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 第538章 漢33
劉莊登基後,繼續奉行光武帝在位時期為鞏固東漢統治而推行的各項政策。對於依仗權勢,作威作福的外戚、大臣嚴加懲處。比如護羌校尉竇林係大司空竇融親屬,既是功臣子弟,又是外戚之家。
永平二年(公元59年),竇林以“欺君罔上、貪贓枉法”之罪下獄論死。劉莊以竇融管教子弟不嚴,數次下詔責罰,將竇融罷官。後來,劉莊之弟楚王劉英、廣陵王劉荊、司徒虞延、司徒邢穆等都以有罪自殺;河東尹薛昭、司隸校尉王康、駙馬都尉韓光等也都先後坐事論死。可見劉莊對於外戚、大臣以至宗室諸王控禦極嚴,一旦犯法,從嚴治罪,決不因其官職高、地位親近而加以寬貸。於是,群臣震恐,朝廷肅然。
劉莊還注意整頓吏治,對地方官吏進行嚴格的考察和黜陟。從慎重選舉官吏著手,對吏治進行整頓。
永平九年(公元66年)又“令司隸校尉、部刺史歲上墨綬長吏視事三歲以上理狀尤異者各一人,與計偕上;及尤不政理者,亦以聞。”規定出對地方官吏的考察黜陟製度,每年進行一次。在選官用人上,劉莊嚴令杜絕權門請托。他的姊妹館陶公主為子求郎,不許,而賜錢千萬。
劉莊在位期間,多次下詔減免賦稅徭役,減輕刑罰;令官吏勸督農桑,治理病蟲害;並以公田賜與或賦與貧民。此外,劉莊大力興修農田水利,其中最大的工程是治理黃河。西漢末年以來,黃河年久失修,為患益甚,“兗、豫百姓怨歎”。明帝乃令著名水利專家王景和王吳率兵卒數十萬人治水。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裡,十裡立一水門,令更桐洄注,無複潰漏之患,從而保障了黃河中下遊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劉莊提倡節儉,宮廷生活不尚奢侈,一時之間,上行下效。所以,當時民安其業,戶口滋殖。光武帝末年,全國載於戶籍的人口為兩千一百多萬,至劉莊統治後期,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激增至三千四百多萬。劉莊和其子章帝劉炟在位期間,出現了繁榮的盛世局麵,史稱“明章之治”。
開疆拓土
在國力增強的基礎上,劉莊積極經營邊疆,與北匈奴爭奪西域。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因忙於恢複社會生產和安定社會秩序,無力經營邊疆,對西北地區暫時采取羈縻政策。到了永平末年,國勢強盛,劉莊乃改弦易轍,變過去的消極羈縻為積極經營。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劉莊派遣奉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率兵駐屯涼州,以為經營西北的準備。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春,劉莊命竇固、耿秉等分四路出擊北匈奴。竇固率軍出酒泉,大敗匈奴呼衍王於天山,留兵屯守伊吾盧城(今新疆哈密西),並遣假司馬班超等率所部吏士三十六人,先後在鄯善(今新疆若羌一帶)、於闐(今新疆和田)擊敗親匈奴勢力。“於是諸國皆遣子入侍,西域與漢絕六十五載,至是乃複通焉。”
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竇固、耿秉等率領大軍再次擊敗北匈奴於蒲類海(今新疆巴裡坤湖)後,複置西域都護、戊己校尉於龜茲(今新疆庫車)、車師(今新疆吐魯番),恢複漢朝對西域地區的統治。
中年去世
永平十八年八月壬子日[(公元75年9月5日[),劉莊在雒陽東宮前殿去世,時年四十八歲。諡號孝明皇帝,廟號顯宗。薄葬於顯節陵(今河南洛陽市東南)。
政治
嚴防外戚
