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大明_我天天死諫_朱元璋人麻了 > 第306章 真不明白他為何總給政敵留下大破綻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大明_我天天死諫_朱元璋人麻了 第306章 真不明白他為何總給政敵留下大破綻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朱元璋趕忙接過稿紙開始翻看,

“《洪武荊襄歲時記》?”

朱見深拱手拜道,“這份記錄是從翰林院的塵封舊檔裡找出來的,”

“裡麵的內容是前朝翰林們根據荊襄地區各州府官府收集的史料,編撰而成的方誌類文獻。”

朱元璋微微頷首,

經過咱之前的嚴正批評,這幫鱉孫找資料總算是認真多了,

這種方誌類文獻,有官方主導,真實性沒有問題。

隻是林豪這混球,貌似和荊楚沒有半分什麼聯係啊,

他搞的改革怎麼引發了那邊暴動呢?

難道咱把他派那邊去了?

帶著一堆疑問,朱元璋繼續往下閱讀,

“洪武年間,荊襄洞蠻土司暴動始末考證,”

“據當地諸多大土司家族史記載,”

“洪武二十六年九月初,太祖聽從左春坊大學士林豪提議,”

“將西北洮州地區的行政改革的成功經驗,推行至荊襄地區,”

“引發了地方土司強烈不滿,”

“所有荊襄土司家族聯名上疏,反對進行行政改革,”

“掌管荊襄軍務的楚昭王也上疏,以荊襄宜求穩為由,支援土司們的求請,”

“大部分朝臣也反對在蠻夷人數占優的區域,大搞行政改革,”

“太祖見反對的聲浪很大,猶豫是否暫緩推行,”

“然主導者林豪力勸太祖堅持改革到底,”

“太祖聽從之,”

“強令行政改革繼續推行,由楚藩負責監督,”

“最終,所有的矛盾在洪武二十七年初,迎來大爆發,”

“荊襄各大小土司帶領麾下民眾舉兵暴動。”

“訊息傳到京城,”

“太祖震怒,”

“下令楚昭王為主帥,潁國公傅友德為副帥進行平叛,”

“二月末,叛亂平定。”

“旋即,開始推行緩和措施,並追究暴動責任,”

“各大領頭暴動的土司,被押解入京處決,”

“朝廷廢停已推行的行政改革。”

“林豪因為與昭王、傅友德本與林豪有舊怨,被定性為暴亂主要責任人,”

“其雖在暴亂發生前,就虛症突發暴斃,”

“但仍舊遭到清算,其諡號‘康肅’亦被褫奪,墳塚被勒令挖毀。”

“。。。”

朱元璋看完之後,麵色鐵青,

原來是咱採納那混賬的建議,在荊襄地區搞了行政改革,引發了地方勢力的不滿,所以才發生了暴亂。

到底是什麼樣的行政改革,能捅了整個荊襄地區的馬蜂窩?

還有,

這混球叒先一步虛症爆發而死了?

不僅被褫奪了諡號,還被挖了墳,

讓一個死人來背主責任,的確是息事寧人的好手段,

不愧是傅友德,

還有這個楚昭王?

“這個楚昭王是誰?楨兒嗎?”

朱見深拱手一拜,“回太祖爺,的確是楚藩的叔祖,”

“整個楚藩,隻有他在任時能完全掌控軍務。”

朱元璋冷哼一聲,“咱讓他管軍務,是對付外敵的,不是搞內訌的。”

“可有查到林豪這個改革的記錄?”

“他到底是改革了哪些行政弊端?”

“為何在洮州成功了?”

“卻在荊襄失敗了?”

朱見深低著頭說道,“臣孫無能,隻有查到了這份記錄,”

“具體的行政改革措施,並沒有查到,”

“不過,臣孫已經下令廠衛嚴加追查。”

朱元璋聞言,心裡有些失望,旋即看向其他幾位後世皇帝,

一眾後世皇帝看到太祖爺詢問的目光,紛紛頓首稱罪,

不是他們找不到資料,

而是他們各自蒐集的林豪資料太多了,但來源實在太雜,

必須得嚴格篩查一番,

否則帶了假訊息,到這偏殿裡,很容易挨訓斥。

朱元璋麵露不悅,“這麼多天了,爾等這麼多人,竟然隻找到這麼一份記錄?”

“虧爾等還是我大明皇帝,”

“是怎麼辦事的?”

一眾後世皇帝心中頓覺委屈不已,

之前找來了記錄,老祖宗嫌棄不夠詳實準確,

現在朕開始注重質量,不輕易交貨了,又被嫌棄沒乾活,

怎麼做都要挨訓斥,

朕太難了!

這時,

推門聲響起,

“兒臣拜見父皇!”姍姍來遲的朱棣躬身一拜,旋即語氣變得嚴厲,“父皇,您看看。。。”

朱元璋敏銳地發現朱棣手裡有稿紙,當即打斷道,“老四,你打住!咱沒問話,你不準說話,”

“有林豪的新記錄,趕緊呈過來。”

一看這混賬老四的德性,

肯定是找到了什麼不好的訊息,又想借機編排咱了。

朱棣張了張嘴,想繼續把編排的話語說出口,

但對上父皇要吃人一般的目光,

他頓時打消了念頭,

還是等以後再說吧,反正懟父皇的機會多的是。

朱元璋接過朱棣手中的稿紙,順手把朱見深那份稿紙交給了朱棣閱覽,

他展開稿紙開始翻讀,

“朱高熾回答概要?”

朱元璋眉頭一挑,“這份東西是?”

“老四,你回答咱的問題。”

朱棣撇了撇嘴角,“回父皇,兒臣遲遲找不到林豪的確切記錄,就從高熾那兒探訊息。”

“高熾是兒臣的太子,”

“他比高煦懂事,他說。。。”

朱元璋抬手製止道,“夠了!你閉嘴,你看你的,咱自己看。”

說著,便不理會臉色逐步烏青的四兒子,繼續閱覽稿紙的內容,

“父皇,雖然從表麵上看,高煦是林夫子的關門弟子,兒臣與他交往並不緊密,”

“但兒臣一直在認真領悟他的各種教誨,”

“正是有他的指引,兒臣幫您處理國事時,才能做到遊刃有餘。”

“兒臣也知道您一直很看重林夫子,為他早逝而無法為您所用,感到遺憾,”

“也因為無法為他平反,感到自責,”

“但斯人已逝,”

“林夫子生性豁達,從不在乎身前身後名,”

“所以您不必過於介懷,”

“兒臣相信高煦終有一天能理解你的難處。”

“說起,林夫子死因也沒那麼玄乎,就是一場意外。”

“好像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九月底的時候,”

“但他不慎受了風寒,沒有注意治療,繼而病情惡化,導致虛症大爆發,失了性命。”

“非要給他的病亡找點原因,”

“可能就是,他因為海關司對口幫扶洮州成效顯著,而後便著手力推各種改革,”

“結果招到武勳、文官們、其他藩府等等各方政敵的發難,”

“雖然林夫子每次都能說服皇爺爺支援自己,”

“但他對政敵們實在太過寬容,從來不往死裡整,”

“習慣性留下大破綻,讓政敵們有機會在皇爺爺麵前攻訐自己,”

“怎麼勸都沒用,”

“兒臣很不明白。”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