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天死諫,我成千古明君了? 第104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這一刻,他彷彿又回到了漠北戰場,那個令北元聞風喪膽的燕王又回來了。
昔日在沙場上策馬揚鞭、揮斥方遒的豪情壯誌重新湧上心頭,那金戈鐵馬的歲月彷彿就在昨日,戰鼓聲猶在耳畔回響。
血液中那股久違的殺伐決斷再次湧動起來,驅散了連日來的憋悶與遲疑。
這些天在應天府受的窩囊氣,在這一刻化作了熊熊燃燒的戰意,燒得他渾身發熱,眼神都變得淩厲了幾分,整個人如同出鞘的利劍。
他的心中已經有了打算。
這個計劃雖然冒險,但值得一試。
成則海闊天空,敗........他朱棣從不考慮失敗。
在他的字典裡,就沒有“認輸”這兩個字。
他向來就是個敢把天捅個窟窿的主兒,這點風險又算得了什麼?大不了從頭再來!
不就是一個稷下學宮嗎?
它能做到的,本王未必就做不到。
朱棣骨子裡的不服輸被徹底激發出來,那股混不吝的勁頭又上來了。
憑什麼他朱煐就能辦成的事,我朱棣就辦不成?
論膽識,論謀略,他自認絕不輸給任何人。
這口氣,他非要爭回來不可!
稷下學宮就算是未來大明第一學府,那也隻是未來而已。未來的事,誰說得準呢?變數太多了。
他朱棣,就是要成為那個最大的變數!
他倒要看看,到底是誰能笑到最後。
這盤棋,才剛剛開始。勝負還未可知!
未來是未來,現在是現在!
隻要沒有建成,那一切都還隻是空中閣樓。
本王就要在這閣樓建成之前,先拆了它的地基!
他心中發狠,眼神銳利如刀。
既然你朱煐不仁,就休怪我朱棣不義!
這京城的水,本來就該渾一些纔好。
攪渾了,纔好摸魚!
你能用一個稷下學宮聚攏商賈之銀,我朱棣怎麼就不能開個燕王府,搶你學宮的風頭?
這個念頭一旦生出,就再也遏製不住。
如同野火燎原,瞬間占據了他的全部思緒。
一個模糊的計劃輪廓逐漸變得清晰。
對,就這麼乾!他朱棣什麼時候怕過事?越是難啃的骨頭,他越要啃下來!
朱棣心中冷笑。
他已經能看到朱煐吃驚的表情了。
想到那張總是從容淡定的臉上出現驚愕之色,他便覺得一陣快意。
這口氣,他必須要出!不僅要出,還要出得漂亮!讓所有人都看看,他燕王朱棣不是好惹的。得罪他的人,都不會有好下場!
倘若隻是他一個人,朱棣自然沒有把握,且不說一個人實力不足,更重要的是,這裡是京城,不是北平府,自己除了身份是燕王之外,調動不了太多的資源,就憑著自己,想要和對方打擂台是遠遠不夠的。
這些現實的因素,他必須考慮清楚。
在北平,他是一言九鼎的燕王;在京城,他不過是諸多藩王之一。
此間的差距,猶如雲泥。
強龍難壓地頭蛇啊!
這個道理,他比誰都明白。但明白歸明白,該爭的還是要爭!
不過........朱棣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
他並非全無勝算。
棋盤上,有時候一枚關鍵的棋子,就能扭轉整個局勢。而他,恰好知道該從哪裡找到這枚棋子。
這京城之中,最不缺的就是想要往上爬的人。
隻要找準了人,事情就成了一半。
朱棣已經找好了隊友。一個強大且合適的隊友。一個同樣對朱煐心懷不滿,且急需建立功業以穩固地位的隊友。
這樣的盟友,簡直是天賜良機。
隻要運作得當,未必不能成事。
這步棋,他走定了!
沒錯。就是同樣昨日在朱煐府前丟了顏麵的朱允炆!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句老話永遠不會過時。
尤其是在波譎雲詭的朝堂之上。
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這一點,他深信不疑。
利益一致,就是最好的盟友。
朱棣的眼眸中精光閃爍........這一刻,他彷彿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一條對抗朱煐、甚至可能影響朝局的路徑清晰地展現在眼前。
這不再僅僅是為了出一口惡氣,更是一場關乎未來格局的博弈。
而他,必須要在這場博弈中占據先機。
這關係到他在朝中的地位,甚至關係到未來的佈局。
這一步,必須走好!
