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 第409章 楚國曆代君主7
子重、子反殺掉了屈巫留在楚國的同族,瓜分了其家族的財產。悲痛萬分的屈巫聯絡晉國外交大使郤至,意欲投奔晉國。晉景公任之為大夫,命其往吳國,教吳人以軍陣之術與抗楚之策,吳國始強,令楚國後患無窮。
就在子重、子反為排斥異己殫精竭慮時,晉國正卿郤克以其侄郤至專對楚國外交,與楚人周旋。郤克之誌在齊而不在楚,乘楚國重臣反目之際,於公元前589年出動大軍攻伐齊國,齊頃公大敗而還,與晉國結盟。楚國聯齊製晉的計劃徹底破產。
為了挽回頹勢及霸主榮譽,這一年冬天,子重輔佐楚共王出兵北上,攻至魯國,號召諸侯會盟。13國代表彙聚蜀城,規模雖大,卻各懷心機。這不過是楚莊王昔日功業的最後回光。
楚莊王死後幾十年間,楚國國力直線下滑,很快被晉國反超。子重為緩衰敗之勢,欲與晉國弭兵,平分霸權。
楚共王晚年,目睹著晉悼公一次次會盟諸侯,聲勢昊天,暴病而亡。至楚靈王時,欲重塑莊王之盛卻好高騖遠,身死人手。楚平王時,奸逆當權,繼續淪落;至楚昭王,幾為吳國所滅,楚國永恒的退出了爭霸行列。
楚國的霸業漸行漸遠,名存實亡。
軼事典故
1、莊王葬馬《史記·滑稽列傳》中說,楚莊王有一匹心愛之馬,楚莊王給馬的待遇不僅超過對待百姓,甚至超過給大夫的待遇。楚莊王給它穿刺繡的衣服,吃有錢人家才吃得起的棗脯,住富麗堂皇的房子。後來,這匹馬因為恩寵過度,得肥胖症而死。楚莊王讓群臣給馬發喪,並要以大夫之禮為之安葬(內棺外槨)。
大臣們認為楚莊王在侮辱大家,說大家和馬一樣。從而,眾臣對楚莊王此舉表示不滿。楚莊王下令,說再有議論葬馬者,將被處死。優孟聽說楚莊王要葬馬的事,優孟智勸楚莊王跑進大殿,仰天痛哭。
楚莊王很吃驚,問其緣由。優孟說,死掉的馬是大王的心愛之物,堂堂楚國,地大物博,無所不有,而如今隻以大夫之禮安葬,太吝嗇了。大王應該以君王之禮為之安葬。
楚莊王聽後,無言以對,隻好取消以大夫之禮葬馬的打算。楚莊王葬馬這則寓言,從原先楚莊王執意以大夫規格葬馬,到最後楚莊王答應放棄奢侈的葬馬之舉,對映出楚莊王從昏庸之君到聖明霸主的史實。
2、絕纓之宴
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戰亂不斷。楚莊王依靠名將養由基一次平定叛亂後大宴群臣,寵姬嬪妃也統統出席助興。席間絲竹聲響,輕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籌交錯,直到黃昏仍未儘興。
楚莊王乃命點燭夜宴,還特彆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文臣武將們敬酒。忽然一陣疾風吹過,筵席上的蠟燭都熄滅。這時一位官員鬥膽拉住許姬的手,拉扯中,許姬撕斷衣袖得以掙脫,並且扯下那人帽子上的纓帶。
許姬回到楚莊王麵前告狀,讓楚王點亮蠟燭後檢視眾人的帽纓,以便找出剛才無禮之人。楚莊王聽完,卻傳令不要點燃蠟燭,而是大聲說:“寡人今日設宴,與諸位務要儘歡而散。現請諸位都去掉帽纓,以便更加儘興飲酒。”
聽楚莊王這樣說,大家都把帽纓取下,這才點上蠟燭,君臣儘興而散。席散回宮,許姬怪楚莊王不給她出氣,楚莊王說:“此次君臣宴飲,旨在狂歡儘興,融洽君臣關係。酒後失態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責任,加以責罰,豈不大刹風景?”許姬這才明白楚莊王的用意。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絕纓之宴”。
過了三年,晉國和楚國交戰,有位大臣總是在前麵衝鋒陷陣,五度交鋒五度奮勇作戰,帶頭擊退敵人,最後終於獲得勝利。
楚莊王訝異地問他說:“我的德行淺薄,又不曾特彆優待你,你為什麼毫不猶豫地為我出生入死到這樣的地步呢?”那大臣回答說:“我本就該死!從前喝醉而失去禮節,君王您隱忍而不誅殺我。我始終不敢因為君王您蔽蔭的德行而不顯揚地加以報答,常常希望自己能夠肝腦塗地,用頸上的熱血濺到敵人身上很久!我就是那天晚上帽帶斷的人哪!”於是打敗晉軍,楚國因此而得以強盛。
