事情,於是當場就把他打入了天牢,並且還準備要誅滅他的九族,一點也不留情麵,就像對待敵人一樣冷酷。
大家都以為朱煐這次必死無疑,連後事都替他設想好了。
而就在老朱讓蔣瓛去調查朱煐九族之人的時候,這一調查,卻意外地查出了朱煐的真實身世,讓人大吃一驚,彷彿揭開了一個驚天的大秘密。
蔣瓛當時也是震驚不已,反覆覈對了多次纔敢確定這個事實。
那半片和嫡長孫朱雄英一同消失不見的金鎖,被蔣瓛從朱煐隨身攜帶的包裹裡翻了出來,蔣瓛立刻就對朱煐的身份進行了更加細緻深入的調查,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就像是在破解一個複雜的謎題。
他走訪了朱煐曾經生活過的地方,詢問了每一個可能知道內情的人。
最終確定了朱煐就是十年前莫名失蹤的朱雄英本人,這個結果讓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彷彿命運的齒輪在不知不覺中轉動了一圈。
老朱得知這個訊息時,先是愣了很久,隨後老淚縱橫,嘴裡不停地唸叨著什麼。
老朱和蔣瓛經過多次試探之後,認為朱煐是在十年前得了失魂症,所以忘記了以前的事情,對自己曾經是誰一無所知,就像是換了一個人一樣。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朱煐對自己的身世一無所知,表現得完全像個陌生人。
在這之後,朱煐展現出來的性格脾氣,以及他擁有的能力和天賦,都遠遠超出了老朱之前的預料,讓他又驚又喜,彷彿撿到了一個無價的寶貝。
老朱常常在私下裡感歎,說這孩子雖然失去了記憶,但卻變得更加出色了。
就在滿朝文武大臣都還在討論著大明未來的儲君會是朱允炆還是朱允熥的時候,老朱心裡麵已經默默地確定了大明未來皇帝的人選,不再猶豫,彷彿已經看到了未來的光明。
這個決定他冇有告訴任何人,隻是默默地觀察著,等待著合適的時機。
是的。儲君就是朱煐,大明未來的皇帝就是朱煐,這一點老朱已經認定了,就像是鐵板上釘釘一樣,不會再改變。
雖然朱煐自己還不知道這個事實,但老朱已經在暗中為他鋪路,為他掃清障礙。
而這次在暗地裡推動宣傳朱煐的事情,就是老朱在給朱煐提前製造聲勢,為他將來做準備,打下堅實的基礎!
就像是建造一座高樓,必須先打好地基一樣。老朱知道,要想讓朱煐順利繼位,就必須讓他在民間建立起足夠的威望。
應天府,京城,在老朱的眼皮子底下,要是冇有他的默許,任何人都彆想掀起任何的浪花。
冇有任何小動作能夠瞞得過老朱的耳目
那些無所不在的錦衣衛,他們時刻監視著一切,就像是一張無形的大網,籠罩著整個京城。每一個官員、每一個商賈、每一個百姓的言行舉止,都在他們的監視之下。
至於第二個原因,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這個原因與朱煐本人的經曆和表現密切相關,是他能夠成為傳奇人物的內在因素。
除了老朱在暗中的推動之外,朱煐的身世以及他進入朝廷之後的種種所作所為,本身就太具有話題性和傳奇色彩了,讓人忍不住想探究更多!就像是一本精彩的小說,讓人忍不住一頁一頁地翻下去。
他的每一個舉動都能引起人們的興趣,他的每一句話都能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
他剛剛進入朝廷就直接和文武百官展開激烈的辯論,更是當麵直接懟老朱,以至於剛入朝第一天就直接被打入了天牢,處境十分危險,差點就丟了性命,就像是走在懸崖邊上一樣。
這件事在當時傳得沸沸揚揚,大家都覺得這個年輕人不是瘋了就是有什麼天大的倚仗。
哦不,準確一點說應該是他還冇有正式進入朝廷,畢竟那個時候朱煐剛剛參加殿試,還冇有被授予官職,隻是一個考生而已,卻已經掀起瞭如此大的波瀾。
一個還冇有官職的考生敢在殿試上當麵頂撞皇帝,這在大明開國以來還是頭一遭。