倘若自己能夠讓對方和自己合作........
那這盤棋,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他從一枚可能被踢出局的棋子,瞬間變成了可以對弈的棋手。
主動權,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
他朱棣,從來都不是任人拿捏的軟柿子。
是時候讓那些人看看他的手段了。這京城,也該變變天了!
爭儲之事在殿試的國本之爭後就幾乎已經抬到了明麵上,幾乎就已經到了人儘皆知的地步。
如今京城之中,無人不在議論此事。
茶樓酒肆,私下裡都在猜測誰會成為最終的贏家。
這已是一場公開的較量。
各方勢力都在暗中佈局,等待著最佳的出手時機。
而他,也要在這盤棋中落子了。
朱允炆和朱允熥之爭,大明皇儲之爭。
這不僅是兩個皇孫的競爭,更是兩股勢力的較量。
牽一發而動全身。
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聰明人都在審時度勢,尋找著最適合自己的位置。而他朱棣,也要找個好位置。
朱允炆背後站著的是整個文官集團,而朱允熥背後站著的是藍玉和淮西一脈。
雙方勢均力敵,難分高下。
誰都看得出,老爺子還在猶豫。這猶豫,就是機會。
一個可以讓他朱棣趁虛而入的機會。
這樣的機會,稍縱即逝。必須牢牢抓住!
這已經是朝中人儘皆知的事情。
每日早朝,都能感受到這兩派人馬之間的暗流湧動。
表麵上一團和氣,底下卻是刀光劍影。
隻是維持著微妙的平衡。
而這平衡,正是他可以利用的關鍵。
隻要輕輕一推,局勢就會發生變化。而他,就是要做那個推手!
倘若自己能夠和朱允炆合作,那就等於獲得了整個文官集團的支援........
這個誘惑,實在太大。大到足以讓他冒險一試。
文官集團掌握著輿論、士林清議,這些都是辦學宮不可或缺的資源。
有了他們的支援,事情就成功了一半。這筆買賣,怎麼算都不虧。這步棋,走得妙!
這開設學宮,要是什麼?
朱棣在心中細細盤算。
不僅僅是銀子,那隻是第一步。
有了文官的支援,銀子或許反而不是最難的問題。
那些清流文人的名聲和門生故舊,纔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這些資源,正是他目前最需要的。
有了這些,何愁大事不成?
是老師,是名望高的鴻儒,文人!而這些,不正是文官集團最擅長的嗎?
他們掌握著天下清議,把控著學問的詮釋權。翰林院、國子監,多少飽學鴻儒都與他們關係匪淺。
這些人脈資源,正是他朱棣最欠缺的。
若能借來一用,何愁大事不成?這一步,走得對!
朱棣的眼中精芒越來越亮........這個計劃,似乎比想象中還要可行。
一條清晰的破局之路已然在腦海中成型。
以文製文,借力打力,或可一戰!
他彷彿已經看到了朱煐措手不及的模樣。
想到那個場麵,他就忍不住想要大笑三聲。這口惡氣,總算是能出了!
........
很快,朱棣的心腹就將禮物都給朱棣準備好了。
準備都是些珍奇古玩,既不失體麵,也不會太過招搖。
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符合他藩王身份,也顯出了對東宮的尊重。
這份禮,既要表達誠意,又不能顯得像是在巴結。
其中的尺度,需要精心把握。
好在這些事,他向來都很在行。
朱棣拿著見麵禮當即前往東宮。
既然決定要合作,那就要拿出誠意來。姿態要做足。
初次登門,禮數不可廢。
這是他作為叔叔和潛在合作者的基本修養。
在這些細節上,他向來都很注意。禮多人不怪,這個道理他懂。
既然決定要和朱煐一方打擂台,讓他們知曉知曉自己也不是好欺負的,那朱棣辦事就不會磨蹭。
他一向雷厲風行,說做就做。
拖延,是戰場和朝堂上的大忌。
戰機稍縱即逝。
既然看準了,就要果斷出手。
這是他多年來養成的習慣。
也是他能有今日地位的重要原因。
........
朱棣入宮的時候已然臨近中午。
宮門處的守衛見到燕王車駕,紛紛行禮讓道。
規矩森嚴,無人敢怠慢這位威名在外的王爺。
但朱棣能從他們恭敬的眼神深處,看到一絲不易察覺的審視。
這深宮之中,從來就不缺少眼線。
他的一舉一動,都在彆人的注視之下。
.......