3、莊王伐陳楚莊王想要去討伐陳國,派人到陳國偵察。使者回來後說:“陳國不能夠討伐。”楚莊王說:“什麼緣故呢?”使者回答說:“陳國城牆高大,護城河深邃,積蓄的財糧很多呀。”寧國說:“陳國可以討伐。陳國是個小國家,卻財糧積蓄很多,這是因為賦斂沉重,那麼百姓一定會怨恨統治者!城牆高大,護城河深邃,那麼百姓力量疲憊。派軍隊去討伐它,陳國可以拿下。”楚莊王聽從寧國的建議,於是攻下陳國。
4、問鼎中原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的首府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
莊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莊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
麵對雄視北方的莊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莊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莊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
5、賢妃樊姬
楚莊王即位時,貪戀酒色,不理朝政,終日飲酒作樂,通宵達旦。樊姬屢次苦口婆心地勸導,卻收效甚微,楚莊王依舊我行我素。樊姬心灰意冷,為此不再梳妝打扮,終日蓬頭垢麵。楚莊王察覺後覺得奇怪,便問樊姬為什麼不施粉黛,不著豔裝,樊姬回答說:“您整日沉迷酒色,荒廢國事,楚國的前途一片黯淡,我哪裡還有心思梳妝打扮呢”楚莊王聽後當即表示悔改。
然而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楚莊王沒過多久就舊病複發。樊姬於是命人在紀南城南城垣築起一個高台,每天晚上她登上此台,獨自對著月亮和星星梳妝。楚莊王見後深感奇怪,便問樊姬為什麼夜晚獨自一人在野外梳妝。
樊姬回答說:“大王答應我要遠離聲色犬馬,勵精圖治,但大王根本不在乎對我的承諾,因此我乾嗎要打扮給不在乎我的人呢,還不如讓星月欣賞。”
楚莊王這才明白樊姬的良苦用心,終於痛改前非,專心朝政。
6、莊王問卦
楚國有個善於相麵的人,他從來沒有過失誤,聞名全國。楚莊王召見他,問起他這件事,他回答說:“我並不能給人看相,而是能詳察人們的朋友。觀察平民,如果他的朋友都孝順老人,尊敬兄長,為人忠厚、恭謹,那麼,這樣的平民家裡一定會日益富足,自身一定會日益顯榮,這是所謂的吉人。
觀察替君王做事的人,如果他的朋友都很忠誠可靠,品德高尚,樂善好施,那麼他就會每日有所進益,官職也會日益得到升遷,這是所謂的吉臣。觀察君主,如果他的朝臣多是賢能,侍從多是忠良,君主有過失都爭相勸諫,這樣的君主,他的國家就會日益安定,自身就會日益尊貴,天下就會日益敬服,這是所謂的吉主。
我並不能給人看相,而是能觀察人們的朋友啊!”楚莊王稱讚他說得好,於是加緊收羅賢士,日夜堅持不懈,從而稱霸於天下。
後世紀念楚莊王台位於湖北荊州城北8公裡處紀南城內東北隅,據《水經注》記載,台高三丈四尺,南北寬六丈,東西長九丈(現高6米,南北寬20米,東西長30米)。
楚莊王是楚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597年,晉楚之戰,楚獲大勝,威震九州,楚莊王為安撫列國君主,建築高台,邀請列國君主來此聚會,眾諸侯推莊王為盟主。此後"遠者來朝,近者入賓",楚莊王威望日重,楚國國勢日強。後人因而謂此台為釣諸侯台,故又名"釣台"。
人物評價
楚莊王在位初期,“昏聵閉塞,貪圖酒色”,國政皆賴於成、鬥二氏,無所作為。親政後勵精圖治,對內分令尹之權,壓製若敖氏,任用蘇從、蒍賈、伍舉等賢臣。