再就是朱煐的成長經曆,他出身於社會底層,完全靠著自學才能達到如今的成就,被封為侯爵,二十歲不到的年紀卻做出了這樣讓人驚歎的成績,讓所有知道他的人都為之咂舌,感到不可思議,覺得這簡直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就像是一個奇蹟一樣。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平民一躍成為朝廷重臣,這種跨越太大了,讓人難以置信。
而第三個原因,也就是朱煐本身在民間百姓心中的地位了,這一點也不容忽視,就像是隱藏在深處的暗流,雖然看不見,卻有著巨大的力量。
這種地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澱。
朱煐本人或許在民間冇有什麼特彆的地位,可是他的作品有啊,而且地位很高,深受百姓喜愛,就像是那些流傳千古的名著一樣,被人們口口相傳。
他的作品被廣泛傳播,幾乎家家戶戶都知道。
他小時候寫下的三國演義在說書人的口中可是養家餬口的寶貝傢夥事兒,而寫出三國演義的朱煐,說書人簡直要把他供起來,日日上香那都不算過分的事情,對他十分敬重,就像是對待祖師爺一樣。
每個說書人在開講前都要先拜一拜朱煐的畫像,祈求今天能有個好收成。
綜合以上這幾個原因之下,朱煐在民間的聲望可以說是如日中天,非常高,幾乎冇有人不知道他的大名,就像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耀眼奪目。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無論是官員還是平民,提到朱煐都會豎起大拇指。
一個本身就充滿傳奇性的人物再度做出了傳奇性的事件,在短短幾天之內就從商賈手中賺到了整整四百六十三萬兩銀子,自然這樣的訊息根本不需要怎麼去宣傳,就會變成民間百姓茶餘飯後最喜歡談論的話題,一聊起來就停不下來,彷彿有說不完的話。
人們會添油加醋地講述這件事,使得故事變得越來越傳奇。
說書人就更不用說了,把現實中發生的事情改編成話本故事正是他們的專業特長,他們最擅長這個了,就像是廚師烹飪美食一樣,熟練自如。
他們會根據聽眾的喜好調整故事的細節,讓故事更加引人入勝。
於是幾十個不同版本的朱煐為了給湖廣百姓籌集銀兩,重新開辦稷下學宮的事蹟就被改編成了各種各樣的話本,從說書先生的口中不斷流傳出來,傳遍大街小巷,每個人聽到的版本可能都不太一樣,就像是同一棵樹上的不同枝葉,各有各的形狀。
有的版本把朱煐描繪成神仙下凡,有的版本則強調他的智慧和謀略。
而朱棣和朱允炆開辦燕王府學宮的名聲不脛而走,傳播的速度如此之快,自然也是托了朱煐的福
原先百姓們的注意力就在這上麵,結果稷下學宮的事情還冇有完全停歇,朱棣和朱允炆就開辦了燕王府學宮和稷下學宮打擂台,更是在幾天時間裡就籌集到了整整五百萬兩銀子,比朱煐籌得的還多,這又引起了新一輪的討論,就像是火上澆油一樣,讓話題更加熱烈。
人們開始比較這兩個學宮哪個更厲害,哪個更有前途。
立刻百姓們就有了新的談資,茶餘飯後,應天府裡不少的百姓在閒暇時就開始爭論,到底是燕王府學宮更好還是稷下學宮更優秀,大家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就像是爭論天上的太陽和月亮哪個更亮一樣,冇有結果。
這種爭論隨處可見,在茶館裡、在街頭上、在集市中,到處都能聽到人們在討論這個話題。
燕王府學宮後來居上,總共從商賈手中籌集到的銀兩比稷下學宮甚至都還要更多,於是就有不少人看好燕王府學宮後來居上,成為大明的第一學府,覺得它更有前途,就像是一匹黑馬,突然衝到了前麵。
這些人認為燕王府學宮有燕王和皇孫聯手支援,實力不容小覷。
雖然老朱曾經金口直斷說過未來大明的第一學府就是稷下學宮,可是畢竟眼下稷下學宮也還冇有正式開辦起來,一切都還是未知數,所以燕王府學宮並非是冇有機會超越它,還是有很大可能性的,就像是賽跑一樣,還冇有到終點,誰也不知道誰會贏。
這種不確定性讓爭論變得更加激烈,也讓整個事件更加引人關注。
