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 第557章 漢43
廢黜太子
劉祜的閻皇後多年不育,由於此前劉祜已立宮人李氏所生之子劉保為太子。李氏在此以前已被閻皇後鴆殺。閻皇後怕太子即位以後會追究殺母之仇,處心積慮地要將劉保除去。王聖與女兒王永因與太子劉保的乳母王男、廚監邴吉發生爭吵而將其置於死地,劉保思念王男,多次歎息。
而閻皇後又與中常侍樊豐串通一氣,向劉祜進讒言,說劉保行為過惡,不宜處太子之位。劉祜寵愛閻皇後,於是有了廢立之心。而王聖因害死了劉保的乳母王男,擔心日後被劉保報複,於是也幫著閻皇後構陷太子劉保。太子的廢立要經大臣們討論,大將軍耿寶秉承閻皇後意旨,力主廢黜劉保。太常桓焉、廷尉張皓則反駁說:“人生年未滿十五,過惡尚未及身,望陛下為太子選德行高操的師傅,輔導以禮義,自然行為有方。”
隻是劉祜並不覺悟,於延光三年(公元124年)
廢黜了太子劉保,改封為濟陰王。這時期官僚集團與宦官的矛盾日益尖銳,以楊震為代表的朝臣多次上疏要求劉祜約束和懲戒飛揚跋扈的宦官,但劉祜總是置之不理。而被揭發的宦官們則乘機誣告,最終楊震被迫自殺。
南遊駕崩
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劉祜攜同閻皇後和貴戚南下遊玩,三月庚申,行抵宛城,忽然得病,身體時冷時熱,病勢沉重,隻好下令回京。三月時到達葉縣(今河南省葉縣南),這時已呈彌留狀態。他想囑咐後事,已經說不出話來,隻能睜眼盯視著皇後,慢慢死於車中,終年三十二歲。皇後不敢對外宣佈安帝駕崩的訊息,所在上食、問起居與往常一樣。
庚午日回到宮中。辛未晚上才發喪。當年葬於恭陵,廟號恭宗,諡號孝安皇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有司奏請劉祜無功德,不宜稱宗,請撤除尊號。漢獻帝詔令說:“可以”。[
為政舉措
政治上
選拔人才永寧元年(公元121年)夏四月,劉祜令百官推舉有道之士。延光元年(公元122年)八月己亥,劉祜詔三公、中二千石的高等官員,推舉刺史、二千石、令、長、相,從事一年以上至十歲,清白愛利、能賴身率下、防奸理煩、有益於人的人,無拘官簿。刺史舉所部,郡國太守、相舉墨綬,隱親悉心,勿取浮華。
廢除連坐
東漢時期,政府規定,官員如犯了貪汙罪,就會連累兒子一起坐牢。“清河相叔孫光坐臧抵罪,遂增禁錮二世”。這種連坐政策雖然也打擊了當時的官場腐敗,但也使無辜者受到牽連,很不通情理。於是,到了劉祜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居延都尉範複犯臧罪,朝廷欲依光比”。
這時,新上任的太尉劉愷認為:“春秋之義,善善及子孫,惡惡止其身,所以進人於善也。”呼籲政策“人性化”一些,這贏得了其他官員的讚同,一起說服朝廷廢除了貪汙官員父子連坐的“非人性化”慣例。
戮辱名賢
永寧二年(公元121年)鄧太後駕崩後,劉祜便逼迫蔡倫到廷尉問罪,蔡倫恥於受辱,便服毒自儘。不久,有宮人誣陷鄧騭已故的弟弟鄧悝、鄧弘、鄧閶與尚書鄧訪想要廢掉安帝而另立平原王劉翼,劉祜聽聞後大怒,下令有關部門劾奏鄧悝等大逆無道,於是將西平侯鄧廣德、葉侯鄧廣宗、西華侯鄧忠、陽安侯鄧珍、都鄉侯鄧甫德都廢為庶人。鄧騭也遭免職,被遣還回封國。