劉莊嚴令後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對貴戚功臣也多方防範。他在位時,他的舅舅們都位不過九卿。館陶公主想替他兒子求個郎官做,劉莊寧可送給外甥一千萬錢,也不答應。[
大臣閻章才學出眾,工作突出,但因妹妹是後宮嬪妃,劉莊為不破壞外戚不封侯參政的規矩,硬是不提拔閻章。
劉莊在位期間,後妃外家有顯貴的,都裁掉她們家中一人充當列將、校尉的備員,充當宿衛,看門而已,終其一朝沒有封侯乾預朝政的外戚。[]
同時,劉莊又委任開國元勳鄧禹為太傅,同母弟東平王劉蒼為驃騎將軍,光武朝太尉趙憙保留原職,使宗室、功臣、官僚集團都有了自己的政治代表。同時對生母陰太後、異母郭聖通都非常尊重,平等對待,贏得了外戚和臣下的好評。[]
嚴苛馭下,威懾百官
劉莊對下麵的官員非常嚴厲,因為父親光武帝施政時對大臣比較寬鬆,是由於他的威望高,而明帝是沒有他父親那樣的威信的,靠他的威望駕馭自己父親那些老臣,顯然是不夠的。所以他對於官員是很苛刻的,這在兩漢諸帝中是不多見的。
劉莊曾下詔賜予投降的胡人十匹縑(絲織品),而尚書台執行的時候,不小心將“十”看成了“百”,劉莊得知後,大怒,把尚書郎召集前來準備杖責。尚書仆射鐘離意來到後,磕頭說:“過失錯誤,常人難免。若以懈怠輕慢為罪責,臣官大,罪重,而尚書郎官小,罪輕,臣應當先坐。”於是脫下衣服準備捱打。劉莊明白其意,便對諸尚書郎從輕處罰。
劉莊生性褊狹苛察,喜歡用耳目(眼線)揭發百官的隱私,因此公卿大臣多次被詆毀,身邊的近臣以及尚書以下的都被“提拽”。曾有一次,被尚書郎藥崧惹怒,劉莊便掄起木棍打藥崧。藥崧逃到床下躲避,劉莊更加憤怒,嗬斥:“出來,出來!”藥崧說:“天子穆穆,諸侯煌煌,沒有聽說過君主親自起來打郎官的。”劉莊聽後放過了他。朝廷上文武百官聽說此事後,無不恐懼戰栗,爭相嚴格辦事,以逃避責罰。
劉莊曾對群臣說:“百官上應列宿,出則主宰百裡外的全國各地,如果其人不正,則百姓要受其殃,所以才對百官嚴格治理。”因此,劉莊在位時期,官吏稱職,民安其業,遠近肅然敬服,戶口連年增長。[]
打擊宗室
光武帝時,對同姓宗室王限製比較嚴格。自己的十個兒子雖然都封王,但封地都比較小,較之西漢的同姓王差得很多。而且在郡國內,沒有任何實際的權力。
明帝的同母弟劉荊是光武諸位皇子中比較有才能的一個,他給廢太子劉疆寫信,說他無罪被廢,應該從自己的封地東海起兵,像漢高祖那樣取天下、即皇位。劉疆接到書信後嚇壞了,馬上把信交給劉莊。劉莊沒有追究此事。後來羌人和東漢作戰,劉荊又四處活動。劉莊又讓他去封地。去了封地,他問相士,我長得像先帝,先帝三十歲當皇帝,我如今也已三十,可以起兵嗎?嚇得相士趕快告訴郡國的官員,劉荊害怕,自投監獄。劉莊又沒有追究。後來劉荊又使巫祭祀祝詛,被郡國的官吏報告,惶恐之下自殺。
光武帝與許美人所生的楚王劉英,在明帝當太子時就和明帝關係不錯。劉英結交賓客,又在封國作金龜玉鶴,刻文字為符瑞,積極準備造反。被一個叫燕廣的人告發,有司奏情要求誅殺他,劉莊不忍,隻是把他罷免流放。後來劉英自殺。劉莊發現劉英結交士人官吏的名錄,為此興了大獄,株連了很多人。[]
郭皇後生的兩個兒子劉康和劉延也在封國結交賓客,圖謀不軌,但因為不像劉荊、劉英那麼嚴重,所以隻是被削減封地。[]
限製豪強
光武中興後鑒於王莽篡位,所以對外戚還是有所限製,但同時他又利用外戚來防範宗室。在大司馬吳漢死後,光武想讓自己的小舅子陰興接任大司馬,因為大臣的反對才做罷,但死後仍然讓自己的女婿梁鬆輔政。
明帝即位後,一改光武為政時的柔道,而大刀闊斧地代之以剛猛。劉莊根據光武帝生前的意思,畫將於雲台,但對自己的嶽父馬援卻不予收入,這就給大臣們一個訊號,就是自己要限製和約束外戚。而且,他在位時,他的三個大舅子、小舅子馬廖,馬光,馬防都位不過九卿。