烈日高懸,日上三竿。灼熱的陽光灑在琉璃瓦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晃得人有些睜不開眼,也為這肅穆的宮城增添了幾分焦灼之氣。
彷彿預示著即將到來的風波。
連天氣都在暗示著今日的不同尋常。
這讓他更加堅定了決心。
炙熱的陽光烘烤著宮道上的金磚,好在烘烤的時間還不算長,金磚也並未滾燙。朱棣的靴子踏在金磚上,發出沉穩的聲響。
一如他此刻的決心,堅定而有力。
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開弓沒有回頭箭。
這一局,他賭定了!
東宮,朱允炆早早地就已經起床讀書。
這個年輕的皇孫,向來勤奮好學。
從未有過絲毫懈怠。
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於這份自律。
在這深宮之中,勤奮往往是最可靠的階梯。
這一點,他比誰都清楚。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在眾多皇孫中脫穎而出。
朱允炆的成功也並非偶然,倘若當真不學無術,曆史上老朱又怎會將皇位傳承到他的身上?
勤奮和自律,是他最大的資本。
也是他母親呂氏多年精心培養的結果。
這一點,朱棣心知肚明。這對母子的不容易,他都看在眼裡。
也正因如此,他才覺得有合作的可能。
在呂氏從小的嚴格要求下,朱允炆每天都起得很早,起來之後就是溫習昨天的功課。
這個習慣,他已經保持了十幾年。早已刻入了骨子裡,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有時甚至不需要呂氏督促,他也會自覺完成。這份自覺,在這個年紀實屬難得。也難怪老爺子會看重他。
所謂溫故而知新,一天之中早上溫習昨天的東西效果是最好的。能讓你的記憶印象更深刻........
這是呂氏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成了朱允炆篤信不疑的準則。
這些年來,他就是靠著這樣的勤奮,一步步贏得老爺子的認可。
這份堅持,確實令人佩服。
就連朱棣也不得不承認,這個侄子在讀書上是真的下了苦功。
朱允炆手持書卷,在房間中緩緩踱步,口中是朗朗讀書聲........神情專注,心無旁騖。彷彿外界的一切紛擾都與他無關。
這份定力,在這個年紀實屬難得。
若非生在帝王家,或許能成為一個不錯的學者。
可惜,身在帝王家,註定了要與權謀相伴。
........
呂氏也是早早起床的。
天還未亮透,她便已梳洗完畢,端坐在偏殿,手中雖也拿著一卷書,心思卻大半放在兒子身上。
耳朵時刻留意著外麵的動靜。
作為母親和潛在的“後宮之主”,她不敢有絲毫鬆懈。
在這深宮之中,一步錯,可能滿盤皆輸。
這個道理,她比誰都懂。
也正因如此,她才能在這深宮中站穩腳跟。
朱允炆讀書的時候呂氏大都陪著。
這些年,無論寒暑,幾乎從未間斷。
她深知在這深宮之中,學問是立身的根本,一刻也懈怠不得。
更是爭奪那個位置的重要籌碼。
學問、德行、能力,缺一不可。
她必須把兒子培養成最完美無缺的繼承人。這是她此生最大的使命。為此,她願意付出一切。
今天從一大早呂氏陪讀一直陪著朱允炆讀到了中午。
期間除了用些簡單的茶點,幾乎沒有停歇。
這份堅持,連伺候的宮人都暗自佩服。
都說呂娘娘對皇孫的學業抓得緊,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這幾乎是呂氏的日常。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從未改變過。
為了兒子的前程,她願意付出一切。這份執著,讓人不得不佩服。
......
這天底下沒有絕對的壞人也沒有絕對的好人,好壞的區彆隻是在於評定標準的不同以及所站的角度不同。便如這宮闈之事,恩怨情仇,往往難辨黑白。
成王敗寇而已。
曆史,從來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所以她呂氏,必須要做那個勝利者!
為了這個目標,她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這是她的選擇,也是她的宿命!
