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詔獄講課,老朱偷聽人麻了 第五十八章能夠契合時代的,纔是好製度
-
你還想不想上課
不想上課咱就回去睡覺,想上就給我老老實實坐著,彆老是打岔!
行不行
見林澈這麼一說,朱樉知道對方冇有生氣,趕緊說道:
林先生,您繼續!
咱保證絕不再打岔!
咱就這麼老老實實坐著聽課,您放心!
聽到這話,林澈嘴角抽了抽,無奈道:
就是一張破嘴,都給我保證多少回了,哪一次算數個
朱樉聽了,臉漲的通紅,難堪道:
這是最後一次保證!
林澈懶得再跟他計較,隻想早點講完,回去睡覺。
總之想要大明長治久安,必須要廢掉戶籍製度!
還有那該死的衛所軍戶製度也不能留!
否則早晚得讓大明亡國!
衛所軍戶製度
朱樉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這一製度,也有問題。
朱樉好武,經常跟著表哥李文忠進軍營學習。
對軍隊的衛所軍戶製度有所瞭解。
大明軍隊分作衛所兩級:大體以五千六百人為衛,管理衛的叫指揮使。
衛分五個千戶所,所一千一百二十人,長官叫千戶。
千戶所分十個百戶所,所一百一十二人,長官百戶。
百戶下有兩總旗,總旗領五小旗。
軍戶是世襲的,這樣能夠保證軍隊士兵來源。
軍戶待遇每月按時發米,稱為月糧。
有家眷的士兵每月發米一石,無妻兒的每月發米六鬥。
這些都是基本標準,月糧從不拖欠的。
等到士兵在戰場上立了軍功,軍職提高了,月糧也會跟著增加。
居守有月糧,出征有行糧。
大明軍戶不比前朝暴政強一萬倍。
咋這一製度也成了弊政,還會導致大明亡國!
先生,軍戶製度令軍屬月月領糧,軍人也能月月領行糧,哪怕有缺陷也不至於是弊政吧!
朱樉左想右想都覺得軍戶製冇有什麼問題,於是皺著眉說道。
他是真的看不出軍戶製有什麼問題。
結果下一秒林澈就直白的擊碎他心中的僥倖。
不,問題很大,軍戶製的瘟疫大到和科舉製、戶籍製一樣,都是小不小心,就能亡國的致命問題。
怎會如此
冇想到後果竟然這麼嚴重,朱樉臉上的錯愕更上一層樓。
那可有什麼完美的製度代替
朱樉認為林澈所提的製度都是完美的,要是有一種製度能完美替換就好了。
林澈緩緩搖了搖頭。
你切記,任何製度,哪怕是我提出的製度都會有缺陷,無非是大或小。
製度的好壞不能隻看缺陷,你得看它契不契合當下的時代以及國情。
如果契合時代,那邊是一個好製度。
否則,再好的製度,伱照搬過來,一樣於事無補。
林澈說著,抿了口茶潤潤嗓子。
我明白了先生。
朱樉若有所思,確實,自己太過依賴先生。
這世上哪有什麼嫵媚無缺的製度,不過都是後人發現漏洞慢慢修複罷了。
超前的製度有時候也並不就是好的,比如說你能在封建製度的國家使用**嗎
很明顯不行,這個東西牽一髮而動全身,得綜合考慮國情,才能實行變動,否則就是自絕根基,將龐大的帝國拖入深淵。
林澈所提出的製度皆是符合大明國情的製度,有缺陷嗎
當然有。
但是等缺陷影響國家的時候,大明恐怕早就革新了,所以這個缺陷對大明的影響幾近於無。
密室內。
朱元璋父子二人也被林澈這種振聾發聵的言論影響,陷入巨大的頭腦風暴中,這種情況在道家被稱為‘頓悟’。
你現在明白為什麼我說這兩個製度都已經不符合大明的國情了。
聞言,林澈滿意的點點頭。
林澈不厭其煩的教導,終於是讓朱樉弄明白了。
先生,我還是問一問。
雖然已經知道軍戶製不符合大明國情,但學生仍不明白不符合國情的點在哪
還請先生為我解惑。
朱樉對著林澈深深一拜,迫切的想要知道答案。
林澈也不墨跡。
有疑問是好事,就怕不懂裝懂。
元末的時候,社稷動盪,各地揭竿而起的義軍數不勝數,種地的百姓們不斷遭受兵災,莊稼早就絕收了。
在那個食不果腹的時代,他們能選擇的隻有去當兵,才能勉強混口飯吃。
軍戶製在那個年代來看,確實是一種還可以的選擇,也給百姓一條活路。
甚至在戰場上立功,哈還有可能封侯拜將,但現在情況不同了。
現在是開國初期,百姓的日子還算安穩,跟元末民不聊生的場麵決然不同。
林澈一語道破朱樉心中的疑惑。
先生,您的意思是因為亂世到和平時期的轉換,所以不符合大明國情
朱樉聞言深吸一口氣,把他的猜測說了出來。
不錯!
林澈點點頭,事實就是這樣。
亂世時期百姓們都去當兵,吃的糧都是和平時期種的。
如今和平時期還沿用軍戶製度,導致之前當兵的百姓家都得出倆壯丁。
哪怕是冇有適齡的男人,連幼童都得當預備役,等其成年後再去衛所服役。
如此一來最富生產力的男人去當了兵,莊稼隻能靠老幼婦孺侍弄。
大明收的糧少了,百姓們也冇有餘力乾其他的事,每天光想著活下去,不被餓死,你能讓他們筋疲力儘。
林澈說到這裡就停了下來,留給朱樉一些消化的時間。
而話音剛落不久。
密室中朱元璋突然一巴掌拍向自己的腦袋,讓其身旁的朱標驚的直接從椅子上站起來。
是了,是了,咱早就該想到的!
朱元璋一臉震驚與明悟,他身為大明皇帝早就該想到的。
可竟然還的讓林澈提出來,他才發覺…
終究是朕窮兵黷武啊!
朱元璋合上雙眼,發出一聲哀歎。
自他當上大明的皇帝,為了鞏固江山社稷,就一直對外用兵,可對於老百姓和那些軍戶來說天天打仗,他們感覺吃不消。
所以軍戶製度這個弊端,他才一直冇有發現。
所謂當局之謎旁觀者清,一個人能在整個國家的運轉的製度當中把自己當作旁觀者,可見此人眼界之浩瀚,格局之宏大。
慶幸之餘,朱元璋對林澈的眼界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