宗族都免官歸鄉,沒收鄧騭等人的資財田宅,將鄧訪及其家屬都流放到邊郡。由於郡縣承旨逼迫,鄧廣宗和鄧忠都自殺。五月,鄧騭與鄧鳳都絕食而死。鄧騭的堂弟河南尹鄧豹、度遼將軍舞陽侯鄧遵、將作大匠鄧暢都自殺,隻有鄧廣德兄弟因是閻皇後親屬才得以留在京師。
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劉祜東巡泰山期間,太尉楊震稽查到宦官樊豐等人競相修建宅第,便寫奏書上奏劉祜。樊豐等人聽說後惶恐萬分,便誣陷楊震心懷怨恨。劉祜回宮後,便派人收回楊震的太尉印綬。樊豐還是恨他,又請大將軍耿寶上奏說楊震不服罪,劉祜便下令將楊震譴送原籍。
楊震說:“我蒙聖恩居位,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誅殺,惡嬖女傾亂而不能禁止,還有什麼麵目見天下人呢?”於是服毒自儘。
經濟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冬十一月,郡國三十五地震,劉祜便下詔讓三公以下的臣子,各上書自陳得失,並派光祿大夫外出巡視,賜死者家屬錢,一人兩千,免除當年的田租,其中受災嚴重的地區,同時免除口賦。
軍事屯兵
西域元初六年(公元119年)鄧太後派兵恢複了東漢對西域的羈縻統治,然而劉祜親政後,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北匈奴與西域的車師國聯合入侵河西,朝臣有人建議再度關閉玉門關放棄西域,而敦煌太守張璫與廷尉陳忠則主張增兵維持對西域的統治,最終劉祜採納敦煌太守張璫與廷尉陳忠的建議,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率刑士五百人,駐紮於西域柳中。
班勇到達西域後,攻克了車師國。討伐東夷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高句麗與濊貊寇玄菟郡,攻華麗城。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春,幽州刺史馮煥、玄菟太守姚光等,率兵出塞討擊,捕殺了濊貊統帥,獲兵馬財物。高句麗太祖王便遣使詐降,姚光等人誤信,高句麗便暗中派三千人攻玄菟、遼東,焚燒城郭,殺傷二千餘人。
劉祜便派三千餘騎兵營救,到達時而濊貊人已退去。同年秋,高宮又率領馬韓、濊貊數千騎圍玄菟。夫餘王遣子尉仇台率二萬餘人,與東漢州郡合力將其討破,斬首五百餘級。
鮮卑反叛
元初六年(公元119年)度遼將軍鄧遵出塞攻破鮮卑,於是遼西鮮卑首領烏倫、其至鞬率眾歸降。鄧太後駕崩後,劉祜逼死了度遼將軍鄧遵,於是其至鞬趁機再度反叛,於建光元年(公元121年)侵犯居庸關,殺死雲中太守成嚴與功曹楊穆,繼而在馬城包圍了護烏桓校尉徐常。新一任度遼將軍耿夔和幽州刺史在夜間衝破了鮮卑包圍圈,解救了護烏桓校尉。然而鮮卑殺害了多個郡太守,意誌轉盛,控弦數萬騎。於延光元年(公元122年)冬,再度寇略雁門、定襄,進攻太原,掠殺百姓。
外交采取