站在朱允熥的角度,呂氏自然是一個惡人,一個大惡人。
她占據了本屬於他母親的位置,她的兒子威脅著他嫡子的地位。
這是不死不休的局,沒有轉圜的餘地。
既然如此,她隻能選擇做那個最狠的惡人。
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
這個道理,她比誰都明白。
可站在朱允炆的角度,呂氏卻是一個無私的母親。
她將所有的心血與期望都傾注在他身上,為他謀劃,為他鋪路。
殫精竭慮,嘔心瀝血。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能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哪怕為此背負罵名,她也無怨無悔。
這就是一個母親的執念。為了兒子,她願意與全世界為敵。
呂氏對朱允炆要求嚴格,但同時對自己的要求更加苛刻,朱允炆的教育是她親自抓的。
從蒙學識字到經史子集,從禮儀規範到為君之道,無一不是她精心安排。不容有失。她要將兒子培養成最合格的繼承人。
這是她此生最重要的使命。
為此,她願意付出一切代價。
這份決心,從未動搖過。
朱允炆也早就習慣了讀書的時候有呂氏陪讀。
有母親在身邊,他總覺得心安,讀書也更能沉得下心。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依賴。也是一種無形的掌控。
呂氏通過這種方式,牢牢地將兒子掌控在自己的影響範圍內。
這份掌控,是她安身立命的根本。
也是她最大的倚仗。
不過今天的早讀註定和以往不同了。
平靜被突如其來的拜訪打破。
宮人匆匆的腳步聲帶來了變數,也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這深宮之中,從來就不缺少意外。
而這次意外,或許會改變很多事情的走向。
是福是禍,現在還不好說。
很快就有下人入宮來報朱棣來訪。
朱允炆放下了手裡的書,疑惑地看向呂氏。
眼神中帶著詢問,也有一絲不易察覺的緊張。
燕王叔為何突然來訪?是福是禍?
這位手握重兵的王爺,向來與東宮往來不多。
他的突然到訪,讓人不得不心生警惕。這深宮之中,從來就不缺少算計。
呂氏的臉上也滿是困惑。
她微微蹙眉,朱棣與東宮素無深交,此時前來,意欲何為?是敵是友?他的到來,意味著什麼?
在這敏感時刻,任何風吹草動都值得警惕。
尤其是這位手握重兵的藩王,更是需要小心應對。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
兩人疑惑地互視。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猜測不安的氛圍。
無聲地交流著彼此的疑慮。
這一刻,東宮平靜的表麵下,暗流開始湧動。
彷彿暴風雨前的寧靜。
連伺候的宮人都感受到了這不尋常的氣氛,一個個屏息凝神,不敢發出半點聲響。
整個東宮,都陷入了一種詭異的寂靜之中......
.........
“娘?”
如今的朱允炆還遠遠不是幾年後什麼事情都能自己拿主意的建文帝,此刻的朱允炆還是個少年,不過是十來歲的少年。
驟遇此等意料之外的情況,難免有些無措。
本能地尋求母親的庇護和指引。
他還需要時間來成長和曆練。
現在的他,還離不開母親的扶持。
這一點,他自己也很清楚。
在這深宮之中,他唯一能完全信任的,也隻有母親了。
在迷茫的時候下意識就想要詢問呂氏。
這幾乎成了他的本能。也是呂氏多年經營的結果。
她成功地成為了兒子最依賴、最信任的人。這種依賴,是她權力的根基。也是她最大的安慰。
有了這份依賴,她所做的一切纔有了意義......
........
“你王叔既然來拜訪,於情於理都得見一見,先看看。”
呂氏沉吟片刻,迅速恢複了鎮定。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無論如何,不能失了禮數和氣勢。
她倒要看看,這位燕王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在這深宮之中,鎮定往往是應對變故最好的武器。
慌亂,隻會讓對手有機可乘。這個道理,她比誰都懂。
說著呂氏讓宮人將朱棣帶進來。同時用眼神示意朱允炆穩住心神。
無論麵對什麼,都要保持皇孫的威儀。
不能讓人看了笑話。
尤其是在這些藩王麵前,更不能露怯。這關係到東宮的體麵,也關係到未來的格局。
這一點,必須時刻謹記。
........
很快,朱棣就入了東宮。
他步履沉穩,臉上帶著恰到好處的笑容,既不顯得過於熱絡,也不讓人覺得疏離。分寸拿捏得極好,顯示出他豐富的閱曆和城府。
這位久經沙場的王爺,顯然深諳人情世故。
知道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這份從容,是多年曆練的結果。
呂氏和朱允炆都沒有說話,隻是看著朱棣。都在暗自揣度他的來意。
心中快速盤算著各種可能性。
這位王爺的到訪,絕不僅僅是禮節性的。
必然有所圖謀。而且這圖謀,恐怕不小。
否則不會選在這個敏感時刻登門。
這讓他們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應對。
朱棣笑嗬嗬地走到了這母子麵前。
目光在呂氏和朱允炆臉上掃過,將兩人的細微表情儘收眼底。
心中已然有了初步判斷。
這對母子,謹慎中帶著試探,正是他可以利用的心態。看來,事情有戲。這一趟,沒有白來。這步棋,走對了!