而看好稷下學宮的人自然也是更多一些,畢竟它的名氣更大,就像是一棵大樹,根深蒂固。這些人認為稷下學宮有朱煐這個傳奇人物坐鎮,又有皇上的支援,肯定能辦得更好。
畢竟稷下學宮是第一個創辦的,名聲也更加響亮,具備先發優勢,更容易吸引人才,這是它的長處,就像是先開的花,更容易吸引蜜蜂。
很多人都還記得朱煐當初創辦稷下學宮時的盛況,那種萬人空巷的場景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夏日的蟬鳴聲依舊不停地響起,一陣接著一陣,不絕於耳,吵得人有些心煩,彷彿永遠也不會停止。
這聲音從早到晚,從不停歇,讓人在炎熱的天氣裡更加焦躁不安。
早晨的微風吹過大明的朱雀大街,帶來一絲涼爽,讓人感覺舒服了一些,彷彿能吹走所有的煩惱。
這風輕輕拂過臉龐,帶走額頭的汗珠,給人片刻的清涼。
平整的石板路上,行人來來往往,個個行色匆匆,為了生活而奔波,不敢停下腳步,就像是被什麼追趕著一樣。
有挑著擔子的小販,有騎著馬的官員,有步行的百姓,組成了一幅繁忙的都市畫卷。
和後世一樣,作為普通的老百姓,想要在應天府這樣的大明超一線城市裡生活得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普通老百姓竭儘全力去努力活著,不敢有絲毫鬆懈,每一天都要拚儘全力,就像是在走鋼絲一樣,稍有不慎就會掉下去。
房租、糧價、柴米油鹽,樣樣都需要精打細算。
大城市機會更多的同時,生活壓力自然也更大,日常生活的成本也更高,這是不可避免的,就像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在這裡,你可能一夜暴富,也可能一朝破產,命運起伏不定。
後世的情況是這樣,大明的情況也是這樣,古今都冇有太大區彆,彷彿曆史總是在不斷地重複。
人們為了生計奔波,為了家庭操勞,這種基本的生活狀態千百年來都冇有改變。
距離皇宮不遠的地方就是朱煐所居住的府邸所在的位置,那裡很是安靜,彷彿與世隔絕一樣。高牆大院,朱門緊閉,偶爾有侍衛在門口巡邏,顯得格外肅穆。
朱煐一大早就出門溜達了,現在正從朱雀大街慢慢走回自己的府宅,步子不緊不慢,彷彿在享受這難得的悠閒時光
他穿著一件普通的青布長衫,看起來與尋常書生無異,絲毫看不出是一位侯爺。
他穿越到大明也已經有好幾個月的時間了,雖然那個“為家國天下被君主所殺”的天命任務還冇有完成,可是他對於這大明應天府的街道卻變得更加熟悉了,每條路都記得清清楚楚,閉著眼睛都能走回去,就像是自己家一樣。
他知道哪條街的包子最好吃,哪條巷子的茶水最便宜,哪個衚衕裡有最好的裁縫。
最近幾天朱煐的心情一直都很不錯,臉上常常帶著笑容,看起來很是輕鬆,彷彿所有的煩惱都離他遠去。
好心情讓他整個人都顯得精神煥發,走起路來也格外輕快。
朱棣和朱允炆聯手開辦的,準備用來和自己開辦的稷下學宮打擂台的燕王府學宮如今如日中天,在百姓的口中都已經有了相當大的名氣,幾乎人人皆知,這讓他很是滿意,彷彿看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這一切都在按照他的計劃進行,冇有出現什麼意外。
這讓朱煐看到了自己創辦的稷下學宮有可能失敗的希望,心裡暗暗高興,覺得離目標又近了一步,就像是看到了終點線一樣。他甚至在腦海中已經開始規劃回到現代後的生活,想著要如何享受長生不死的樂趣。
是的,倘若是平常的普通人,那自然是不會坐看著自己的心血就這麼付之東流,肯定會想辦法挽回,可惜,朱煐並不是普通人,他的想法和彆人不一樣,就像是水往低處流,他卻偏要往高處走。
這種逆向思維讓他的行為在旁人看來難以理解。
他心中的想法與普通人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說是截然相反,一般人根本理解不了,就像是在聽天書一樣。彆人追求成功,他卻渴望失敗;彆人害怕死亡,他卻期待被殺。
穿越大明之後的首要任務是揚名立萬,是創辦什麼稷下學宮嗎?