隨後他就開始處理外戚和豪強們,功臣、大司空竇融不善於約束自己的家人和子弟,結果子孫多不法。竇融從兄子竇林坐欺罔及臧罪,下獄死。竇融的長子也是光武的附馬竇穆因為封地離六安國比較近,就想占據六安,於是假傳陰太後的旨意,讓六安侯劉盱休妻而娶自己的女兒。後來此事被明帝知道,竇穆被免官,竇氏人中,除了竇融留京,全被遷回故郡。竇融也被劉莊斥責,嚇得竇融也辭職回家養病。竇穆等後來被赦免,允許回京城居住,但明帝派人嚴格監視他們。竇穆心懷不滿,口出怨言又賄賂官吏,結果他和兩個兒子竇宣、竇勳都死在獄中。
太後陰麗華的弟弟陰就的兒子附馬陰豐,殺了公主,雖然陰太後還在,但劉莊也不徇私情,將陰豐殺死,陰就夫婦也自殺。
劉莊又以“怨望、縣飛書誹謗”為由殺了河西功臣梁統的兒子同時也是自己姐夫的梁鬆。
經濟
治理水患
漢明帝的重要政績,是任用王景治理黃河和汴渠。西漢平帝時,黃河、汴渠決口泛濫,其後戰亂發生,一直沒有整治。劉秀曾想修建堤防,但因天下初定,國力負擔不瞭如此浩大的工程,而當時危害並不顯著,因此作罷。明帝時,人口日益增多,決溢的黃河、汴渠危害日益嚴重,中原百姓治河的呼聲越來越高。
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明帝決意解決這個問題,此時,有人向他推薦了王景。王景是樂浪郡(今朝鮮平壤一帶)人,博覽群書,知識廣博,對水利工程頗有研究。明帝詢問治水的各種難題,王景分析利害,應對敏捷,明帝“善之”,賜給他《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等。
同年夏天,明帝征集數十萬士卒、民夫,派王景治水。王景“乃商度地勢,鑿山阜,破砥磧,直截溝澗,防遏衝要,疏決壅積”,修築了從滎陽到千乘海口1000多裡的黃河大堤。這次治水非常成功,後人有“王景治河千年無患”之說,此後900多年,黃河沒有改道,決溢次數也不多,積患已久的黃河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供應尚書台
漢明帝常夜巡尚書台,看見尚書郎藥崧半夜吃糟糠充饑,沒有被子,枕著桌子睡。劉莊龍心大慟,立即下詔:今後尚書台官員值夜,均由朝廷供應夜宵和早餐,並提供被褥枕頭,以及女侍史兩名聽候調遣。[]
[
文化
興辦教育,接收外國留學生
劉莊崇尚儒學,即位後親自講經,群儒雲集,在洛陽圜橋門觀看、聽講的人數,“蓋億萬計”。[]
他還命令皇太子、諸侯王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弟,都要讀經。
永平九年(公元66年),漢明帝又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諸子弟在南宮創辦學校,號稱“四姓小侯學”。同時設立五經師(教授五經的學官),聘任高明的經師傳道授業。於是,期門、羽林的守衛士兵全都通達孝經;就連匈奴單於也派遣自己的王子們來到東漢都城洛陽留學,這是史上第一批外邦留學生,[
《後漢書》讚曰:“濟濟乎,洋洋乎,盛於永平矣!”[]
恢複冕服,定型漢服
秦始皇即位,廢除冕服製度,郊祀之服皆穿戴袀玄。西漢沿用秦朝舊製,亦服用袀玄。直到東漢時期,漢顯宗(漢明帝)即位後首次服用旒冕,恢複了冕旒製度;[33]
並為漢服修補定型,確立了漢服的最終完整體係。[]
劉莊親自與東平王劉蒼討論,製定了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儀式,按等級建立了一套天子王侯百官的車服製度。周禮冕服製度即在永平二年(公元59年)恢複。[]
永平二年(公元59年),首次詔令有司參照《周官》、《禮記》、《尚書·皋陶篇》等古籍恢複冕旒製度,並作出定製:冕板皆廣七寸,長一尺二寸,前圓後方,冕板頂部為玄黑色,冕板裡部為朱綠色,前垂四寸,後垂三寸。天子係白玉珠為十二旒,以其綬的顏色作組纓。三公諸侯為七旒,青玉為珠;卿大夫為五旒,黑玉為珠。皆有前無後,各用其綬的顏色作組纓,旁垂黈纊。祭祀天地、宗廟、明堂時,則戴上冕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