“大嫂,允炆,這大早上的打擾了。”
朱棣拱手一禮,姿態放得頗低。
他給足了這對母子麵子。
想要合作,就得先放下身段。這點道理,他朱棣還是懂的。
在這些細節上,他向來都很注意。禮數周全,總不會有錯。
朱棣上前客氣了兩句。言語間透著對兄嫂的尊敬。
禮數周全,讓人挑不出錯處。這是他作為弟弟和臣子的本分,至少在表麵上是如此。至於心裡怎麼想,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這深宮之中,表麵功夫往往比真心實意更重要。這個道理,他們都懂。
“王叔說的哪裡話?王叔入京多日,允炆未曾前去拜見是允炆的錯,不曾想王叔先來東宮了。”
見朱棣言行有禮,朱允炆和呂氏心裡頭都鬆了口氣。
兩人緊繃的神經稍稍放鬆了些。
看來不是來興師問罪的。隻要不是來找麻煩的,一切都好說。
目前東宮的處境,實在不宜再多一個敵人。能少一事,是一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不是來找麻煩的就好。
這是兩人最先閃過的念頭。
目前局勢微妙,實在不宜再樹強敵。
能少一個對手,總是好的。
尤其是朱棣這樣手握重兵的藩王,更是能不得罪就不得罪。
多一個朋友,總好過多一個敵人。
這個道理,他們都明白。
兩人實在是這段時間被朱煐給整出了心裡陰影,每次一出事就是壞事,就是大事不妙,以至於都有些風聲鶴唳了。生怕又有什麼意想不到的禍事。
朱煐的崛起,給他們帶來了太大的壓力。
這個突然冒出來的中興侯,簡直就像是他們的剋星。
每次出手,都讓他們措手不及。
這種被動捱打的局麵,他們實在是受夠了。
看朱棣的態度,兩人明白今天朱棣前來,該不是什麼壞事。
至少,表麵上看不是。
這讓他們稍微安心。
隻要不是壞訊息,就有轉圜的餘地。
或許,這位燕王能帶來一些轉機?
畢竟,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這個道理,他們都懂。
也正因如此,他們才願意坐下來談。
人家既然笑臉相迎,那自己自然也不能冷麵對待。
朱允炆這才笑著和朱棣打招呼,語氣也自然了許多。
恢複了平日待人接物的從容。
他是皇孫,該有的氣度不能少。
尤其是在這位戰功赫赫的王叔麵前,更不能失了身份。這份氣度,是他母親多年來悉心培養的結果。
也是他能在朝中立足的根本。
不過此刻朱允炆和呂氏卻也因為朱棣的態度,心裡泛起了嘀咕........
這位手握重兵的燕王叔,如此客氣地主動登門,究竟所為何來?
絕不可能隻是簡單的問候。背後必定有所圖謀。
而且這圖謀,恐怕不小。
否則不會如此鄭重其事。這讓他們不得不更加警惕。
........
朱允炆和呂氏都不由得看向朱棣,等待朱棣主動說出自己的目的。
寒暄已過,該切入正題了。房間內的氣氛再次變得微妙起來。
三人都知道,真正的對話即將開始。
這將是一場關乎利益的談判。
成與敗,可能就在今日一見。
這一點,三人心照不宣。
朱棣入京已經有一陣時間了,這段時間可一直和東宮沒有什麼聯係,今天忽然上門,不可能是沒有事情。
無事不登三寶殿,尤其是在這敏感時期。
他的到來,必然帶著明確的目的。
這目的,很可能與當前的朝局有關。
甚至可能與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有關。
這一點,三人心照不宣。也都明白這意味著什麼。
朱棣也不打馬虎眼,讓呂氏屏退了左右。有些話,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隔牆有耳,不得不防!