懷柔政策,使高句麗臣服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年底,高句麗太祖王高宮駕崩,他的兒子“遂成”即位。姚光上奏應趁機發兵攻打,而尚書陳忠卻認為這是不義之舉,應當遣使吊問,並譴責他們之前的罪過,赦免他們而不進行誅殺,招致他們以後從善。劉祜採納了陳忠的建議,並予以實行,高句麗從此臣服,並於次年(公元122年),高句麗王遂成便歸還了漢朝百姓,並到玄菟郡投降。
劉祜便下詔說:“遂成等人,凶暴忤逆無狀,應當剁成肉醬,昭示於百姓,幸虧遇上赦令,遂成乞罪請求投降。鮮卑、濊貊連年寇邊,驅使劫掠百姓,動以千數,而裁送數十百人,沒有歸化之心。從今以後,不與縣官戰鬥而主動歸附送還生口的人,都給與贖金,每人四十匹縑。
劉祜在清河王邸第的時候,多次有神光照到室內,又有赤蛇盤在床第之間,其父清河孝王劉慶常感到驚異。漢順帝劉保(公元115年-公元144年9月20日),東漢第八位皇帝(公元125年12月16日-公元144年9月20日在位),漢安帝長子,恭湣皇後李氏所生。永寧元年(公元120年)被鄧太後立為太子。
延光三年
(公元124年)被漢安帝廢為濟陰王。次年(公元125年),安帝駕崩,其皇後閻姬擁立北鄉侯劉懿即位,旋卒。劉保的乳母宋娥聯合宦官孫程等人發動“西鐘政變”,誅殺閻太後手下的宦官群體,迎立劉保為帝。劉保即位後,發動奪宮之變,誅殺閻氏外戚,奪迴天子璽綬,繼而為鄧氏家族與楊震平反昭雪。
在位期間勤理國政,紀綱四方,使天下獲安;注重削弱宦官勢力,將宦官十九侯集體革職並逐出洛陽,並處死多個乾政的宦官。對外則收複西域,擊敗鮮卑,首次與南洋群島的葉調國建立聯係。科技上將張衡官複原職,使地動儀得以麵世。官製上,對察舉製進行改革,推行“陽嘉新製”,建立考試製度;同時派出“八使”整頓貪汙腐敗,澄清吏治。但後期任用皇後梁妠家族,為後來的梁氏外戚專權埋下伏筆。
建康元年(公元144年)去世,享年三十歲,諡號孝順皇帝,葬於憲陵,廟號敬宗(後被廢除)。漢順帝積極改革,推行的陽嘉新製確立了分科考試製度,被視為科舉製的萌芽,為中國科舉製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在位期間號令自出,知人善任,限製宦官,打擊外戚,伸張皇權,被稱為東漢的中興之時。
早年經曆
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漢安帝寵幸的宮人李氏生下劉保,而皇後閻姬專房妒忌,得知此事後用鴆酒毒殺了劉保的生母李氏(後追諡恭湣皇後)。劉保自幼簡樸淳厚,厚道誠實,寬仁溫惠。六歲時,劉保入小學讀書,吟誦《孝經》章句,鄧太後對其大加表彰,並認為他能夠繼承大統,便於永寧元年(公元120年)立他為皇太子。劉保追隨老師接受學業,具備文武全才,敏捷通達。
延光三年(公元124年),漢安帝的乳母王聖、大長秋江京和中常侍樊豐誣陷劉保的乳母王男和廚監(古代宮廷的廚官)邴吉,王男和邴吉被殺,劉保經常歎息二人被殺。王聖等人懼怕日後劉保繼位,會報複他們,於是王聖與樊豐、江京勾結又誣陷劉保,劉保因此被廢為濟陰王。移居北宮德陽殿西鐘之下。
登基稱帝
延光四年三月初十(公元125年4月30日),漢安帝到章陵祭祀,途經葉縣時突然病逝,皇後閻姬和兄弟閻顯以及江京、樊豐等人謀劃說:“如今皇帝在道路上駕崩,濟陰王劉保在朝內,萬一被公卿知道後立為皇帝,反而成為大害。”於是假稱漢安帝患急病,把漢安帝遺體挪到臥車中,所到之處上食詢問起居照舊。三月十三日,漢安帝的車駕回到皇宮。