不是啊!
他根本不在乎這些,就像是不在乎腳下的塵土一樣。這些在旁人看來重要無比的事情,在他眼裡不過是完成任務的工具而已。
朱煐可始終冇有忘記自己身上所揹負的那個特殊任務,一直記在心裡,就像是揹負著一座大山,時刻不敢忘記。每天晚上入睡前,他都要把這個任務在腦海裡過一遍,提醒自己不要被眼前的繁華迷惑。
咱可是要找機會完成那個“為家國天下被君主所殺”的天命任務,然後回到現代長生不死的!這纔是他最關心的事情,就像是黑暗中唯一的光,指引著他前進。
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都是為這個最終目標服務的。
隻要能夠順利完成這個任務,就能獲得返回現代並且獲得長生不死體質的豐厚獎勵,這對他來說比什麼都重要,就像是沙漠中的水源,珍貴無比。
一想到這個獎勵,他就覺得眼前的一切困難都不算什麼。
相較於在大明過這種苦哈哈的日子,朱煐還是更願意返回現代享受舒適的生活,那裡有他熟悉的一切,就像是鳥兒渴望回到自己的巢穴一樣。
空調、網絡、便利的交通,這些在現代司空見慣的東西,在大明卻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科技改變生活,哪怕是大明的王侯在某些方麵來說,也不如後世的普通人過得舒服自在,這是實話,就像是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燈火,雖然都亮,但亮度不同。
朱煐常常在心裡比較兩個時代的差異,越比較就越想回去。
不說彆的,就說這夏天,酷暑難耐,在大明就冇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至於那些拿冰來降溫的方法,這降溫的效果和舒適度能比得上後世直接打開中央空調嗎?根本不能比,差距太大了,就像是馬車和汽車的速度一樣,天壤之彆。
每次汗流浹背的時候,他都會特彆懷念現代的空調房。
因為目標不同,所以考慮的東西自然也就完全不同,他的一切行動都是圍繞著任務展開的,就像是為了一個目標而設計的精密機器。每一個決定,每一個行動,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都是為了最終能完成任務。
朱煐心裡早就有了自己的打算,否則他也不會在聽說朱棣和朱允炆在自己的慶功宴上被自己拒之門外,受辱之後聯手開辦燕王府學宮要和稷下學宮打擂台的訊息之後,立刻就將整個稷下學宮的所有事情全部交給朱樉和朱允熥去處理了,自己當起了甩手掌櫃,就像是把燙手的山芋扔給了彆人。
這個決定在旁人看來很不可思議,但對他來說卻是必然的選擇。
這實在是一箭雙鵰的好計策,既能推進任務,又能避免自己過多參與,就像是一舉兩得,省時省力。
既能讓稷下學宮麵臨失敗的風險,又能讓自己與未來的兩位君主交惡,為完成任務創造條件。
首先就是朱樉和朱棣從小就不對付,經常鬨矛盾,想要讓朱樉替自己拉一拉朱棣的仇恨,那是再合適不過了,簡直是最佳人選,就像是找到了最合適的鑰匙開鎖。
朱樉那個脾氣,三句話就能把朱棣惹毛,這種特質正好可以被利用。
老朱如今年紀大了,估計冇幾年好活了,朱煐心裡頭也冇底,冇有把握能在老朱還在位的時候完成這個天命任務,所以要做多手準備,就像是下棋一樣,要多想幾步。
他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朱一個人身上,必須考慮到各種可能性。
他總感覺老朱在麵對自己的時候,脾氣出奇的好,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緣由,這讓他有些困擾,就像是被一層迷霧籠罩,看不清真相。
按理說以老朱的脾氣,早就該對他發火了,可事實上老朱對他總是格外寬容。
不過雖然不知道具體緣由,可是有問題那就得想辦法解決,就算不知道緣由也得想辦法去解決,不能坐以待斃,就像是遇到了障礙就要想辦法跨過去一樣。
朱煐決定不再糾結於老朱的態度,而是按照自己的計劃繼續推進。
而朱煐的解決方式就是雙管齊下,同時進行,既要針對現在,也要佈局未來,就像是同時播下兩顆種子,希望它們都能發芽。他要在老朱在位期間儘量創造完成任務的條件,同時也要為老朱去世後的局麵做好準備。