接下來的談話,將決定他們是否能夠成為盟友。也將決定未來朝局的走向。
這樣的談話,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這一點,他們都明白。
房間裡隻剩下了呂氏,朱允炆和朱棣三人。氣氛頓時變得有些微妙和嚴肅。
真正的談話,現在才開始。沒有了外人,許多話就可以攤開來說了。
利益,合作,交換,這些纔是他們今天要談的核心。
其他的,都是虛的。
這一點,他們都心知肚明。
“嫂嫂,這裡隻剩下了我們三人,那本王也就不藏著掖著,有話直說了。”
朱棣收斂了臉上的笑容,神色變得鄭重起來。
目光灼灼地看著呂氏。他要展現出自己的誠意和決心。
也要讓這對母子明白,他不是在開玩笑。接下來的話,句句屬實。
這也關係到他們共同的利益。
房間裡隻剩下了三人之後朱棣當即單刀直入,不再遮掩。時間寶貴,沒必要浪費在互相試探上。
成敗在此一舉。
他必須說服這對母子。
這關乎他接下來的全盤計劃。
也關乎他們共同的利益。這一點,他必須讓他們明白。
見朱棣神色鄭重,呂氏和朱允炆心中疑惑更甚,不過也都不敢放鬆,集中起了注意力........
知道接下來要說的話,恐怕非同小可。
可能關係到未來的走向。
甚至關係到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
這一刻,連空氣都彷彿凝固了。
三人的呼吸都不自覺地放輕了些。
整個房間,陷入了一種詭異的寂靜之中。
“想必嫂嫂也知道,這段時間入京以來,我與中興侯之間的事情。”
朱棣開口,直接將話題引向了朱煐。
這個名字,如今在京城可謂是如雷貫耳,也是他們之間一個潛在的共同話題。
一個他們都想要對付的敵人。
從這個話題切入,最是合適不過。也最能引起共鳴。
........
“剛入京縱馬就被中興侯送入了應天府府衙大牢,父皇也因此對我頗有看法。”
提及此事,朱棣語氣中仍帶著一絲難以釋懷的鬱氣。
這件事,讓他顏麵儘失,也讓他深刻體會到了朱煐的難纏。
這個虧,他吃得實在窩囊。
從小到大,他何曾受過這等委屈?
這筆賬,他一定要算!
“此後中興侯又頻頻針對,昨日本王親自上門登門恭賀,結果被掃地出門,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他聲音提高了幾分,帶著明顯的憤懣。
拳頭不自覺地握緊,指節有些發白。
這口氣,他實在是咽不下去。
從小到大,他朱棣何曾受過這等羞辱?
這個仇,他一定要報。不僅要報,還要報得漂亮!
“這口氣本王忍不了!”
朱棣斬釘截鐵地說道,說著目光看向朱允炆和呂氏。
眼神銳利,帶著尋求認同的意味。
他要看看這對母子的反應。
他想知道,他們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
是否也對這個突然崛起的中興侯心懷不滿。
如果他們也有同樣的感受,那合作就有了基礎。
這一點,至關重要。
“燕王和我們母子說這些做什麼?我們這孤兒寡母的,卻也幫不上燕王什麼。更何況中興侯也是朝中棟梁,深受陛下看中,如今更是主管重開稷下學宮之事,不好得罪........”
呂氏沉吟著開口,語氣謹慎,帶著試探。
她並未立刻接茬,而是先撇清關係,觀察朱棣的反應。
這是她一貫的謹慎作風。
在摸清對方真實意圖之前,絕不輕易表態。
這是她在深宮中生存的法則。
也是她能走到今天的重要原因。這一點,她比誰都清楚。
呂氏話音未落就被朱棣給打斷。
“大嫂你就彆試探了,本王誠心前來,”
朱棣擺了擺手,顯得有些不耐煩這種繞彎子,“昨日允炆也登門了,不也被中興侯趕了出來?”
他直接點破了昨日之事,表明自己並非一無所知。
大家都是明白人,沒必要裝糊塗。
共同的遭遇,或許能成為合作的基石。
既然都有共同的敵人,何不聯手對敵?
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
也最能打動人心。
“很明顯,中興侯和我那二哥已經徹底綁在了一起,今早晉王也入京了,大嫂你想想,有我那二哥,三哥,再加上中興侯,涼國公,哪怕我那允熥侄兒性子確實是弱了些,難道便當真扶不得了?”
朱棣分析著局勢,語氣急促,試圖營造出一種緊迫感。
他要讓呂氏意識到危機的存在。如果讓朱允熥一方得勢,他們都不會有好果子吃。這是在逼呂氏做出選擇。
要麼合作,要麼等著被邊緣化。
這個選擇,並不難做。
“父皇如今身體還算康健,可有時間重新培養我那侄兒,到時候........”