後子越政變,楚莊王沉著應對,一戰定乾坤,穩定後方;對外與晉國趙盾、郤缺多次爭霸受挫,卻能屢敗屢戰,任用孫叔敖大膽革新,楚國大治。邲之戰,軍令統一的楚軍大敗政出私門的晉軍,宣告著楚莊王霸業的功成名就,其雄才大略使楚國稱霸於中原,號令諸侯,打破晉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並矢誌不渝的維護著霸業的延續,時刻盯防著晉國的反撲。楚莊王的強勢北進,客觀上促使著先進的中原文化與個性獨特的荊楚文化的水乳交融,也為先秦時代華夏文明的民族大融合做出傑出的貢獻。
其豐功偉績足以永載史冊,千古傳頌。然而,楚莊王並未將楚國國策法律化,依舊采取人治而非法治,終為時代所侷限,其處理後事上的疏忽導致人亡霸滅也就顯得勝敗有憑。而自楚莊王後期所推行的王族政體也對日後的楚國影響極為深遠。
此後百餘年間,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公子圍、子皙、子瑕、子常、子西、子國等楚國王室成員先後充當令尹,雖亦一度抑製卿族勢力膨脹,卻日漸腐敗直至淪喪,成為楚國發展圖強的最大毒瘤。
楚共王(公元前600年—公元前560年),羋姓,熊氏,名審,楚莊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共王年幼即位,由重臣子重專政。
公元前590年,發生“子重之亂”,大夫申公巫臣逃到晉國,成為謀士。在位時間為公元前590年~公元前560年。
楚共王三十一年(公元前560年),去世,其子熊招繼位,是為楚康王。楚莊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其子熊審即位,是為楚共王。
楚莊王二十年(公元前594),左尹子重曾請求以申(今河南南陽市北)、呂(今南陽市西)之地為賞田,莊王應允了,但申公巫臣以楚依靠申、呂征發兵賦,用以抵禦北方,如作賞田,晉、鄭必然要攻到漢水,加以反對,子重因此怨恨巫臣。
楚共王元年(公元前590年),子重任令尹,申公巫臣奉命出使齊國,乘機帶夏姬逃往晉國。被晉國任為邢(今河南溫縣東北)大夫。
司馬子反建議楚共王給晉國送禮,讓晉不重用巫臣,楚共王沒有答應。子重即與司馬子反(公子側)合謀,殺害了巫臣的族人和清尹弗忌、連尹襄老的兒子黑要。並奪取了他們的家財。
楚共王六年(公元前584年),巫臣為報滅門之仇,征得晉景公許可,出使吳國(都城在今江蘇蘇州市),使晉與吳結好,一致對付楚國,並使其子狐庸在吳任行人之官,教吳車戰,連續攻楚。使子反、子重一年七次疲於奔命,原來屬於楚國的蠻夷小國,都被吳國佔領,吳國實力大增,成為楚國勁敵。
楚共王十年(公元前580年),因為宋國的華元和令尹子重、晉國正卿欒書的私人關係好,所以達成了晉楚第一次弭兵之會。
楚共王十四年(公元前577年),鄭國攻打許國,攻入了許都外城,許國被迫割地媾和。許國作為楚國的附庸,鄭國的行動自然要引起楚國的乾涉。
第二年,楚國便發兵攻打鄭國,迫使鄭國屈服於己。鄭國叛晉後,仗恃有楚國作後盾,興師進攻許國。鄭國的所作所為,直接違反了諸侯的盟約,且為楚國勢力的北上提供便利條件。對此晉國自然不能坐視不管,於是下決心討伐鄭國。
楚共王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晉國以欒書為中軍主帥,並聯合齊、魯、衛等國一道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共王於是派兵援救鄭國。楚軍與晉軍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南)交戰,晉軍打敗楚軍,晉將魏錡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
共王被射傷眼睛後,羞怒交加,命令養由基將魏錡殺死。給了他兩枝箭,養由基果然不辱使命,將射傷楚共王之人射死,便把另一枝箭交還給楚共王。
到了晚上司馬子反想整頓再戰,但晉軍放楚國俘虜回來,瓦解了軍心。楚共王聽到晉軍中的情況,要召見子反謀劃對策,便傳喚司馬子反。子反貪酒,恰逢侍從豎陽穀捧上酒來,子反喝的大醉,呼之不應,扶之不起。楚共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