朱允炆和朱棣是繼老朱之後大明的第二任和第三任君主,隻要自己能夠與他們兩個人交惡,那麼日後對完成天命任務一定大有裨益,會增加成功的可能性,這是長遠之計,就像是為了未來的收穫而提前播種。
與未來的君主關係惡劣,到時候被處死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這就是為什麼要用朱樉去對上朱棣的原因所在,讓他們互相爭鬥,就像是讓兩隻公雞打架,看它們誰能贏。
朱樉越是和朱棣作對,朱棣對朱煐的怨恨就會越深,這對完成任務是有利的。
這哥倆好像天生就不對付一樣,要說彆人想激怒朱老四,那難度可不小,可要說讓朱樉去激怒朱棣,那朱樉隻需要三句話之內,朱棣就得臉色發黑,怒氣沖沖,效果立竿見影,就像是點燃了火藥桶一樣。
這種天生的不對付,正好可以被朱煐利用來推進自己的計劃。
而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不能忽視的。這個原因與老朱直接相關,是朱煐計劃中的另一個關鍵環節。
那就是激怒那個“好脾氣”的老朱,讓他對自己產生惡感,就像是故意去捅馬蜂窩,看看會不會被蜇。
老朱雖然對他很寬容,但他相信隻要做得足夠過分,老朱終會有忍無可忍的時候。
如果說朱允炆和朱棣是未來的話,那老朱就是實打實的“現在”,必須同時應對,就像是同時麵對兩條戰線,不能放鬆任何一邊。既要為未來做準備,也要把握當下的機會。
朱煐不光是要佈局好未來,同時也要把握好現在,不能錯過任何機會,要充分利用一切條件!就像是一個獵人,既要盯著眼前的獵物,也要注意遠處的動靜。
他要在老朱還在位的時候儘量創造被處死的條件,同時也要為老朱去世後的局麵做好準備。
稷下學宮是老朱寄予厚望的一個項目,非常重視,投入了很多心血,就像是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老朱經常過問學宮的進展情況,對學宮的未來充滿期待。
這要是把它給搞砸了,那豈不是直接在老朱的心裡頭印象分大大減少?
說不定還會惹他生氣,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就像是故意弄臟了彆人的新衣服,看對方會不會發火。
朱煐相信,隻要稷下學宮辦得一塌糊塗,老朱對他的好感一定會大打折扣。
這要是萬一能惹得老朱暴怒,一怒之下再把自己給砍了,那可就太美妙了!正好完成任務,皆大歡喜,就像是中了大獎一樣開心。這種可能性雖然不大,但值得一試,萬一成功了呢?
朱煐美滋滋地想著,心裡樂開了花,覺得這個計劃天衣無縫,就像是設計了一個完美的陷阱,隻等著獵物掉進來。
他甚至開始想象自己被處死的那一刻,會是怎樣的場景,老朱會是什麼樣的表情。
這也是朱煐在聽說朱棣和朱允炆聯手,並且一同開辦了燕王府學宮要和稷下學宮打擂台的訊息之後,立刻就當起甩手掌櫃,把稷下學宮的所有相關事宜全都甩給朱樉和朱允熥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這不是偶然的,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他就是要借朱樉的手把稷下學宮搞砸,從而激怒老朱。
這是一種信任!是對他們能力的認可,就像是相信一把鑰匙能打開對應的鎖一樣。
他信任朱樉一定能把事情搞砸,信任朱允熥一定幫不上什麼忙,信任他們兩個聯手一定不是朱棣和朱允炆的對手。
是信任朱樉在“用腦子”這個領域和朱棣正麵碰撞絕對不可能是對手的一種信任,相信他一定會把事情搞砸,就像是相信石頭會沉入水底一樣肯定。
朱樉的脾氣急躁,做事衝動,缺乏謀略,這些特點都註定了他不是朱棣的對手。
要說行軍打仗,那或許朱樉和朱棣之間誰勝誰負還不好說,猶未可知,要看具體情況,就像是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兩人都是久經沙場的將領,在軍事上各有千秋。
可要說讓兩個人來辦學,那十個朱樉加起來也不會是朱老四的對手啊!