朱棣的話留了半截,但其中的意味不言自明——到時候,你們母子處境就堪憂了。
他相信呂氏能聽懂這弦外之音。
沒有人比他更瞭解這位大嫂對權力的渴望和對兒子地位的維護。
這是她的軟肋,也是他可以利用的地方。
這一招,他很有把握。也必須要成功。
朱棣的話卻並未讓朱允炆和呂氏有什麼反應。
兩人神色平靜,甚至呂氏嘴角還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
彷彿在聽一件與己無關的事情。
這種反常的平靜,讓朱棣心中疑竇叢生。
這和他預想的反應完全不同。
這太不尋常了。
這讓他不得不重新評估眼前的局勢。
朱棣看著兩人反應心中疑惑。
這和他預想的畫麵不一樣。
他們不應該如此鎮定。
按照常理,涉及到儲位之爭,聽到對手勢力壯大,不該是這種雲淡風輕的反應。
這太不正常了。
除非........他們另有打算。
或者,他們掌握著什麼他不知道的底牌。
這不應該啊........
按照常理,涉及到儲位之爭,聽到對手勢力壯大,不該是這種雲淡風輕的反應。
這不合常理。
除非........他們另有倚仗,或者,情況並非如他表麵所見。
這對母子,一定還藏著什麼他不知道的底牌。
這個認知,讓他不得不重新評估眼前的局勢。
也讓他對這對母子刮目相看。
朱允炆和朱允熥爭儲,按理說自己說出這番話,無論是呂氏還是朱允炆都該重視才對,可眼下這是什麼情況?
朱棣心中念頭急轉。一定有什麼地方被他忽略了。
或者說,這對母子掌握著他所不知道的底牌。這讓他不得不重新評估眼前的局勢。
或許,這對母子並不像表麵看起來那麼簡單。這個認知,讓他既驚訝又警惕。
麵對疑惑的朱棣呂氏自信笑道:“燕王有所不知,允熥這孩子啊,從小性子懦弱,你未曾與他有過接觸不知其性子有多軟弱。這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若是允熥這孩子成了未來大明之主,陛下就該擔心這臣強而主弱了。”
她的語氣帶著一種篤定,彷彿隻是在陳述一個既定事實。
那種掌控一切的從容,讓朱棣心驚。
這絕不僅僅是對侄子性格的瞭解那麼簡單。
這背後,一定有著更深層的原因。
這個認知,讓他不寒而栗。
也讓他對這位大嫂刮目相看。
........
朱棣聽著呂氏自信的這話,心中頓時一凜。
這絕不僅僅是對侄子性格的瞭解那麼簡單。
背後定然有更深層的原因。
他敏銳地捕捉到了呂氏話裡行間那種非同尋常的把握。
那是一種........一切儘在掌握中的從容。
這種從容,絕不是裝出來的。而是源於絕對的自信。
這份自信,從何而來?
他的心中一瞬間就想到了很多。呂氏為何如此篤定?
朱允熥的軟弱是天生如此,還是後天所致?
許多模糊的線索似乎在這一刻串聯起來。
一個大膽的,甚至有些駭人的猜測浮現在他腦海。
難道說........朱允熥的性格,是呂氏有意為之?
這個念頭讓他不寒而栗。如果真是這樣,那這位大嫂的心機和手段,就太可怕了。與她合作,無異於與虎謀皮。
意識到這一點,讓他既警惕又興奮。
片刻後朱棣才眯著眼睛看著呂氏:“看來大嫂是早有考慮,還真是深謀遠慮啊。”
他這話說得意味深長,目光銳利地看向呂氏,試圖從她臉上看出更多東西。
這話既是感歎,也是試探。
他想印證自己的猜測。
如果真是這樣,那這位大嫂的心機和手段,就太可怕了。
與她合作,無異於與虎謀皮。
但眼下,他似乎彆無選擇。
“燕王過獎了,不過燕王若是有心幫忙的話,卻是恰逢其會,本宮卻也想讓允炆乾些事情,練練本事,在他陛下麵前也露露臉,免得被人看輕了。”
呂氏順勢接過話頭,既肯定了朱棣的“誇獎”,又明確表達了合作的意願,並且指出了合作的方向——幫朱允炆建功立業,提升威望。
話說到這個份上,意圖已經非常明顯。
她接受了朱棣遞過來的橄欖枝,但也明確了合作的主次——是以輔助朱允炆為核心。
她纔是這場合作的主導者。這一點,必須明確。
也必須要讓朱棣明白。
呂氏的話讓朱棣心中又是一凜。
這話幾乎是挑明瞭。
承認了她對朱允熥的“塑造”,也接受了他的合作提議。
這是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也是一種危險的捆綁。
從這一刻起,他們就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了。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呂氏說出這話基本上也就意味著她預設了朱棣的猜測。
她並不否認自己在朱允熥性格養成中所起的作用。
這是一種危險的默契。
雙方都掌握了對方一些不欲人知的秘密。
這種關係既牢固又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反目成仇。
讓他們都不得不更加小心。
為什麼呂氏能夠這麼篤定朱允熥絕對不會是朱允炆的對手?