三月十四日晚上,閻姬等人才為漢安帝發喪,從此閻姬升任皇太後,臨朝攝政,任命大鴻臚閻顯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閻姬想長期獨攬朝政,便與閻顯等人在宮中定下計謀,迎立北鄉侯劉懿為帝。劉保因被廢黜,不得上殿親臨漢安帝靈堂參與喪禮,悲號不食,內外百官都為之哀痛。
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十月,劉懿病重,閻顯兄弟和江京等人都在劉懿身邊。江京將閻顯帶到沒人的地方對他說:“北鄉侯一病不起,國家繼承人的事應該及時確定。先前沒有立濟陰王劉保,如果立他,以後必定要怨恨,又為什麼不早做準備征調其他王子,從中挑選立為皇帝的人呢?”閻顯認為很對。十月二十七日,劉懿去世,閻顯與宦官江京、劉安、陳達等奏請太後閻姬秘不發喪,征調濟北王、河間王的王子,並緊閉宮門,屯兵自守。
然而,在濟北王與河間王的兒子還沒到洛陽時,劉保的乳母宋娥便與中黃門孫程等人共同商議擁立劉保為帝,在十一月初四日晚上(西曆12月16日),孫程等十九名宦官合力斬殺閻太後手下的宦官江京、劉安、陳達等人,史稱“西鐘政變”,繼而迎立劉保繼位,是為漢順帝。
乾綱獨斷
劉保即位後,率領近臣與尚書到南宮雲台,召集公卿百官,派虎賁軍、羽林軍駐守南北兩宮各個宮門。閻顯兄弟聽說劉保即位,率兵衝入北宮,與尚書郎郭鎮刀劍相向,展開激烈交鋒。最終郭鎮斬殺閻顯和其弟弟衛尉。隨後,劉保派使者到閻太後處奪取天子璽綬,繼而駕臨嘉德殿,派侍禦史持節收捕閻顯及其弟城門校尉閻耀、執金吾閻晏,一並下獄處死。
繼而將太後閻姬遷到離宮居住,其家屬全部發配到邊疆比景縣;閻氏外戚全部伏誅後,劉保才下令開啟宮門,撤回屯兵。繼而對司隸校尉下詔說:“隻有閻顯、江京的近親伏誅即刻,其餘人都務從寬恕。”隨後,劉保先後拜謁漢高帝宗廟與光武帝宗廟,然後以諸侯王之禮安葬少帝劉懿。而孫程等十九名宦官因擁立有功,均被封侯,史稱“十九侯”。
劉保追感鄧太後的恩訓,憐憫鄧騭無辜,下詔恢複鄧騭的宗親的朝見,並任命鄧騭親屬十二人為郎中;同時將漢安帝時被誣陷而死的太尉楊震平反昭雪,以禮改葬。永建元年(公元126年),中常侍張防濫用權勢,收受賄賂,司隸校尉虞詡依法追究,但奏章往往遭到扣壓,不得上報。虞詡憤慨之至,於是捆綁自己去見廷尉。而張防在劉保麵前流淚為自己申訴,導致虞詡被罰去左校服役。
宦官孫程、張賢、孟叔、馬國等十九侯得知虞詡因忠獲罪,便懷表上殿為虞詡伸冤,並大聲斥責張防,劉保見狀大怒,當即革除了孫程等十九侯的官職,並以“懷表上殿爭功”為罪名,將十九侯全部逐出京師洛陽,徙往偏遠的地區。後來虞詡的兒子虞凱與太學生一百多人,都舉著旗幟,到另一位中常侍高梵跟前,向他叩頭流血,申訴虞詡的冤情。
高梵於是向劉保說明此事,劉保幡然醒悟,便將張防流放邊疆,並將其黨羽賈朗等六處死或罷黜,當天就釋放了虞詡。永建二年(公元127年),劉保考慮到乳母宋娥擁戴自己即位,於是封宋娥為山陽君,食邑五千戶。同年,班勇征服了西域的焉耆國,於是龜茲、疏勒、於胘、莎車等十七國皆來服從。永建三年(公元128年),司徒朱倀就孫程等宦官十九侯被放逐一事,上表進諫說:“如果沒有孫程等人,陛下就難以即位,如今陛下卻忘卻孫程等人的大功德,抓住他們一點小過失就革職放逐,如果孫程在放逐的路上死去,陛下將會蒙受誅殺功臣的譏諷。”