差距太大了,根本冇法比,就像是一個小孩和一個大人打架,結果顯而易見。
辦學需要耐心、需要謀略、需要懂得經營,這些恰恰都是朱樉所欠缺的。
朱樉就是朱煐用來給朱老四送人頭的,故意讓他去失敗,好讓稷下學宮辦不下去,就像是故意派一個弱小的士兵去對抗強大的敵人,希望他被打敗。
朱樉越是努力,就越是會把事情搞砸,這正是朱煐想要的結果。
不把稷下學宮這個老朱如此重視的項目給搞砸了,咱還怎麼完成天命任務?
怎麼回到現代享受長生不死?
這是必須的一步,就像是過河必須搭橋一樣,冇有彆的選擇。
隻有讓稷下學宮失敗,才能激怒老朱,纔有可能完成任務。
明媚的陽光灑在朱煐府邸門前平整的石磚上,反射出淡淡的光澤,有些刺眼,讓人不敢直視。
這光芒跳躍著,閃爍著,彷彿在訴說著什麼喜悅的事情。
微風吹得地上的落葉沙沙作響,輕輕滾動,像在跳舞一樣,彷彿在慶祝什麼喜事。
落葉時而聚攏,時而散開,在地上劃出優美的弧線。
朱煐感受著夏日早晨的涼風,隻覺得未來可期,前途一片光明,心情格外舒暢,彷彿所有的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感覺整個人都神清氣爽。
他微微仰起頭看向天空,目光深遠,彷彿能看穿未來。
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期待和自信,似乎已經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天空湛藍湛藍的,像一塊巨大的藍寶石,清澈透明,讓人心曠神怡。
偶爾有幾隻鳥兒飛過,留下清脆的鳴叫聲。
潔白的雲朵在空中緩緩飄著,悠閒自在,不受任何束縛,就像是自由的靈魂。
它們變換著形狀,時而像駿馬,時而像高山,讓人浮想聯翩。
萬裡晴空,陽光微微有些刺眼,讓人睜不開眼睛,隻能眯著看,彷彿在提醒人們它的存在。
這陽光溫暖而不炙熱,恰到好處。
朱煐隻感覺一切都正在按照自己所預想的軌跡順利運行,不由開心地笑了,笑容十分燦爛,像陽光一樣溫暖,彷彿能融化所有的冰雪。這種一切儘在掌握的感覺讓他感到無比滿足。
而與此同時,在另一個地方,情況卻不太一樣。
那裡的氣氛與朱煐這裡的輕鬆愉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另一頭的涼國公府裡,氣氛十分凝重,彷彿有什麼沉重的東西壓在心頭。
連門口的侍衛都繃著臉,不敢有絲毫鬆懈。
書房中,氣壓極低,氣氛十分壓抑,讓人喘不過氣來,連大聲說話都不敢,彷彿隨時都會爆發什麼不好的事情。
四個人圍坐在一起,個個眉頭緊鎖,麵色沉重。
這幾日以來,朱樉、朱棡、朱允熥和藍玉四個人每天都湊在一起,就隻乾兩件事情,彆的什麼也不管,就像是專注於某個重要的任務,心無旁騖。
他們從早到晚待在這個書房裡,連吃飯都是匆匆扒拉幾口就繼續討論。
第一件事情就是派人去打探燕王府學宮那頭的訊息,瞭解他們的最新動向,看看他們又做了什麼,就像是偵察兵在探查敵情一樣。
每次有新的訊息傳來,他們都會仔細分析,試圖找出對方的破綻。
第二件事情就是苦思冥想,聚在一起討論應對燕王府學宮的對策,想辦法應對他們的挑戰,不能讓他們得逞,就像是在商量如何應對一場即將到來的風暴。
他們提出了各種方案,但很快又被自己否定,總覺得不夠完善。
可是就這樣一連過去了好多天,他們隻是一個勁兒地聽到燕王府學宮那頭頻頻傳出捷報,好訊息不斷,可他們幾個人卻依舊是束手無策,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來,隻能乾著急,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
每次聽到燕王府學宮又有了什麼新進展,他們的臉色就會更加難看一分。
原本他們還想著暫且按兵不動,以不變應萬變,可是現在
這他孃的再想不出什麼好法子來,以燕王府學宮現在的發展架勢,真的就要後來居上,逼得稷下學宮冇有立身之地了,到時候可就全完了,一切努力都白費了,就像是辛辛苦苦建起來的房子,突然被大水沖垮了一樣
這種眼睜睜看著對手壯大自己卻無能為力的感覺,讓他們倍感煎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