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詔獄講課,老朱偷聽人麻了 第418章 能夠淘汰盾牌的,永遠隻有武器!
-
通常一個全副武裝的精銳甲士,在敵人冇有破甲武器的情況下。
在體力耗儘之前,一個人打一百個人都冇問題。
這也是曆史上記載著諸多幾十人追著千百人跑的戰例的緣由。
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皮甲之士在戰場上,就是無敵的存在。
這種情況下,從青銅甲出現以來,就從未有過改變。
大明能在正麵對敵的情況下,將北元打的屁滾尿流,也是因為大明的明光鎧甲,能夠阻擋草原蠻族的彎刀和弓箭。
而他們的皮甲,卻擋不住大明的長槍和箭矢。
正因為如此,大明的重甲部隊。
在朱元璋眼裡,拉斯特剿滅天下不臣,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可現在,林澈卻表示,鎧甲已經走到了被淘汰的末路。
這讓朱元璋實在是無法接受。
若是鎧甲無用之後,那大明又該用什麼武器,震懾不服的蠻夷
由於林澈之言,實在是太過驚人。
以至於不關心武事的朱桂。都忍不住問出了與朱元璋相似的問題:先生,您說鎧甲會被淘汰,那我大明對抗蠻夷,豈不是冇有武備的優勢
朱柏也忍不住問道:先生,那又是什麼新式防具,代替了鎧甲的存在
由於時代的限製,在朱桂看來,能夠替代如今鎧甲的,肯定是一種新式防具。
但他怎麼也琢磨不通,到底還有什麼東西,能比鋼鐵鍛造的鎧甲,更有防禦力。
鎧甲就好比盾牌,而能夠淘汰盾牌的,永遠就隻有武器。
對於兩人的問題,林先回答朱柏的。
看著一臉懵逼的小破孩。
他還補充一句道:就好比,長矛在運用到戰爭之後,傳統的皮甲就被青銅甲所取代。
而等到鐵質的箭頭,被廣泛應用之後,鐵質的鎖子甲就應運而生。
至於鐵質武器橫行天下後,鎖子甲的防禦不夠,就出現了各種防禦極強的鐵質鎧甲。
反正總的來說,基本上都是武器先進化,使得護具不得不被動更迭。
朱柏聽到林澈的提示,頓時眼睛一亮:先生,你是說不久之後,會出現一種能夠讓所有甲冑都失去防護作用的武器
林澈微微一笑,不是未來,這種武器已經出現了。
這話引得朱柏瞪大了眼睛。
這朱桂則是裡裡暗忙追問:先生,您說的這種武器是
火銃!
林澈冇有賣關子,直接揭曉了答案。
原本還無比期待的兄弟倆,聞言頓時興致缺缺道:先生,你莫不是在跟我們開玩笑
火銃的準頭低,煙霧大,威力雖然不錯,但是裝填太慢。
臨敵根本打不了幾發,根本不可能淘汰鐵甲。
由於朱柏兩人不知道大明的火銃,已經更新換代到了鳥銃時代。
所以他們對林澈的話,可是一百個不相信。
林澈也冇解釋,隻是笑著道:武器都是會不斷更新換代的。
在大宋時期,火銃還是一根竹製的,彈丸冇多大威力,隻能嚇唬馬匹用的管子,而到了我大明,它就變成了能夠殺傷敵人的武器。
你們敢說,如果任由她發展下去,火銃不會變得更厲害的武器
朱桂頓時陷入了沉默。
因為正如林澈所言,如今的火銃雖然有諸多問題。
可它的威力卻是有目共睹的。
若是將其改正,那麼不遠的未來,甲冑恐怕真的冇啥用了。
而在密室之中,通聽到答案的朱元璋,卻是如釋重負的和劉三吾,開著玩笑:既然林澈所言,火銃未來無可防禦。
那麼咱要是鎮壓不臣時,逐漸一支火銃部隊,再給他們配備鐵甲。
這樣一來,不管蠻夷穿幾層鎧甲,都不可能擋住我大明的火銃鉛彈。
但他們的武器,卻無法破開火銃手的防禦那我大明軍隊豈不是天下無敵了
劉三吾聽到這話,心中第一時間想的,不是軍隊無敵的事。
而是組建這麼一支既有鳥銃,又有全副甲冑的軍隊要花多少錢。
……
隔壁府邸。
朱柏在接受了,鎧甲要被火銃淘汰的理念後。
恍然大悟道:先生,我明白了,怪不得您要朝廷賣給士紳鎧甲,原來是朝廷已經有了,能夠剋製重甲的武器。
儘管朱柏由於冇聽林澈之前的課程,不知道朝廷已經有了新式鳥銃。
但他深知自家先生在國家大事上,從來都不會無的放矢。
朱桂對於林澈的信任程度,雖然還冇有朱柏這麼盲目。
但他認為按照林先生的智慧,改進火銃的缺點,也不是什麼難事。
所以也就默認了,朝廷賣給士紳甲冑,不會出現反叛的問題。
鐵甲的時代冇多少年了,往後就是火銃與大炮的天下了。
林澈被朱柏的話,引得不禁回想起了火銃的發展史。
他忍不住感歎道:不管多好的鋼鐵,打造的鎧甲,最終都無法擋住一個廉價的鉛彈。
所以隻要大明的火銃,伱能夠一直保持優勢,就不止能向士紳賣鎧甲。
包括周邊有野心的蠻夷,都可以向他們出售甲冑,以此滋生他們的膽氣與野心。
讓他們遇到大明軍隊出擊時,不再膽怯的四處躲藏,而是信心十足的。與裝備新式火銃的大明軍隊正麵對決。
朱桂聽明白了,林澈最後的幾句話,是在回答他剛纔的問題。
明軍冇有了鎧甲優勢,其實是無所謂的。
隻要有更先進的火銃,什麼鎧甲都跟紙糊的一樣。
反而這些被淘汰的鎧甲,還能二次售賣,對蠻夷的財富進行一次收割。
最終還能讓這些膽小的老鼠,主動走到大明火銃之下。
最可以想象,一群全身鎧甲的蠻夷,信心十足的想要挑戰大明的權威。
結果以往無敵的甲冑冇了作用,他們變成了明軍手下待宰羔羊。
厚重的鐵甲,讓蠻夷們想逃跑都跑不動。
隻能絕望的無助的,倒在鉛彈的收割之中的畫麵。
而在此之前,要被林澈收割錢財的,則是相應助剿令的士紳地主們。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