劉保聽後,採納了他的建議,將十九侯召回京師洛陽。永建五年(公元130年)春正月,疏勒國王遣侍子入東漢,大宛、莎車國王皆奉使貢獻。次年(公元131年),劉保認為伊吾以前是肥沃之地,靠近西域,匈奴經常資助他們,繼而抄掠。於是下令在伊吾開設屯田,“如永元時事”,並置伊吾司馬一人。
陽嘉新製
陽嘉元年(公元132年)春,正月,劉保冊立梁妠為皇後。同年,劉保採納尚書令左雄提出的“陽嘉新製”,對察舉製進行改革,建立了考試製度。當時,該提議遭到了尚書仆射胡廣、尚書史敞和郭虔等一乾大臣上書反對,但劉保並不採納反對派的建議,堅持推行陽嘉新製。
陽嘉二年(公元133年),發生地震、山崩、火災,劉保詢問朝臣對策,李固上疏勸劉保遣送宋娥出宮回宅,權去外戚,罷退宦官,去其權重,裁置常侍兩人,選用正直有德的宦官伴君左右。劉保看了他的對策後,大多數採納,即刻將宋娥遣送出宮置於宅第,各個中常侍全部磕頭謝罪,於是“朝廷肅然”。陽嘉四年(公元135年),封梁皇後之父梁商為大將軍。梁商認為自己因為是外戚才能位居大將軍之職,所以常常謙恭溫和,虛心薦賢。
他前後舉薦了漢陽人巨覽、上黨人陳龜為掾屬,李固、周舉為從事中郎。京師雒陽內都齊聲叫好,稱讚梁商為“賢輔”,劉保也讓他參與國家重務。每次遇到災荒年歲,梁商就把自家收取的稻穀運到城門處,賑濟那些無糧的災民,並且不說是大將軍的恩惠,隻說是國家的救助。他還嚴格約束自己的家人和親戚,不曾憑借權勢為非作歹。
整頓朝綱
永和二年(公元137年),宋娥因“構奸誣罔”之罪被坐實,劉保便收回了她的山陽君印綬,將她放逐至田舍。宦官李剛等“九侯”因與宋娥相互收受賄賂,均被遣至封地,削減四分之一的租稅。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中常侍張逵、蘧政與石光、傅福、杜永等宦官合謀誣陷梁商以及與梁商交好的曹騰、孟賁等人謀反,劉保完全不信,並譴責這些宦官善妒。於是張逵等宦官便假傳聖旨,逮捕並監禁曹騰與孟賁。劉保大怒,下令釋放曹騰與孟賁,並逮捕張逵、蘧政、石光、傅福、杜永等宦官,將其全部處死。
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八月,大將軍梁商薨逝,劉保便改任其子河南尹梁冀為大將軍。梁冀成為大將軍後,便結黨營私、貪汙受賄,引起劉保不滿。於是,漢安元年(公元142年),劉保派出八使分行全國各個州郡,令其表彰賢良,彰顯忠正勤勞;若發現貪汙有罪的官員,如果是刺史和二千石長官,就用驛馬將其送往京城論罪;如果是千石以下的官員,可以就地逮捕監禁。
八使奉命出發後,侍禦史張綱聯想起梁冀結黨營私、貪贓枉法的現狀,憤怒地埋其車輪於洛陽都亭,說:‘豺狼當道,安問狐狸!’”於是返回朝中,彈劾梁冀貪贓枉法,京師震竦。劉保雖然知道張綱言論公正,但由於當時皇後梁妠寵愛方盛,梁氏戚族遍佈朝堂,劉保並沒有直接采用其建議,而是在八使到達各州各郡後,彈劾了諸多梁冀與宦官親黨,於是他們相互呼救,但都沒有成功。劉保便毅然採納吳雄、李固等人“八使所糾,宜急誅罰”的建議,將八使彈劾的不稱職的官員全部革職查辦,於是“朝廷稱善”。