這個問題在朱棣心中有了答案。一個讓他對這位大嫂刮目相看,同時也心生警惕的答案。
這個女人,為了自己兒子的前途,竟然能做到這一步........這份心機和狠辣,實在令人膽寒。
與她合作,必須萬分小心。
但眼下,合作顯然是最好的選擇!
.......
之所以呂氏如此自信,隻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朱允熥的軟弱性子就是呂氏親手造成的,所以她可以如此肯定!
這個認知讓朱棣對眼前這位看似溫婉的大嫂,生出了更深的忌憚。
這個女人,不簡單。與她合作,無異於與虎謀皮。
但眼下,他似乎彆無選擇。
想要對付朱煐,就必須藉助這對母子的力量。
這是目前最好的選擇。至於其他的,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而在這隻有三人的房間裡,呂氏也沒有藏著掖著,而是直接預設了朱棣的話。
這是一種默契,也是一種坦白,表明合作的基礎已經建立。
雙方都握有對方的把柄,或者知曉了對方的底牌。
這是一種脆弱的平衡,但也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合作模式。
各取所需,互相製約。這樣的關係,反而最是穩固。
也最能保證合作的長久。
朱棣眯著眼睛看著眼前的呂氏。
心中重新評估著這位嫂子的分量。
她遠比表麵上看起來更有城府和手段。
與這樣的人合作,必須萬分小心,時刻保持警惕。
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她吃得連骨頭都不剩。
意識到這一點,讓他不得不重新調整自己的策略。
也讓他對未來的合作既期待又警惕。
不過這話裡頭的意思........倒是有想同自己聯手的意思?
朱棣迅速把握住了呂氏話語中的核心。
合作,是當下雙方共同的需求。
對抗共同的敵人朱煐,以及他背後的勢力。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句話永遠不會過時。
隻要利益一致,就有合作的可能。
這一點,他深信不疑。
也正因如此,他才覺得這次合作大有可為。
朱棣沒有再多想。
目的既已達到,深究細節反而不美。
有些事,心照不宣即可。
點破了,對誰都沒有好處。隻要能達到目的,過程並不重要。
這是他多年來總結出的經驗。
也是他能有今日地位的重要原因。該糊塗時就要糊塗。
此行的目的本就是來找朱允炆聯手,先前的一番話也隻是想提升合作的可能性,以朱允炆的競爭對手朱允熥向其施壓,勸他合作。雖然過程有些出乎意料,但結果一致。這就夠了。
他成功地找到了對抗朱煐的盟友。
這纔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是細枝末節。不必太過在意。
雖然朱允熥並沒有能夠成功壓力到朱允炆,但朱允炆願意合作。
這就足夠了。
過程不重要,結果才重要。
他需要文官集團的支援來實施他的“燕王府”計劃,而呂氏母子需要他的力量和某種程度的“外力”來增加籌碼。
這是一場雙贏的交易。
各取所需,皆大歡喜。這樣的合作,最是穩固。
這就好了,畢竟達成目的纔是最重要的麼。
過程有些曲折,但無傷大雅。他成功地找到了對抗朱煐的盟友。
一場新的較量,即將拉開序幕。而他,已經做好了準備。
這一次,他一定要讓朱煐嘗嘗失敗的滋味。這口惡氣,總算是能出了!
至於過程........並不重要。
朱棣心中暗道,臉上重新浮現出笑容,隻是這笑容裡,多了幾分心照不宣的意味。
一場各懷心思的聯盟,就此初步達成。
未來的路布滿荊棘,但至少,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了。
有了這對母子及其背後的文官集團支援,他就有信心和朱煐好好鬥上一鬥!
這場好戲,才剛剛開始。
而他,已經迫不及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